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凡一平、田代琳二位问志是近几年在广西文坛上颇为活跃的作家。他们的中篇小说最能代表他们创作的特色,下面,我从主题、题材以及叙事技巧几方面,谈谈他们各自创作的特点。一一个作家,都有他最热衷的话题,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作品来看,这便是主题特征了,主题是不容忽视的,主题是作家风格的第一个标志。先看凡一平的作品《随风咏叹》,作品叙述“我”的故事;耐安的故事;黑米的故事。以耐安作为中介人物,以“我”及黑米对耐安的恋情情结作为表层叙事的纽带。“我”有以下特点:自信、坚定;所以当人人都说“我”把“来”字写成了“米…  相似文献   

2.
张选军 《学语文》2010,(3):37-38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这是汪曾祺自己写的一首诗。的确,作为大器晚成的作家在历经社会人生的各种艰难和磨炼。品味生命的各种况味后,“人间送小温”成为他创作的恒定主题。汪曾祺本人曾这样说过:“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佛家——禅宗?部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相似文献   

3.
四十三年之后又“考作文”在我成为作家之后,虽然我把编辑约稿称为“命题作文”,毕竟那只是比喻而已。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两个孩子都早已戴上硕士方帽的我,在2000年7月7日,居然进入考场当了一回“考生”,当场写了一篇作文!那天上海《青年报》编辑突然给我来电话,希望我作为作家也能够参加“高考作文”。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在我看来,作家如果怕作文,就甭当作家了。下午二时整,试卷发下来了。我看了一下,试题是这样的:阅读下列提示,根据要求写作:世界博览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年世博会的主题塔,它至今仍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批判”是一个经典性的主题,作家们批判家族是基于改造社会的巨大热情,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叙事型作品中的“家”依次成了“个性解放的障碍”、“革命的异物”、“抗战的阻力”。作家由批判家族从而批判一个制度,一种文化,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5.
舍伍德·安德森与沈从文分别是中国和美国文学史上两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地位比较特殊的作家,本文拟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品主题及意义、作家本人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两位作家做一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来审视两位作家对人性的深切呼唤、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许以及隐藏其中的深深的担忧。  相似文献   

6.
“我”在鲁迅小说中反复出现达十一篇之多,这是作家创作时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标志。他和作家本人既有血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二者不能  相似文献   

7.
师生共以一题作文,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学语文老师就已经这样做了:只是“文化大革命”后,这种做法似乎“被遗忘”了.近因学生“老师写一篇文章给我们看,课本中的文章实在高不可攀”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课本中的文章实在高不可攀”,不无道理.其一是作家的见地深,故其主题就深邃;其二是作家的写作技巧,远非中学生所能及;其三是容量大,篇幅长.而学生要以几百字的篇幅,写出主题深、有文采的好文章来,委实不易.有的虽竭尽全力也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中,叶圣陶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诸多领域中都作出了重要的、某些方面是开创性的贡献,这是早有定评的。可是,他本人却一再申明:“作家不是我的职业,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要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这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光荣地位的老作家不以职业作家自居,而以当了多年“为她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和教员为荣,他的坚执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襟怀,实在令人敬佩。七十年来,叶圣陶辛勤躬  相似文献   

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则回忆录,讲述了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达了“我”对叶老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10.
陆武 《现代教学》2011,(9):24-25
促进学生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的发展也是如此。教师的发展一方面靠制度,另一方面则靠教师本人的努力。“我要不要发展”“我向哪个方向发展”和“我要发展到哪一步”,这些问题应该由教师自己回答。  相似文献   

11.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而《家》是他创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都长篇小说。 《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它是一都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宣告着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作者怀着为“一代青年呼吁,为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的愤怒心情,对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叫出“我控诉”!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全文内容表达出来的思想。有些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思想往往藏而不露。要准确地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就必须对文章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是研究和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意图的,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给阿·谢·苏沃陵的信中说:“假如有个作家对我夸耀说,他写小说并没有事先想好的意图,而是只是凭一时的兴会,那我就要说他是疯子。”契诃夫凭自己的经验,直率地说明了一条写作规律:文章是在作者“事先想好的意图”的指导下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去见校医     
来心理诊所做咨询的不是学生本人,而是一脸憔悴的母亲。这种情况我见得多了,数年的经验告诉我,“有问题”的学生本人不露面,咨询效果通常不够理想,遂开口对学生的妈妈说: “是替您的儿女做咨询的?不如我们来预约一个时间,让他本人也来谈一谈……”那位中年妇女的脸上出现了一丝羞愧与张惶,迟疑半晌,她才下了决心似的把手从背后抽出,递上一本硬壳面的笔记本,迟疑不定地开口道:“我不知道我偷看了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小说具有鲜明的悲剧意识。“感伤”是贯穿其文学全程的“情结”,成为作家本人俯视众生、关注人性的一种总体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深入理解施蛰存其人及其作品,把握好“感伤”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探讨施蛰存小说文本层面上所表现出的感伤,可以透视作家本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当代小说家卡尔维诺对小说“主题”的高度自觉表现在两个方面:主题的多样性,它反映了作家对主题丰富、主题的层次或主题间关系紧密、“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的自觉追求;主题的“开放性”或“延伸性,”它是作家对“不确定性”、“可能性”的确认。这一自觉反映出作家的小说观念,即将“轻”视为以哲学和科学为依据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以“轻”载“重”(探寻解释世界、建立秩序的“可能”,(以“轻”化“重”(涵纳诸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万花筒,转转转,转出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的“我”来。镜子里的我瞧,镜子里的我这副尊容吧:两根圆柱上顶着两个球,一下一上,下大上小。那圆柱,本人管它叫“腿”,不过,老妈管它叫“大象腿”。大球呢,在老爸嘴里,是“西瓜肚”,在老妈嘴里又成了“救生圈”。至于那小球,有同学叫它“计算器”(本人的速算、巧算水平超一流,这绝不是瞎吹),有同学叫它“开心果”(一次元旦晚会上,本人表演的相声《讲卫生》,逗得大家人仰马翻)。课堂上的我课堂上,号称“快嘴”的正是本人。无论什么课,举手的高度和速度的纪录,都由本人保持着。而且,越是公开课,本人越是…  相似文献   

17.
《珍珠鸟》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为现代作家冯骥才所作,是一篇文质兼美、朴实无华的佳作。文章为我们讲述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相知、相依的过程:“我”为珍珠鸟创设温情浓郁的“家”,珍珠鸟与“我”和谐共处,其乐融融。我在授课中始终抓住“‘我’与珍珠鸟信赖关系的建立”这一核心,并贯穿始终,因为信赖不仅是文章的主题,更是课文的延伸点。课文通过“我”与珍珠鸟的信赖关系,意在说明如果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并努力为动物创造一种生存的环境,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1.“我”与珍珠鸟信赖关系的建立。珍珠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现代作家也都著文谈外国作家,西方小说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药》所接受的外来影响.一、叙述的角度和叙事“时间”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不同,《药》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构造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9.
雪漠的《野狐岭》是长篇“大漠”与“灵魂”两大叙写主题的一次碰撞与交融.小说以百年前两支著名驼队在野狐岭神秘失踪为叙事原点,由“我”持咒召请、倾听各家幽魂一一道来,意图揭开岁月尘封的神秘面纱,还原那段逝去已久的历史原本.整部小说给人以强烈的生命质感,作家试图通过对个体、物种以及历史的“超越”来实现对人的灵魂的一次“跨界”,把万物生灵与人类相提并论,共同礼遇,以期在芸芸众生间筑起一座“众生平等”的神性桥梁.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主题班会,我提醒班长周子涵:今天恰巧是吴家贵同学的生日,正好借此机会举办一个座谈会,一是认认真真替吴家贵过一个生日,二是落实一下感恩教育的主题。稍作思考,我建议感恩主题讨论尽量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明确说,“我从哪里来”的讨论旨在“感恩父母”,“我是谁”旨在追问“用什么来证明自己”,而“我要到哪里去”引导同学们“担当家庭、社会和未来”理想的确立或初步形成。由于策划到位、准备周详,这次班会课开得相当成功,以至有同学在周记里写道:我受到了理想的呼唤,因此,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