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写作中最畏难的是无话可说,没有内容可写,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关键是小学生感知思维能力较差,还不善于捕捉和积累生活信息。影视以其动态性、再现性等优势,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开启一扇探索世界的窗口,把鲜活的生活搬进课堂,将学生平时不易感知的事物纳入感知的范围,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生活阅历尚浅,他们在写作时往往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原因之一是教师常常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教师要运用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从阅读、生活、科学、想象等方面收集鲜活的作文素材,为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文者,乃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生活,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我认为: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研究生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捕捉人无我有的新材料,对此,我做了如下尝试:一、感悟生活,表达个性化生活处处有作文。对此,叶老曾打过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厚的程度,习作的内容就能充分展现其个性。只要…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之所以言之无物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其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运用感官感知世界,进而认真思考,探求事物内在奥秘,并仔细揣摩、体味,必能广泛地获取各种素材。“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统一发展。但很多学生视作文为畏途。究其原因 ,大多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 ,学生写作文时没有材料可写 ,总觉得要写的内容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见识过 ,没有经历过 ,或经历过的事情不“典型”不“突出” ,不值得写。因此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学生充分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总结生活是改善目前作文教学难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以感知生活为先导搜集素材是作文的第一步。材料从哪里来 ?“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考题】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者,我们的每一天都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日历具有生命感,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已将难忘的昨日珍藏于你的生命史?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明白鲜活的今日需要你去填补?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意识到,美好的明日等待着你去创造?让我们伴随日历将人生岁月谱写成永存的诗篇。请以日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有了对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就能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就能使笔下的生活充实、人物鲜活,写出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富有新意和情趣。他们的思想就能得到升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有力度,表达的感情也真挚。牢记咬定“生活”不放松,让学生的作文充满浓浓的生活味。生活,将使作文灵动飞扬;作文,会叫生活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8.
作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实践性和主体性。中学生关注时代,关注内心,关注生活,因其个性品质不同,而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笔鲜活。作教学必须针对这些特点,尊重个性,因势利导,且注意阅读和作的有机结合。作教学中须倡导学生多写真情实感,多读美侍作,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生活与作文是相似律动、和谐共生的。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在学生眼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遐想和灵性的天地。生活为作文提供了绚丽缤纷的鲜活素材——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成为学生的笔下之物;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与超越,随时随地地记载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时随地地采撷下飘荡在心头的片片花絮,随时随地地刻录下对生活、对人生的丝丝感悟——学生作文中的一切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与作文裹挟融合不仅给学生写作指明了通径,而且更强烈地传递着用作文表现生活、美化生活、体味生活的真切意愿。  相似文献   

10.
自动作文设计是教师对学生课外练笔进行指导的设计。自动作文是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去实现的。所以它首先当为快乐作文。造成这种快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使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和事情成为作文的内容。要使学生在选材和表达方面充分自由,思想和情感方面绝对真实,点点滴滴,随机而作,不受检查考核的制约,而能得到进步成功的鼓励。自动作文虽看似学生的自觉行为,但处处需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及时抓住或造成他们练笔的契机并提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教学时,把短视频引入任务群作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把细节写得具体;还能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中进行迁移运用,为任务群习作教学打开一扇窗。  相似文献   

12.
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生活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与完成。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抒写性灵、发表见解。他们的作文呈现的是真实诚挚的情感体验、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认识世界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13.
孙玉莲 《湖南教育》2003,(23):43-43
一、观察是创新作文的起点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可是,许多学生却让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如过眼云烟,有的甚至对此视若无睹,写作文时,或干巴巴几句套话,或一抄了之,没有真情实感。而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要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种发现、感受从何而来?无疑是观察。用敏锐的眼睛看生活;用聪慧的耳朵听生活;用细腻的心留意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坚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捕捉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写作的素材也丰富了。作文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是洋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和获得学习经验的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要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在保护其鲜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技能指导,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着眼于儿童生活,把学生带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新课程。教师要想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言之有物,能“用我手写我心”,就必须让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出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鲜活”的课堂中深刘地理解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表达真情实感,增强写作的实用性和作文讲评的欣赏性。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缀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再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而有的是鲜活的故事、个性的感悟,从而收获作文的美丽。  相似文献   

17.
刘国芬 《现代语文》2007,(3):117-1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版七九年级段在关于作文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第三点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事实上,七~九年级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农村中学师生的一个难题,由于初始阶段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上中学后多数同学还没有作文兴趣,作文时无事可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内容没有生活的反映和鲜活个性。为了改变学生作文的这种现状,我根据学生和学校地域的实际情况,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尝试,意在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一、从训练中来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是说话,它“是生活的必需,并不是生活的点缀”。如果我们降低作文教学理论的门槛,教育学生养成了“只有先说好了,才能写好”的写作思维习惯,作文就不会是如此的可怕、可憎。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并且绝大多数学生平时聊天玩耍时口齿伶俐、思路清晰、绘声绘色、很有口才。我先鼓励学生说,不限制也不指责,内容随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自己想说的话、见闻、感受和想象均可,充分地展示自己,随后再要求写下来。当学生能说清楚说好了,自然就能写明白写好。听说是读写的根基,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和口语交际尤为重…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和获得学习经验的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要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在保护其鲜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技能指导,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20.
赖静 《现代教学》2006,(5):22-22
郭老师的案例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郭老师鼓励学生说真话。一直以来,我们始终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积极的、美好的生活,其实,生活并不都是美好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的压力下,看到的或许更多的是平淡甚至消极丑陋的社会现象。这些现实既然是真实的,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写出来呢?当我们为鲁迅先生对民族劣根性的精辟的分析折服时,当我们为巴金老人的说真话感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