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Ⅱ·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教学设想人口迁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削减课本上提供的一些材料,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作为探究活动,辅助课本知识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应的知识。课堂延伸部分可以设计与大家分享你心中的梦想——当你大学毕业后,打算回家乡还是到外地发展?并说明理由。的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效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因此,教材除讲述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外,还以我国的台风灾害为例,分析了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机制和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文字系统 湘教版<地理Ⅰ>每一节内容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非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部分.  相似文献   

6.
好的教材其行文用词应该是严谨、科学、准确的,是能经得起推敲的,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表述应该是无懈可击的。在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的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下面按教材顺序依次罗列:1.第7页第三段:"银河系以外有一些看似星云的天体,  相似文献   

7.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文章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从图像系统的图像数量、类型、选取以及功能延展等方面来分析其特点,并对图像系统的功能进行探讨,以利于高中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和应用教材,总结教学规律,发挥出教材图像系统的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每一节课看似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相对独立,但事实上,它们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基本的思路是相通的: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河流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地理事物,同时,我国因河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其中,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是重点,尤其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够从图文中获得相  相似文献   

10.
11.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表1) 2.高频考点 (1)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地貌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的判读;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效应;风向判断与绘制;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简易天气图的判读;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判断;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表1) 2.高频考点 (1)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地貌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的判读;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效应;风向判断与绘制;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简易天气图的判读;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判断;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薛克宗 《教师》2011,(36):36-3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母亲河——黄河的基本知识,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并拥有综合分析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本节课对我们地处西北地区的学生具有难度,作为教师,我必须让抽象的黄河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拨动他们纯真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4.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准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首先,学生要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次,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干湿性质和移动规律;最后,  相似文献   

15.
一、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的特征;知道澳大利亚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该国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发展特点。2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澳大利亚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二、学习重点澳大利亚的地形、人口分布、农牧业和工矿业。三、学…  相似文献   

16.
2004年9月,广东省率先进入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2007年的新课改历程中,笔者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及感受。现将其整理出来,既是对自己近年来教学的又一次反思,也期望能给其他进入新课改地区的教师一些启发。教学反思一:两种教学设计的启示——看教学案例的优化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3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  相似文献   

17.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中国的气候,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教材在结构上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教材选用我国1月、7月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析图获取气温分布的知识,并达到训练读图基本技能的目的。第二部分为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选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学生通过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节阐述了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最重要的方面。本节教材共分为两大并列部分,其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是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发展的影响;其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是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本节教材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大量具体的案例为学生探究创设大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发现新教材改变过去旧教材的编写体系,大量采用“活动”的形式阐述观点。对新教材中“活动”开展方法、形式存在疑惑,试着在如何开展“活动”方面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