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杂志》创办动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杂志>的创办动机,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商务印书馆为推销教科书而创办的.然而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和庸俗化.无论是从当时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出版发行的情况看,还是从<教育杂志>的实际内容以及期刊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业的地位等方面看,这种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真正理解<教育杂志>的创办动机,还要从当事人张元济和陆费逵的教育理想,特别是从商务的出版宗旨和文化追求来分析."研究教育,改良学务"既是其办刊宗旨,也是创办<教育杂志>的直接动因.从更深层次说,践行"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诺言,开发民智,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图国家强大,才是创办<教育杂志>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2.
<新潮>是新潮社创办的五四时期著名杂志,它承续<新青年>的"思想启蒙、文学救国"的新文化启蒙宗旨,紧紧围绕民主和科学的时代主题,显示了在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抨击复古逆流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更凸显了关注热点从单向社会政治问题过渡到侧重现代文学建设中的中介角色和转换作用,成为青年学人在新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舆论阵地.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也是<新潮>存在过程中的早期支持者和重要参与人,而后来缘于对未来的不同探索使各自留下不同的历史路径和文化投影.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编辑,所以施蛰存也被鲁迅和左翼作家称为"第三种人",虽然施蛰存说他在<现代>编辑这场论争的文章时,"始终缄默无言."但我以为,施蛰存白始至终有他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阵地,对封建秩序之护符的孔教儒家伦理进行了猛烈攻击.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新青年>传播的制高点,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谱写了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民众文艺周刊>在邵飘萍的报刊改革下成为当时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记录,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参与了其编辑工作,并"通读"、"校阅"稿件至16期.鲁迅在<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杂文七篇,译文三篇,杂文内容包含称颂革命先驱,同情底层民众,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暴行和反动文人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且有形象性、融理于情的文学特征.<民众文艺周刊>记录了鲁迅的抗争,也促成了鲁迅杂文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一九○七年十二月,由河南省留日学生创办的《河南》杂志在日本东京出版。在《河南》出刊期间,鲁迅曾多次为该刊撰稿,成为《河南》杂志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探讨鲁迅与《河南》杂志的关系,对于研究鲁迅早期著作,阐述鲁迅早期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狂飙>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是文学史上继太阳社与创造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社团——狂飙社的核心刊物,由高长虹担任主编.鲁迅虽然没有在<狂飙>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但他对<狂飙>的创办却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提携主编高长虹;在上面翻译作品鼓励青年;在与"狂飙社"成员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依然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情怀关照着<狂飙>的发展.鲁迅重视以报刊传递文学思想的这个舆论手段,推动着文学与传媒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释时,我还刚到而立之年,刚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门.记得就是在借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 1978年秋,我在灯市口中国书店门市部见到一大批回忆和研究鲁迅的旧书,包括台静农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李长之著<鲁迅批判>、含沙(王志之)著<鲁迅印象记>、孙伏园著<鲁迅先生二三事>、许寿裳著<鲁迅的思想与生活>等等,都是书品完好的初版本或再版本,于我的研究工作不可或缺,价又低廉,就毫不犹豫全部买下.我的淘旧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相似文献   

10.
李明军 《现代语文》2005,(9):100-101
在当下我国通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入选作品篇目最多的作家,其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鲁迅作品,其中散文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五猖会>;散文诗2篇:<雪>、<风筝>;小说3篇:<社戏>、<故乡>、<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选入6篇,其中散文3篇:<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小说3篇:<药>、<祝福>、<阿Q正传>.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所占的比例是否太大,另当别论,但从选入的篇目质量和数量上看,都可见鲁迅作品的重要性.本文拟以鲁迅小说作品为例,略谈一下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知网""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对苏轼研究情况分析,无论是纵向进行历史梳理,还是横向与历史文化名人、名著比较,苏轼研究已经与红学、鲁学以及孔子、老子研究一样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有成为显学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一可喜局面,与重要研究机构的支撑、大批学者勤奋耕耘、学术刊物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传统学术期刊编辑业务的弱势特征及学术期刊自身优势的分析,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编辑部如何建立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编辑业务的管理机制,提出了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市场化运作中,编辑业务管理机制的特点,以及建立与市场化运作相协调的学术期刊编辑业务管理机制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华语世界一本独具特色的政经刊物,《凤凰周刊》创刊短短数年就成长为华语传媒界一份独具特色的权威政经刊物。该刊内容客观、多元、新锐;栏目策划紧扣时代脉搏,与凤凰卫视构成多元品牌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澳大利亚《远程教育》杂志的创刊主编和前任主编伊安.米歇尔(Ian McDMitchell)等人对杂志创刊30周年历史回顾为基础,展现了杂志创办的历史,同时以杂志自身的发展为主线,间接勾勒了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学术研究历史的主要图景。既充分展示了澳大利亚《远程教育》杂志发展历程,又从侧面揭示了专业、协会、杂志、学术会议这几者之间是如何良性互动推动远程教育事业发展的,而刊物创办人那种富有魄力、踏实选取的精神也会激发每一个热爱远程教育事业的同路人。  相似文献   

15.
《国粹学报》以学术为武器,“微文见志”,宣传“排满反清”,倡导学术经世,是清末民初最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其实《国粹学报》从一开始就是学术刊物,一些学派仅仅根据其政治态度的变化而予以否定和批判,未免有失公允。作为主要办刊人和主笔者的刘师培,为该刊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该刊上所发表的大量政论和学术文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国粹学报》在不同时期的办刊倾向,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国粹派思想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分众传播时代,个性化的媒介成为一种趋势。DM杂志在城市化进程与消费主义:炙化背景下蓬勃发展,为中产阶层的身份建构提供了一种认同作用。它通过富有诱惑力的画面和文字,刺激并激发读者的消费欲望,为广告主最大化地创造利润。以《写字楼》为代表的DM杂志一味彰显消费主义,并逐渐沦为标榜中产阶级文化身份的工具。若DM杂志能克服其在编辑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它一定能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的综合性学术副刊,是“新文化运动”中四大著名副刊之一,鲁迅的《头发的故事》发表在该杂志上;在该刊倾向于保守后,鲁迅曾撰文对其所刊载文章的观点和内容进行批评。通过梳理分析鲁迅与《学灯》的关系,思考影响现代传媒与现代知识分子互动的因素,彰显其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plored relations of print exposur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reading habits among 100 deaf and 100 hearing college students. As in earlier studies, recognition tests for book titles and magazine titles were used as measures of print exposure, college entrance test scores were used as measur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tudents provided self-reports of reading habits. Deaf students recognized fewer magazine titles and fewer book titles appropriate for reading levels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12 while reporting more weekly hours of reading. As in previous studies with hearing college students, the title recognition test proved a better predictor of deaf and hearing students' English achievement than how many hours they reported reading. The finding that the recognition tests were relatively more potent predictors of achievement for deaf students than hearing students may reflect the fact that deaf students often obtain less information through incidental learning and classroom presentations.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disagreement about their validity, reliability and effects, international rankings of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widely used by student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ree international rankings of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based o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ssess relevant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whether these aspects are measured adequately. We study 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published b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published by the British magazin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and the Excellence Ranking published by the German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CHE).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about these international rankings and the publications by the rankings’ publishers. We draw conclusions about the design of rankings and develop further research questions.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黄人与《小说林》之关系有多种说法,以主编说影响最大。通过对《小说林》相关史料和黄人在《小说林》刊行其间的行迹的梳理,知黄人主编《小说林》的可能性不大。学界依循惯性思维,且受外界因素干扰,所得三种结论均不够严谨。黄人撰《发刊词》主要出于小说对“开民智”等弘扬“吾国文明”的重要性;撰写的原因,为受友人所托。黄人虽可能熟知《小说林》运作,但不是主编,而是“主要供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