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盖伊(Gay,P.)指出:"没有分析的历史叙事是陈腐的,没有叙事的分析是不完善的."这是新叙事史的代表性观点,亦可视为西方史学在或偏于叙事与或偏于分析之间长期博弈的理性归结.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丰子恺和宗白华三大美学大师各有其独特的跨文化比较方法。朱先生用西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阐释中国的艺术美学,丰先生用其"儒释互补"思想阐述西方的美学理论,而宗先生则采用艺术门类通观和中西通观的方式探讨中西各自艺术的特质和原型。他们的成功在于其丰厚的国学和西学知识、伟大的研究目的和别样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经典素材     
《新作文》2006,(3)
朱自清故居这是安乐巷27号,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门楣上悬挂着“朱自清故居”的匾额,你很难以为这种锈砖老墙木门槛的屋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这房子就和它从前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也从不希望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本书上看到的这样一个细节:朱先生生前一直喜欢平底布鞋,从不张扬自己。他在文学院任系主任时,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而是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的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相似呵!桃霞柳…  相似文献   

5.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座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故居就和他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言,"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的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蕴涵着丰富的诗意,尤其以<春>为代表,它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还具有一种自然朴素的和谐美."朱先生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三十家散文札记>)笔者认为,朱先生散文之美,除了对自然有精确独到的观察之外,更在于他对古典诗歌的融会贯通,将诗的意境融于散文之中,将自然之景与内心的独特感受和谐统一,在诗的田园里进行了一番漫游,而成其一家之言.所以读<春>,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古典文学中那些优美的诗词名句.例如: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的《绿》全文共41句,1000多字,仅用“了”字煞尾的就有18句,但读之不觉累赘、俗气.在朱先生笔下,“了”字或联情,或缀景,或叶韵,使文章更加脍炙人口.一、联情 朱先生曾两次游仙岩.一次春天,雨小,瀑小,潭浅,绿浅,故春游时的朱先生并没有“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二次是秋天,雨多,  相似文献   

8.
姜俊清  彭宇 《华章》2007,2(12):264-264
"二为"方针是我国出版事业的根本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为"方针已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三个代表"和"三贴近"原则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二为"方针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听朱先生的课,是一种享受。”“听朱先生讲书,你往往听不见下课的铃声。”这是我们中文系38级同学的共感。的确,朱先生的教诲,使人如沉醉在东风中。  相似文献   

10.
宗廷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多年来一直在修辞学领域辛勤耕耘,在修辞学史和修辞史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从宗先生在修辞学性质与范围、修辞研究途径与方法、白话修辞与文言修辞以及20世纪中国修辞学起源等方面卓有建树的成就来阐释宗先生对现代修辞学研究的不断创新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1.
提到名利,人们总是荣于"淡泊名利",耻于"追名逐利".其实,追逐名利乃人之本性.古人云:"食色性也."名利是人食色性的引申和升华.鲁迅在谈到人的本性时说:"人的本性一要吃饱,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因此,人们追逐名利乃正当要求.人连名利都不需要了,不追求了,那么他心就死了.因此,不追求名利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只有追逐名利,人们才会给自己确定追求的目标,才会不断涌现工作的激情和催人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冬日的早晨,我来到了朱先生的办公室。我没有看到喜爱诗歌、创作诗歌的朱先生办公室门上的月亮诗,吸引我的是从窗口挤入的一缕阳光和朱先生亲切的笑容。话题从近年来朱先生每年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幽默、风趣、质朴,完全没有“官味”的致辞开始。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张瑞芳:网上您的学生留言“院长大人每一次都把毕业欢送会TRANSFORM TO多愁善感会,弄得一些人热泪滚滚,弄得你我都如流水般稀里哗啦。但是仍然很期待下一次毕业欢送会,期待院长流水一般真切、朴素的感情。”您的真切与朴素来源于哪里?朱苏力:我当院长以后,连续三年都这…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志."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苑中的一朵奇葩,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沉的生命意识,在字里行间召唤着人性的真、善、美,每一个中国人都无不是从小在古诗词的熏陶下长大的.  相似文献   

14.
在《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灵的形象差距很大,但他们都是“白鹿”的象征,这是作品的一个裂痕.结合作品周边材料分析可以看出,这个表面的裂痕恰好体现了《白鹿原》与20世纪80年代“人的文学”话语谱系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他对“艺境”的追求既表现于理论文字,也体现在创作实践上。本文通过对《流云》小诗几个意象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宗先生“艺境”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考察。作者认为,宗先生整个美学都是他艺术实践与艺术人生的结晶,是具有持久的魅力的秘密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我最初知道朱先生的名字,是上小学六年级读了他的著名散文《背影》。文章朴实自然,亲切感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直接接触朱先生,是在1946年暑假,我由北京大学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朱先生是中文系的系主任。  相似文献   

17.
对于阅读教学,我一直主张:写法决定读法,写法、读法决定学法、教法.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指出:"文艺的表现必定是具体的,诉诸感官的.如果它完全是抽象的,它就失去文艺的特质而变为哲学科学."从写法的角度看,朱先生认为"文艺舍创造无能事.所谓创造,就是托出一个意象世界来".  相似文献   

18.
正布鲁纳这位有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学习是生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这样的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上往往对这一  相似文献   

19.
端方的古怪演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端方、戴鸿慈由日本转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请端方、戴鸿慈二人赴该校演讲.端方和戴鸿慈竟并立在演讲台上,开始相互谦让,端方对戴鸿慈说:"请老前辈发言."戴鸿慈说:"端兄和西方人交往多,懂规矩,请先发言."接下来的情形则更是让人喷饭:端方和戴鸿慈二人一左一右站立,端方说一句,等翻译完毕,又对戴鸿慈说:"老前辈对不对?"戴鸿慈说:"对对."然后端方又说一句,再问戴鸿慈:"对不对?"戴鸿慈又说:"对对."此次演讲大约几百句话,端方也问了戴鸿慈几百次,戴鸿慈也就回答了几百次.当时美国学生听得满头雾水,都很纳闷中国人演讲为何要两人同时发言.  相似文献   

20.
关于"零距离"说,不少人都不太赞同.其反对的理由,一是彼此取消说.如庄西真先生在<职教论坛>2009年第4期撰文<距离产生美>,陈述自己反对"零距离"的理由,认为"职业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学校则是一种教育组织":又说."从分工角度看,都零距离了,那还同时要职业学校和企业干嘛,二者只留一种即可."二是误导说.即认为"零距离"的提法不切实际,难以实现,容易误导职业教育虚夸浮躁,务虚而不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