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儒道墨三家倡导的道德人格各具特色,代表了各自阶级在大变革时代的道德诉求。儒道墨三家彼此之间,甚至本派内部不同观点激烈碰撞,相互辩驳,相互影响,纷争不断。由于时代以及封建阶级统治的需要,儒家成为最后的受益者。以儒家设计的道德人格为主,兼容道墨诸家的合理成分,最终构建起了中国传统社会民众克己修身的道德理想境界,成为中华儿女代代为之奋斗不息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2.
文学性是文学形成的必备条件。先秦的哲人们虽然总体上是尚质(尚道)轻文的,但是并没有排除他们对此后即将形成的文学的文学性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无疑是对汉代开创独立地位、形成规模的文学的发微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力图从先秦儒道墨三家经典文本中对文学性的或正或反两方面的关注入手来发掘这种文学性的初始肇端及其背景、内涵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孔子把“外王”看作是“内圣”的必然归宿,孟子虽亦承认内在是外在的前提条件,但他已经把“内圣”和“外王”作为人生的终极理想摆在均衡的地位;到了宋明理学,则明显地蜕变为“内圣之道”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两汉的文化传统底色上,儒家孔孟人伦的底蕴和道家老庄自然的哲理进行了第一次对话,并在"内圣外王"层面达到了二者理论上的契合;同时,魏晋时期逐步成型并发展起来的士族门阀制度也为儒道的对话即玄学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政治土壤。通过儒道的对话与创造性整合,形成了风靡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思潮———玄学,并催生了"名教"、"自然"的经典命题。魏晋玄学的诞生,清晰地体现出了儒道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     
《学语文》2015,(2):67
内圣外王的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的把握。用孟子的话说,是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用理学家的话说,是对天地之性的保持,对气质之性的扬弃,即存天理,灭人欲。外王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相似文献   

6.
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通过评判诸子百家之学重提了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通过转换"圣""、王"之义将其发展为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内圣外王"思想。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作为学问形态,二是作为帝王统治术,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精神境界。这三种表现形态最终要归结为独立个体人格精神境界这一点上,这也是其为庄子思想之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7.
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几个方面,探索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从而寻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相生共长,追溯中国梦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构建和谐社会分别提出了伦理和谐型与自然和谐型的和谐社会思想。虽然他们在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和谐社会的性质、和谐的水平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上表现出很多的不同,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是一致的。先秦儒道和谐社会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追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历史流变,试图寻求儒学在当前的解困与复兴之路。孔子开创的以仁和礼为内核的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以人为本位、以现实人生为基地,精粹在于"为己之学"。自发端处,内圣与外王就内含了性情与礼教、修身与济世之间的矛盾,表现了理想上统一、现实中分裂的状态。后儒基本都在孔子创立的框架中将论题不断分化和繁演,然而在其过程中,原始儒学仁礼融合的理想逐渐被剥离原有的活泼精神,流于僵化,并形成内圣强、外王弱的总体发展倾向。尽管儒学在当前面临生存困境,已不太可能再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但其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儒家传统的复兴必须以真正践履为目标和标准,才能维系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无数后人对于嵇康的人格景仰不已,赞颂有加。嵇康的人格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两家现实人格的不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并未在学术理论上为儒道融合或互补做出任何贡献,但其人格实践却为儒道人格中各自最美的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趣味说"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相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兼顾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都被视作治世良方。不同在于,"内圣外王"体现了封建集权思想,它压抑人的个性,追求最高权力;"趣味说"具有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它张扬个性,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道由于其动机有异 ,在面对“隐”时有不同的指向和表现 :儒家因以之作为不得仕时的权宜之计 ,故隐去时免不了那种欲去还留、难舍难分的失意情怀 ,而道家呢 ,因其主动 (至少主观上不无此 )选择 ,指向生命的自由逍遥而不无“得意”。同时 ,由于儒道同样面对无道现实、同样追求个体精神的自足 ,所以又最终走向了合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以治世视角,从古圣先贤中取得治国修身方案;道家通过探索万物生化的过程,主张反本还源,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释家认为万法唯心,三界本空,去除苦厄须从破我执、法执下手。三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的矛盾,指归于同一思想:中。儒家中和、中庸,不偏不倚;道家守中归根,和光同尘;释家中观,不一不异。中就是和谐,中就是恰恰好。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主旨,可一言以蔽之,即内圣外王之道,它一般是指由内圣而外王即内修道德性命而外求经世济民的政治思维理路。然而,孔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是一个圣与王分离的时代,因此,他们在追求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圣与王分离的现实状况并作出理论上的反思与回应,即一方面呼唤士人君子的奋然兴起,另一方面则强调内圣的道德修养或心性的存养扩充本身所具有的独立自足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百家虽观念各不相同,但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心态。儒、道、墨三这更是具有代表性。一、都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与人格尊严,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时代精神,二、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不约而同地体现出返古倾向;三、希求自由解放而又自我约束,自我剥夺的双重人格的统一,希求用世进取而又能自我逃遁与安尉的矛盾心态的统一,三家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内圣外王之道",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相结合,创造了人心改造的道德价值体系。毛泽东的道德建设实践既有伟大的成功也有悲剧性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先贤的探索包括哲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其中不乏对语言观、语言学的精辟论述。儒家对语言的思考渗透着浓重的政治性和道德性;道家充斥着浓重的形而上色彩;墨家更加注重语言和社会现实的结合。这三家的语言观主要围绕名实关系展开。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艾凡赫》中的理查与历史中的理查有许多不同之处,绿林寨主罗宾汉也是根据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前者的性格优越之处、后者的人格和政治品行正是司各特的政治哲学主张。该论文以中国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内圣外王"为切入点,结合文本分析,从三个方面论证文本中的理查和罗宾汉正是"内圣外王"化身的实体,说明伟大思想的普世价值,并管窥人文科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