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婚俗的演变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对婚姻陋俗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使当时的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结婚、离婚自由的出现,婚姻法规和契约的颁行,结婚礼仪和服饰的改变,以及婚姻介绍方式的更新。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变的继续和拓展,也是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潮研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国民教育思潮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爱国思潮之一,学术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迄今为止,学界虽然在其形成原因、思潮内容及其影响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但其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主以唯物史观方法论思想为指导对清末民初婚俗变革试作透视和分析。认为基于清末民初思想界对婚姻陋俗的批判,进而建立新的婚姻观,使当时的婚俗发生显著变化,迎来婚俗新貌纷呈。虽然它在其践履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存在历史局限性,然而这一阶段婚俗变革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历程中则居于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化的传承和拓展,也是后来“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6.
东北婚俗文化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年代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表现在婚姻生活、婚姻礼仪等方面,即出现文明婚俗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在推动东北婚俗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无疑都为东北近现代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桂 《巢湖学院学报》2022,(4):85-90+119
1903年中日《通商行船续约》规定,各国护馆护路兵队撤退后,北京即划出地界开作通商场。但是外国并未履行条约规定,反而放任本国商民在北京居留贸易,形成特殊通商区域。北京通商场的开辟,严重侵害了中国主权,中国历届政府坚决反对,并进行了一定的斗争。运用档案史料和相关著述对此问题展开专题研究,既能深化对北京通商场的特殊性质的认识,又能有效揭示列强于条约外侵权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湖南省政权急剧变化的时期,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呈现诸多特点:一是制度的规划设计积极主动,为政权良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政党纷争现象比较严重,带有一定的党同伐异倾向;三是军政、行政主导,立法虚位,司法相对独立,三权分立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失衡;四是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但仍滞后民主化要求,重点表现为囿于路界之争;五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波性动大,连续性差。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地处内陆的张家口地区的服饰习俗受到严重挑战,新式服饰已现端倪,但传统服饰仍占优势,反映出张家口地区社会变革不够彻底,地区不平衡性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教会女学首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之风,更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基者。作为西学东渐产物的近代女子大学,虽然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存在时间也普遍不长,但起点很高。那么这种高起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女子大学为研究对象,并以金陵女子大学的内部职权体系为例,探讨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变幻对女子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女子大学特别是教会女子大学徘徊于宗教与世俗、政治与教育、市场与学术之间多重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寒暑表。清朝末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在争议中萌芽;教会女学首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之风,更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基者。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两性双轨制到混合双轨制的演变;"五四运动"前,中国政府一直无视女子高等教育;"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才真正起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教会女子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成为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杨度持君宪救国思想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是完全否定 ,认为是逆民主潮流的反动政治思想 ,毫无进步可言。另一种分两个阶段来评价 ,认为 190 8年 4月在他进入宪政编查馆或辛亥革命之前 ,其君宪救国思想有一定进步性 ;而在辛亥后则站到了民主共和的对立面 ,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我们认为 ,这是不客观的。实际上 ,从 190 2到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之后 ,其君宪救国的政治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只是前后政治倾向稍有侧重。辛亥前 ,他倾向于英国君主立宪模式 ,辛亥后民初社会的“典范危机”的失序混乱时势 ,他倾向于日本的立宪模式 ,希图以国家、君主之绝对权威来整合失序的混乱社会 ,因而更见其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3.
1840~1949年的百年历史时期中,中国政局动荡,各种改革思潮相互冲击碰撞。尤其是起源于欧美的女权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是社会发展的物化特征,女性服饰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女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萌生和发展。受新式教育的女学生的服饰引领了当时的服饰潮流,放足、剪发、文明新装,在当时的中国女性服饰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代表作用,体现了女性解放的先锋意识。  相似文献   

14.
小说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未能登上大雅之堂。自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将其推至"文学之最上乘",经小说家不断努力,小说已空前繁荣:小说种类、数量迅猛增加;研究小说的专门论著大量涌现;专门的小说目录学著作也应运而生。人们在论著及目录著作中对小说的分类也渐趋细化且更为合理。这些变化是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与中国文学观念的变化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风行全国,从表面上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剪辫运动是近代中国风俗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发辫在有清一代的特殊功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剪辫运动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进步过程,也反映了国民心理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6.
所谓的清末新军,是自中日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十余年间,清政府采用西方近代军制,编练而成的一支新式陆军。它是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新军的崛起,对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探索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荣泽枉杀周实、阮式案是民国成立后受理的一个公审案件,影响甚巨,孙中山、陈其美、伍廷芳等都曾先后闻与其事。姚案的审理具有重要的司法意义和政治意义,透过该案我们能发现民初政权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清末民初的女权运动大致从清末“新政”以后开始,到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为止,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离家求学,倡导男女平权;踊跃参军,实现同尽报国义务的理想;争取参政议政,力争实现男女平权。 一 《辛丑条约》的订立,使一些有识之士重新萌发了自强意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呼声愈来愈高。极端顽固守旧的慈禧太后在内外交逼之下,不得不宣布实行“新政”。派遣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成为启蒙时代另一种独具价值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20.
黄燕群 《红领巾》2004,(4):15-17,47
清末,在晚清新政的司法变革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引进了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的引进是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各阶层的呼吁下,它成为了晚清宪政的一部分;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则以根本法的形式宣告了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清末民初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打破了传统行政与司法不分的局面,是中国传统法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然而,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阻挠下,即便是新生的民国,,也无法提供现代司法所需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又加上其他因素的干扰,司法独立存在形式与实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