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谦 《文科爱好者》2004,(23):72-73
无论是侧重写人.还是侧重叙事.如果我们能将文章写得幽默而又含蓄些.寓意深远些.能使读者回味无穷.就能收到生动形象、含蓄隽永之效。  相似文献   

2.
藏词,是有意把需要突出的字词隐藏于语句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含而不露,寓意隽永,别有一番韵味。请看例子: 清代乾隆年间,湖南有位百岁老人做寿,当时长沙岳麓书院的主讲王父清,特地为他撰写了一副寿联:“人生不满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4,(12):12-13
<正>如果说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情感则是文章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的血液。一篇文章如果缺乏真挚的情感,就很难打动人心。作家林清玄说:"好作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感情开始,有真感情才会有好文章。如果你是没有感情的人,那你就不要写作。"由此,抒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某种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倾吐出来;二是间接抒情即在行文中隐含自己的情感,凭借描述人、事、物景来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4.
宋徽宗擅画,曾开设国家画院,以考画取士。一次,画院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于是出现了三种画法:一是画古寺屹立山下,背后众峰层迭;二是只画古寺飞檐一角从崇山密林中闪现;三是画一和尚于云雾缭绕的山下小溪旁汲水,不露寺院形迹。考官们一致认为:第一种画法门户洞开,一览无余;第二种画法以飞檐代古寺,略胜一筹;惟有第三种画法没有直接去表现“深山藏古寺”的命题,而是借助和尚汲水以暗示,因而就显得“深”、“藏”俱出,余韵无穷,自然是独占鳌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碗阳春面》以“一碗阳春面”为线索,将人物、情节、环境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写实;“一碗阳春面”与“春”密切相关,在大年夜吃“阳春面”,寄托了吃面的母子三人对新春、对未来的憧憬,孕含着团结、不屈、向上、奋争等美好的含义,这是写虚。像这种具有写这和写虚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6.
诗贵含蓄     
古人评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诗写得含蓄些。含蓄的诗,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一唱三叹”,百读不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的是景,抒的却是情。短短四句离别诗,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人并没有讲他和孟浩然过去“友谊”之深,眼前“离别”之苦,别后“想念”之切,但我们从诗中不是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7.
8.
“说”是一种文体,其要领是“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偏重于说明性、解释性,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体例较杂,风格灵活多变。古人常常论说连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文心雕龙&;#183;论说》专门论及这个问题。认为论是从先秦诸子的论辩文章发展来的,偏重于抽象说理;说是从战国策士游说之辞发展而来的,偏重于艺术地、形象地说理,注重辞采。  相似文献   

9.
传说古代有一位隐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由于讨厌官场上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而不愿出仕做官。朝廷久闻其名,屡次征召,可他就是不应。后来,朝廷派郡府长官亲自延请。他口占一首打油诗,以明心志。其诗曰:  相似文献   

10.
含蓄,似乎是成人的“专利品”,其实,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诗,也常常采用含蓄的手法,表现出幼儿文学这一体裁独特的含蓄美。幼儿诗往往含蓄地隐藏着深刻的主题,借助幼儿想象的翅膀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丰富联想。“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爸爸来信》)“笑”的邮寄,不合逻辑,幼儿却按自己的联想特点,创造出一个“不合逻辑”的生动意境。一个场面,在一句间话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情感,又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可是,作品含而不露,给幼儿留下了品味、想象的广阔空间。同一主题的幼儿诗,,选材角度不同,教育效果也各异。沙叶新写的“宝宝乖,/宝宝  相似文献   

1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留学于此。回国后,就诗  相似文献   

12.
韵味无穷含蓄隽永--谈意境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体现。作为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锤炼出来的审美典范,意境创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诗词典赋,无不以其美的境界而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创造美的境界也成了历代诗人词家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3.
[原文]砸[新加坡]林高[新加坡]林高我被囚禁在储藏室里已十几年了。储藏室十分局促,空气又不流通,新主人大概暗地里祈祷我一声不响地死去。谁也没料到我的处境是如此悲惨。老主人在世时,我高高在上。逢年过节,老主人必吩咐佣人替我沐浴,然后身着盛装。到底是我因老主人而得意,还是老主人因我而自豪,也不清楚了;反正我喜欢那种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日子。老主人啊!我宁愿陪葬,也不愿这么窝囊地活着。老主人归西后,我的境遇就一天不如一天。新主人——老主人的孙子,根本就没有把我放在眼里。后来,新主人决定搬进高级公寓。搬迁当天,当新主人把…  相似文献   

1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从李商隐的《无题》开始,蜡烛便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现在人们仍然常用它来赞美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如果说第一个用蜡烛来比老  相似文献   

1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从李商隐的《无题》开始,蜡烛便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现在人们仍然常用它来赞美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如果说第一个用蜡烛来比老师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了。小小说《蜡烛》是否也落人窠臼了呢?当然不。作家胡炎可不是依葫芦画瓢,他用老瓶装新酒,赋予了蜡烛以全新的含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7.
18.
诗文的妙处在于含蓄,古代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多极力追求含蓄美.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诗的结尾铺设以景,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诱人遐想和回味.现撷取古诗中几个绝妙的尾景略加赏析.……  相似文献   

19.
《访兰》以兰为喻,托物言志,状物赋怀。它启示我们鄙弃那种献媚行事的庸俗作风,不慕名图利,纯朴自然,踏踏实实地做人,给社会以实在的贡献,实现人生淳厚真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写愁之作历来颇多:或直抒胸臆,或融愁于景,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陵春》写愁,自铸新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