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书的续编、补编、译本、考证、校勘、评论、研究、解说、注释、札记、学习、习题及其解答、附件等等,对原书而言,统称副编书,原书称正编书。副编书与正编书合订,正副编书的分类号、书次号及辅助区分号均相同。独立成册的副编书又如何归类呢?对于这个问题,图书馆学界的意见是一致的,即“一般均随原书归类”。但据我调查,对于怎样“随原书归类”,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和做法,从而产生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孰优孰劣,值得进行对比研究。一种意见认为,副编书“随原书归类”,就是用正编书的分类号作分类号,正副编书的“分类号应完全相同”,书次号相异。结果正副编书虽集中于一类,但  相似文献   

2.
电脑已经“入侵”图书出版王国。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图书编辑基本上没有利用电脑这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编辑界不少朋友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往往苦于不得其门而入,其实,让电脑辅助编辑,实行起来并不困难。 1.电脑辅助选题 选题是编辑工作中最首要、最根本的一个环节。目前的工作方式仍停留于“拍脑门、想点子”的经验主义方法上,难免狭隘,有时不免“撞车”。那么,如何在选题工作中利用电脑? 选题本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的基础在于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这种调查研究工作,就可以利用电脑来进行。具体来讲,我们可以用电脑“数据库”应用软件来建立各种各样的“选题库”。例如,我们可以建立“已选题库”(避免撞车)和“备选题库”(以备选用)、“获奖书选题库”(社会效益好)和“畅销书选题库”(经济效益好)及“双效益选题库”、“专题选题库”和“综合选题库”、“出版社级选题库”和“编辑室级选题库”及“责任编辑选题库”,等等。这就可以避免“平时不烧香,临时  相似文献   

3.
经过调查研究 ,充分论证 ,策划了一个好的图书选题之后 ,紧接着就是要物色一位能够担当起这个选题重任的作者。寻觅作者是选题策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编辑在选题实施过程中一个至关成败的环节。一个优秀的作者 ,不仅可以不辱使命 ,还能弥补你策划中的不足 ,使原来你策划好的选题增光添彩。如果说 ,某个选题已经确定但作者却尚未最后落实 ,那么 ,这个选题充其量也只是“纸上谈兵” ,只有最终选准了作者 ,这个选题才真正进入了实施阶段。而某种优秀图书的产生 ,也就大约有了七成以上的把握。反之亦然。如何寻觅作者?我的体会是 :应当首…  相似文献   

4.
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关于策划出版畅销书的话题,是我们业内同仁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在畅销书整体策划上,要把握好选题开发上的整体策划、运作环节上的整体策划、制作环节上的整体策划和销售环节上的整体策划。一、畅销书选题开发上的整体策划笔者认为,一切以市场为出发点,准确把握选题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做到这一点,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在充分调查分析市场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论证选题,并准确把握选题的“亮点”和“热点”是重中之重。在论证选题时,要把选题的立意点、创意点,作为选题的核心点来论证;这个核心点是否有闪光…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在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信息处理工具。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在使用计算机辅助图书编辑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计算机辅助选题制定和组稿(1)计算机辅助选题制定要制定出一个好的选题,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工作可以借助电脑来进行。我们平时使用数据库软件建立了各种选题库,如“已出版选题库”“备用选题库”“获奖书选题库”“畅销书选题库”“专题选题库”“出版社选题库”“编辑室选题库”“责任编辑选题库”等。建立了各种选题库,在具体制定选题时就能避免撞车,容易抓到双效选题。用计算机建立选…  相似文献   

6.
每个出版社,每个编辑,都希望设计出好的选题.有了好选题,再加上郑重选择作者,认真编辑、印制,就可能获得双效益的图书.没有好的选题,就注定要失败,即使后续工作做得很好也没有用.那么,好的选题是怎样诞生的呢?通常的说法是要捕捉足够的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在一些编辑学的专著或论文中,在一些获得成功的图书编辑经验中,都强调调查研究,说法很多,诸如“要吃透上头,吃透中间,吃透下头”,要“向作者调查,向书店调查,向读者调查”,“要有市场意识,要有创新意识”等.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吉蕾蕾 《中国记者》2023,(11):34-35
<正>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因此,关于耕地的报道,我们从未停止过。相比之下,以前的报道只能算“小打小闹”,这次的《耕地问题调查》产业(行业)深度调研报道就显得十分厚重。“耕地”这个话题分量很重,也很敏感。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布置这个选题时,我们心里都犯嘀咕,这么敏感的选题部委会接受采访吗?地方愿意站出来发声吗?  相似文献   

8.
在申报图书选题时,很多人会面临这样的情况:自己精心策划的选题,往往会被总编以类似“同类书太多,没有创意”的理由否决,而被否决的可能是还不错的选题.笔者认为,很多选题被否决,不是因为选题本身有问题,而是在于选题策划书的撰写过程中,方法技巧没有把握好.“同类书太多”,说明这个选题市场竞争激烈;“没有创意”,对于图书来说就是没有市场竞争力.那么,什么样的选题策划书才能做到可信、有效,从而使自己精心策划的选题能够顺利通过呢?  相似文献   

9.
日本出版界人士说:“出版的生命在于选题计划。”“选题计划的好坏,决定出版社的兴衰。好的选题计划会给出版社带来良好声誉和巨大利益。”他们主张,在出版社的一切工作中应当以选题计划优先。可见他们对选题计划的重视。就我们所见,日本那些严肃认真的出版社,对选题计划不只是一般的重视,可以说已经到了十分审慎的地步。他们把“优质计划”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对它进行科学的设计、合理的选择和严格的控制。他们的想法与做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次有关这个国家民众阅读习惯的调查,西蒙·詹金斯向我报告了一些好消息。英国人并非象那些悲观失望的出版商和书商所预测过的那样,他们看起来还是挺喜欢读书的。受《星期天时报》的特别委托由市场和用户调查国际组织(MORI)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1987年占英国人口56%的人都属于经常读书的人——一本书要读“十余遍”,只有17%的人声称去年他们一本书也  相似文献   

11.
新闻选题决定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向、目的和意义,是后面思考“如何报道”的大前提。新闻选题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最终效果。人们常说,好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就是这个意思。相反,新闻选题不准,题材先天不足,往往事倍功半。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为了寻  相似文献   

12.
来信调查是报社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媒体与读者互动的一种好方式。所谓来信调查,就是从读者来信中进行选题,由记者进行调查核实,采写成报道,对某些行为实施监督的方式。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往往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反映者大多是弱势群体。我在驻地记者岗位上工作已有11个年头,经历了上百次来信调查采写,在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中,遇到过许多威胁和攻击。在调查采访前,记者就要做好思想准备,采写中更需字斟句酌,慎之又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对来信调查采写如何把握好“度”,谈点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给读者以新鲜的快感,这该是作文的通则;写“杂谈”文章也不例外,甚至要求更高。我们可以从选题方面来理解“杂谈”文章对于新鲜的追求。 根本问题在于选题要新鲜。“题好文一半”,选题(立意)新鲜就是“题好”的基本含义。好的选题,不妨说既是“热门话题”,又是“冷门话题”,兼有热与冷的两重性。“热门话题”的意蕴是时尚之新,潮流之新,思想之新,需求之新。所以说,热门话题本身就含藏着新。然而并非找到了热门话题就准能写出新鲜文章来。如当我国刚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之时,“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 让全国耳目一新,相关的要尊重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话题成了一时的热门。如果大家都一般性地谈要怎样不要怎样,那么“杂谈”的面目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让读者得不到“思想的新启迪”。于是要去捕捉“冷门话题”。如陆先荣《填好这一栏》提出,填写干部登记表时对“家庭成份”、“个人出身”要求严,而对“有何特长”要求松,这是不 尊重知识的表现。这篇文章的选题就做到了热与冷的结合,从而获得了成功。“杂谈”作者,都应该是人群中最有 头脑、最善于思考问题的一些人。他们最不喜欢“起哄”,  相似文献   

14.
车飞 《出版参考》2023,(9):84-85
<正>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无论多少危险,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无论多少障碍,他们总是第一时间现场报道;无论多少困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他们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更为了人民,随时随地与祖国同行,尽心尽力为人民发声。那些潸然落泪的瞬间,那些灿烂辉煌的时刻,那些满目疮痍的场景,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不管高山险阻还是天涯海角,都由他们,留在了14亿人民的集体记忆里。他们,是中国记者。《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就是一本记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某某图书选题不错,很有特色;某某图书选题没啥,缺乏特色。可见,人们衡量图书选题的价值如何,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有没有特色。 谈到图书选题的特色,笔者想起恩格斯在评论敏·考茨基的小说《新和旧》时的一段话。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里所谓“单个人”,是指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状貌、语言、气质、修养、性格、命运的人;这里所谓“这个”,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的艺术典型。 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艺术典型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即必须是“这个”,它决不可以同“那个”相混淆。艺术典型是否真正属于“这个”,这是评价艺术典型价值的标尺。  相似文献   

16.
经常向社会呼吁、或“提醒”别人的新闻记者,如今也需要被别人“提醒”一下了。看了新华社1991年11月12日的电讯《提醒记者》(见11月13日羊城晚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感到这个“醒”实在提得好,可谓振聋发聩! 提醒记者的是大连的一群工人——他们说:“请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又说:“现在有些记者就爱跟着领导转。在工地上常听说来记者了,就是见不到记者的影子。”他们还说:“请给所有记者捎个信,常到工人中走走……多反映工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本领     
提起编辑,有人就想到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因此讥之为“编书匠”,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其实,编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本领,而学到这些本领是很不容易的。那么,编辑究竟有那些方面的本领呢?我认为: 一、要会选题,善于了解读者的心理,预测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选题,组织稿件,才会有生命力。二、要善于发现和选择作者。书稿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的水平,一个称职的编辑,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从几个类似的作者中挑选出最理想的作者来。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16,(2):63-67
选题策划 关于选题策划,一曰抓名家书稿,但不迁就作者.“金黎组合”从社会需求出发,为名人策划选题,让名人服从选题,心服口服地就范于“选题”.好多时候,并非名人有了选题、有了作品后,他们去争取作品,包装出版,而是他们捕捉名人、定制名人、挖掘名人、以信誉和责任心赢得名人.二曰客观上帮助名家拓展,主观上成就自己策划.他们不是“一本书主义”,而是着眼于长期合作、长远合作.即使一本书,也要千方百计拓展它的覆盖空间,为争取的效益极限不遗余力.三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最大限度地占有选题策划的高质量信息.“洞悉潮流,与时俱进;号准脉搏,获胜选题”,这就是“金黎模式”的占领信息高地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一)参加一个出版社近两年的选题计划论证会 ,看到他们两年的选题计划 ,有一个突出的感觉 ,就是出版社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市场意识大大地加强了。从这个出版社连续两年的选题计划就能反映出来。初拿到选题计划感到首先不同于往年的是每一个选题打印一张表格 ,表格上各种项目列得很详细 ,大致有近30个项目。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如有 :选题名称 ;读者群定位 ;选题策划意图 ;预计来稿时间 ;作者概况 ,(包括姓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等) ;内容简介 ;预计第一版印数 ;第一版投入、定价 ;预计销售总码洋 ;初版利润 ;市场同类书调查 ;论…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