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费尔巴哈认为,以黑格尔思辨哲学为代表的整个近代哲学乃至一切形而上学的全部秘密和根本错误都在于颠倒了思维与存在、自我意识与“现实的人”的真实关系。马克思在哲学上超过费尔巴哈的地方在于:第一,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现实世界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没有得到根除,宗教就不可能消亡,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形而上学就不会“终结”,因此,与费尔巴哈仅仅满足于对宗教和思辨哲学本身的批判相反,马克思提出了对颠倒的现实世界本身加以革命性的颠覆和改造的任务;第二,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精神活动”作为现实世界的基础,从而摆脱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仅仅从直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意义上来理解现实世界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新贡献,必须从他批判地改造 黑格尔惟心辩证法入手得到理解。但是,决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工作,仅仅在于把黑格尔绝对精神之象化和扬弃对象化的活动,转换成自然界、物质自在的运动,而在于他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活动,转换成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生产、劳动),这种活动构成自然之向人生成或自然之“人化”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辩证运动的主体既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向人生成的自然或通过自身感性活动由自然出生的人。只有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真正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超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实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马克思在对现实经济领域大量的经济事实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有所不同,马克思所阐释的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并且在对人的类本质的认识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超越了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确立了“现实的人”不仅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且规定了“现实的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相统一的人等科学内涵。“现实的人”的理论的建立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而“感性对象性原则”则是费尔巴哈批判思辨哲学的立足点。从“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是转化为逻辑学的神学,是思辨神学的理性支柱,是在思辨精神的领域内对主体与客体矛盾的扬弃。尽管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由于缺少“历史”和“活动”的维度,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恩辨哲学,但“感性对象性原则”本身的提出却已经使得费尔巴哈站在新哲学世界的入口处,并达到了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代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平。在这一历史环节上,哲学的进步只能表现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在这里出现的乃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批判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其哲学体系并没有真正突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根本上看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旧哲学。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前提下,马克思创立了以现实的人和人类为本体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美学思想直接得益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席勒,但他的美学摒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接过费尔巴哈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旗帜。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切入美学和文艺学。使他的美学拥有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色彩。黑格尔美学中的“异化”和“复归”、“对象化”和“自我观照”都在绝对理念或精神的统摄之下。而这些观念在马克思的美学中得到了彻底改造,由精神领域转向实践领域;费尔巴哈是在神学体系中观照着人,马克思则将人放置到社会关系中进一步还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席勒的美学理想是“完美的人”、“全面的人”,还是一种偏于抽象的人的理想,马克思则将席勒的人的理想扩展为一种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完成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始终的精神主线。基于这层精神主线,马克思确立了自己与以往人学的分水岭: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和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马克思哲学中人文精神的形成不是马克思个人空想的成果,是多层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主要包括个人的精神底蕴、家庭熏陶和其所处的现实环境。在当代,面对科技对人性的奴役,马克思人文精神有了再次被重视的必要。关注人的自由,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精神力量,是人类解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自始至终贯彻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精神.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界定和最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以前的近代哲学是立足于“市民社会”来理解实践的 ,马克思则揭示了实践的“革命的、现实批判活动”的本质 ,将其作为哲学的现实基础 ,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说明哲学的可靠性不在于设定“不可怀疑”的逻辑起点、理论前提 ,而在于合理地理解现实实践。实践是辩证法的原型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与否定性的辩证法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 ,由于这两种关系的相互中介 ,实践的发展表现为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辩证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把类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并以之作为人本主义的出发点,从而认为类本质正是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实现自己。所以,费尔巴哈从类出发,就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马克思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且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类是“哲学家眼中”的社会,社会则是类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6.
《“城堡”与“迷宫”-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论集》共收仵从巨十余年在国家级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13篇论文,《论集。作者以勇敢、严谨的态度,涉足别人不敢涉足的学术领域,满怀对人间关怀的激情,用坚持真理的精神,走进萨特、昆德拉、冯尼格、海勒等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们的“迷宫”式的“城堡”,对其强烈的关注“人的存在”的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创新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众声喧哗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界显示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重新认识和深入揭示马克思自由观的真义,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亟需在理论上对马克思自由观真实面目和精神实质予以恢复和澄清.马克思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彻底贯彻了人道主义自由精神,以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哲学家的自由观,指明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历史发展方向,完成了哲学史上自由观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8.
列宁认为,辩证法就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实质上关系到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为了充分开掘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发挥其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功能,有必要在反思马克思辩证法诠释历程的基础上,敞开其作为实现人的解放之内在力量的理论本性和旨趣。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的"聪明"和"糊涂"是做人处世的两种方法,各具有其特定的含义。郑板桥的"糊涂"观是富有"怪"味的"糊涂"观,是现实主义、保险主义的"糊涂"观,是克己利人的"糊涂"观,具有团结协作、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史上来看,历史目的论总是关联于在思想上为历史设置一个主体。马克思通过消解这一主体,即将历史看作是现实的人的活动的产物,在根本上终结了历史目的论。在马克思看来,目的只能是现实的人的目的,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并造就了人的历史性存在方式。而就"目的"本身而言,马克思认为它是现实的人立足于一定的实践活动情境所制定出来的一种观念,并具有现实性和有限超越性的特征。作为指导性的观念,目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