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正式体育群体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现阶段我国城市体育群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也不平衡。要重视和加强对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引导和指导,提高科学的锻炼水平,更好地发挥这一群体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浅析学校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一种集群动物,因而活动多以群体形式进行,一般称之为“社会群体”。根据群体的组成方式通常把它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体育社会学对体育群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正式体育群体上,如运动队、班级等,对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研究较少涉及。笔者在多年的学校体育及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非正式体育群体有其独自的特点和正负两方面的特殊功能。忽视这一问题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学校的校风建设和班集体的管理,特别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5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曾对美国中西部十所中学的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发现这些…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研究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现状、特点、形成条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认为走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化发展道路、优化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设施环境、启动闲暇教育、开发多样的体育活动内容、培养核心成员是培育和发展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体育教学中群体功能又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类,体育教师通过群体这个中介质进行教学,必须充分开拓群体的功能,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分别运用了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社会学的市场/政府失灵理论、自组织理论、互动理论,研究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形成机制。认为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形成是大众体育需求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产物;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是体育人口之间及其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同时指出了理论探讨层面的局限性,认为要全面而深刻地揭示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形成机制,还必须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去考察、分析具体的外部环境,群体内部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健  高桂银  王凤春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243-244,247
概述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班集体内产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及其对正式群体的作用;依据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心理资本与群体凝聚力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促进全民健身组织的稳定与发展。采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心理资本的修订问卷和群体凝聚力问卷,对武陵山片区1226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乐观、自信、年龄、学历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心理资本维度中的希望、宽容、感恩与职业、月收入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具有高度显著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群体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人群组织,本文就其特点入手,阐述了非正式群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旨在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其正功能作用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4,(4):67-73
探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心理特征有利于体育组织的发展与有效管理。本研究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方式设计量表,以891位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为调查对象,基于群体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四个假设:成就感因子、乐群效应因子、心理归属因子、群体领袖因子,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结果显示四个假设均成立;用LISREL8.53软件构建了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心理特征全模型,各项指标显示拟合良好。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成员在成就感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成员在乐群效应因子与心理归属因子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在群体领袖因子上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在此基础上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提出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丽 《体育学刊》2001,8(3):26-27
阐述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内涵、类型、作用;提出区别对待和强化管理意识,善于调动积极性,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间的行为规范,做好心理调整以及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群体是存在于学生集体中的客观现实。对学生进行终身健身教育是时代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笔者在论及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对终身健身教育中的作用后,对如何进一步发挥非正式群体作用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特殊群体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是太极拳,依次是棋牌类、保健、小球、交谊舞、游泳、大球;有46.2%的特殊群体认为当前体育教学能够稍微产生锻炼效果,而仅有4.1%的认为有非常好效果,有46.2%的特殊群体不太满意当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仅有6.2%的非常满意;补充的体育教学内容有体能类、技术类、心智类,体育教学模式有完形式、交互式、合作式,体育教学评价有标准与常模、配置与诊断、正式与非正式。并结合专家意见,对特殊群体在体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上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的群体动力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群体动力学角度对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进行研究有利于农村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本课题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设计问卷,以河北省183个村庄的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为调查对象,依据群体动力学理论提出五个假设:活动效应、交往动力、情感动力、价值观动力、宣传动力来判断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动力效应的形成,结果5个特征变量均成立.对个体特征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效应在年龄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年龄愈大活动效应愈明显;交往动力在收入水平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情感动力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具有显著性,随年龄增长情感效应有递增的趋势,群体动力形成的情感效应女性高于男性;价值观动力在文化程度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宣传动力在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职业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农村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新中国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得出:党的正确领导和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兴旺发展.目前,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规模小、人际环境单一,存在资源获取困难,缺乏日常活动场地、指导和村委会的支持,缺乏政策法规的有效支撑等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如下:逐步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监督与注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与实体化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发展资源;采用商户型、精英型、领导型、节庆型和自发自在散落型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发展路径或模式发展农村体育组织.  相似文献   

15.
非正式群体对篮球教学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一平 《体育学刊》2003,10(2):81-83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篮球运动特点,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篮球教学设计了非正式群体分组形式的教学实验方案,经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非正式群体的分组形式对提高篮球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体育教学分组是为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做到区别对待,激发学生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以便顺利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传统的按“学习小组”的教学分组形式一直沿袭到五十年代,此后开始研究按健康分组,合班男女分开教学。目前,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分组教学形式,如按运动素质分组,按体能分组,按运动技术分组,按兴趣选项分组以及按“友伴”分组(非正式群体分组)等等.广大体育工作者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体育教学分组作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17.
体育利益协调机制是包含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的系统工程。体育利益受损群体对现有体育利益格局的求变心理成为体育利益协调均衡的内生动力,当今体育利益受损群体指向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公众、民间体育组织等等;体育利益协调的运行机制是一个涵盖体育利益表达机制、体育利益分配机制、体育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系统联动机制的完整链条;构建体育利益协调的约束机制应该注重正式的体育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体育制度安排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无设施的体育——非正式体育活动对城市空间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概念的扩大和非正式体育活动的普及 ,导致非正式体育活动设施需求的增加。非正式体育活动设施不同于专门性体育运动设施 ,其实质是对现有其它类型设施的二次开发。规划师和立法工作者需要在城市规划中 ,充分考虑这种平行于传统模式的新型体育模式 ,并在规划中提出有效的供给方案。  相似文献   

19.
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中青年群体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偏低,锻炼以早上非正式体育场所最为集中,以散步、跑步、太极拳等简便易行项目为主。工作太累、没有余暇时间、缺少场地设施是影响其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其成因主要体现在社区体育文化薄弱、经济收入水平低、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尚未形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考察少数民族村落的体育非正式制度,探究少数民族村落体育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机理。少数民族村落体育非正式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筹划规则、体育参与资格、体育礼仪规范、体育动作规则、体育器具规范、体育服饰规范、体育禁忌、体育奖惩规则等。少数民族村落体育非正式制度的目标价值有:约束体育行为,维护公正公平;规范动作程式,固化体育内涵;追怀祖先圣贤,祭祀本土神灵。少数民族村落体育非正式制度借助民间组织权威和社会舆论等软控制手段,规范村民的体育行为。少数民族村落体育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机理:生存环境的变化是村落体育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环境变化引起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继而引起体育价值观的改变,最终引导体育非正式制度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