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陆小艺可谓别具一格,尤为“耀眼”:她是一个相当另类的“女权主义者”——“权”的彻悟者、极端崇拜者、狂热追求者和“权”令智昏者;她是一个另类的“女权主义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类女性形象中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3.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陆小艺可谓别具一格,尤为"耀眼":她是一个相当另类的"女权主义者"——"权"的彻悟者、极端崇拜者、狂热追求者和"权"令智昏者;她是一个另类的"女权主义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类女性形象中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4.
<英雄时代>是柳建伟的系列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荻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从表面上来看,它是一部歌颂时代英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小说,但实为一部"盛世危言":小说不仅全方位、深层次地描写了"盛世"时代所隐伏着的危机,而且还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深层根源、对所描写的社会丑恶现象则予以了谴责、写出社会转型在人性层面造成的震撼,同时,艺术形式大气而又典雅,堪称一部"大作".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是陈忠实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要描写了“仁义白鹿村”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里白、鹿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纷争,展示了由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而融汇交织所构成的“民族秘史”,揭示了在古老大地上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艰难与蜕变新生的凝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本体的反思。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一是塑造了众多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是地域文化特色强烈,三是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四是意象鲜明而又耐人寻味,五是句式多姿多彩,语言鲜活传神而又内蕴丰富。  相似文献   

6.
叶春华 《山东教育》2005,(1):108-108
我觉得生活就是一道辣炒苦瓜。我自己炒苦瓜的时候喜欢放上辣椒和一点白糖,苦涩的回味里糅合着若有若无的香甜,而真正使人沉迷的是那种催人泪下的辛辣。正是有了这种深刻的感觉,才使得我们为之人迷吧,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是陈忠实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要描写了仁义白鹿村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里白、鹿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纷争,展示了由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而融汇交织所构成的民族秘史,揭示了在古老大地上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艰难与蜕变新生的凝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本体的反思。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一是塑造了众多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是地域文化特色强烈,三是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四是意象鲜明而又耐人寻味,五是句式多姿多彩,语言鲜活传神而又内蕴丰富。  相似文献   

8.
“故事牵强,逻辑混乱”,是《英雄》所遭受到的普遍指责之一。《英雄》的故事逻辑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表层逻辑,即客观事理逻辑,从这一层面看,《英雄》讲述的是一个“刺秦”故事。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逻辑漏洞;其二是中层逻辑.即故事中的人物心理逻辑,亦即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其三是深层逻辑。即故事深层的文化逻辑和精神逻辑,它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言行提供深层的文化合理性和精神合理性。张艺谋将影片取名为《英雄》而非《刺秦》。在影片风格上又明显采取了一种高度抒情写意的浪漫主义风格。这表明其逻辑构筑的重心显然在于后者。故考察《英雄》的故事逻辑时.应该主要考察其文化精神逻辑,但观众普遍未能看到这一层,因而导致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2007,(10):3-4
英雄,这个词在字典上的解释是:一、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二、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三、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谁是英雄?大家应该看过湖南卫视的《谁是英雄》栏目,这是一档由著名笑星大兵主持的大众娱乐擂台秀节目。这个节目荟萃中国奇人绝技绝活,网罗民间平民英雄。由此可见,这个栏目中的“英雄”是专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但是更多的英雄我们是否知道?我们是否对英雄有更准确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音 《考试周刊》2010,(47):27-28
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下简称《军规》)中描写了一场虚构的美德战争,但作者真正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机构中的个人关系”,而不是战争。为此,海勒从人物角度人手,对小说的结构作了巧妙安排。全书四十二章中有三十七章以人物命题,每一章重点描写一个人物,每一个人物又都有相对独立的故事,使整部作品构成一个密集庞大、有纲有目的人物关系网。  相似文献   

11.
雷宇 《文教资料》2011,(31):25-26
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写的《哈利·波特》系列一经出版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魔法风潮。主人公哈利·波特作为魔法世界的拯救者。被命运推动着完成惩治邪恶.保护弱小的神圣任务。这与神话原型批评代表之一C.G.荣格所总结的英雄原型不谋而合。而乔瑟夫·坎伯的《千面英雄》对英雄历险的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反映在《哈利·波特》主人公的创作中,符合了人类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对英雄历险的期待和预设,使主人公形象得到升华.赢得各阶层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2.
在"后英雄时代",毕淑敏对英雄、崇高、牺牲、救赎的理想主义书写本身,是这个时代的病症与救赎的双重表征。她的写作,一方面补足了琐碎平庸的时代匮乏,另一方面也暗合了大众对一个逝去的英雄年代的浪漫怀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早期《今天派》诗歌对英雄意识的张扬这一突出的创作倾向。并且体分析了英雄意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英雄意识在《今天》派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以及最终趋于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英雄》的叙事是一种视听“语言的虚构”,是银幕或影像系统中的“存在”,是叙述依据一定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惯例对战国末年惊心动魄的历史的重建。本旨在解读《英雄》的叙事策略:开放式的“主观化”多重叙事、“复调”式的深层叙事结构、“七巧板”式的视觉话语范式,及其意义生成:吁求和平。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撒旦是作为上帝的"敌对者"而出现的,是一切"罪"与"恶"的最高象征,也是《圣经》中的诱惑者和告发者。但是,在弥尔顿笔下,撒旦被赋予丰富的话语权,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极恶"形象生动丰富起来。《失乐园》中的撒旦,既是悲情英雄,也是狡诈恶魔,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具备双重性格的撒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整部《失乐园》的发展,撒旦的形象从英雄走向恶魔,这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形象的双重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审视。同时,撒旦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恶魔,都表现出雄辩的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英雄的不屈和恶魔的猥琐。发展带来了立体且全面的视角,双面的撒旦由此拥有了鲜活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了评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红楼梦》是一部充斥着浓浓的口语味道的文学名著,其中很多语言现象都流露出现代汉语口语的痕迹,词缀就是其中的一种。“家”作为词缀古代已有,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红楼梦》的时代有些用法消亡,有些用法依然存在,当然也产生了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他的一双眼睛十分特别,左眼为淡褐色,右眼为淡绿色。就是这双迷人的双眼,让他在美国乃至全球拥有了大批影迷,甚至被网友评为帅哥中的“极品”。他就是米勒,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米帅”。  相似文献   

18.
世纪病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十九世纪世纪病患者主要有世纪儿、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世纪病患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生长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出自不同的作家,经历性格各异,但却有着似曾相识的精神气质和行为特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世纪病患者的精神土壤就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气,他们表达了十九世纪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20.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