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校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学习因其移动性、普适性和泛在性等特点,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高校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中受到关注.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缺少大规模的、体系化的实践经验.本文在分析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设计了移动学习系统的结构模型,并从学习体系、功能应用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初步提出高校移动学习的发展策略和解决关键问题的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移动学习因其移动性、普适性和泛在性等特点,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备受关注。以苏南某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移动学习理论和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编制问卷,对该校学生的移动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移动学习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移动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教育微学习的重点研究领域。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费用、移动学习环境及移动学习态度等多个角度分析现阶段高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为高校开展移动学习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移动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教育微学习的重点研究领域。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费用、移动学习环境及移动学习态度等多个角度分析现阶段高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为高校开展移动学习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移动学习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把握了解国际上移动学习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吸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我国移动学习发展的实践,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分别刊登有关移动学习项目国际案例、国内高校移动学习调查研究及分析报告、国内移动学习典型案例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重点介绍近两年来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移动学习项目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移动教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移动学习研究进展和在校大学生手持式移动设备的调查出发,在高校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建设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校移动教育系统的设想,并从移动教学系统实现的硬件设计、移动学习软件开发以及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出发,提出基于校园网的移动教学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正在以"无处不在的网络、无所不通的业务"思想广泛而又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各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不断升级,移动技术的优势也为高校教育模式的新一轮变革创造了条件,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继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之后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缺少体系化的实践经验。以视频、微博等移动APP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开展"移动学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的应用研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尤以罗杰斯的学习观为代表。文章在阐释此学习观的基础上论述了其现实意义,即作为移动学习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已经成功的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列举,论述二者的切合性,并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手机移动学习因其学习的自主性、时间的开放性、信息的交互性、评价的及时性,无疑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最佳方式之一。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智能手机这种移动平台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将移动学习与具体课程联系研究多集中在英语、文化教育等公共课程,尚缺乏医学专业课程。本文在分析构建医学形态学手机移动自主学习平台的可行性、优点及功能特点的基础上,研讨构建医学形态学手机移动自主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移动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以大学公共选修课为例,开展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应用与研究。整合教学实验效果证明,该模式提供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移动教与学空间,能够转变单一枯燥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更能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这种对基于移动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可供参考的模式,奠定了教学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向、移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以建构主义和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的大学英语移动教学平台,并在某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实证研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移动教学平台能够有效激发应用型本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移动平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有助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移动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实验班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成绩。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改变了课程评价考核机制,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诊断,从而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相似文献   

12.
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分析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和学习中的优势和应用特点,探讨了它在高校教学和学习中主要应用形式与功能.展望了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和学习中的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13.
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乾  高鸽  孙双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64-68
移动学习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应用模式具有多样性,采取合适的应用模式对移动学习项目的开展非常重要。文章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已有移动学习项目和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移动学习的特点,从知识传递-情境认知、个人学习-协作学习、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三个不同的维度对移动学习应用模式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对已有模式的分析对移动学习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型方式之一。本文从移动学习内涵,以及国内外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结合武汉某大学移动英语学习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分析,总结高校如何利用现有教学和网络环境,创建大学英语泛在移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协作学习。  相似文献   

15.
移动学习研究的重点是学习资源建设与内容推荐。介绍了移动学习特点及移动学习资源、学习主体等要素,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调研方式获取大学生用户需求信息,完善相应的移动学习平台;阐述了用户行为感知、协同过滤算法等相关技术,研究了如何对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对过滤后的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推荐,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移动学习优势,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对推进移动学习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过去十年,移动学习已经从小规模研究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全国性和国际性项目。然而,这个领域仍然缺乏比较研究和对实施大规模移动学习的研究。移动学习的种种形式可以看做是从"正式学习"(在固定地点,比如有教师管理的教室,使用移动设备的学习)到"非正式学习"(使用具有高度移动性的学习应用软件、由学习者自己控制的学习)的连续。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是"无缝学习",旨在支持跨越不同环境、使用不同设备学习的连续性,比如把课堂学习和由学校组织到博物馆的参观学习联系起来。影响移动学习成效的因素包括:技术的可获得性、机构的支持、互联网连接、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和学习者对技术的拥有等。移动学习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移动技术的可用性、设计适合于个人移动技术设备的非正式学习形式、评价户外和跨越不同地点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逐步广泛应用,传统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习者的需求,移动互联时代下的新型学习方式应运而生。文章在介绍移动互联时代的三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基础上,以基于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想象未来STEM课程为例,分析基于移动互联时代新型学习方式的STEM课程教学应用,总结其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8.
汉英翻译项目学习是在特定项目实战训练中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协作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学习方式。在移动学习的背景下,提出在汉英翻译项目学习的评价中,应以主体多样性、过程形成性、指标立体性和结果全面性为基本原则,并构建汉英翻译项目评估体系中的语言能力、元认知学习策略、多元智能和协作能力评估指标,为语言翻译项目学习的评估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出现了新的形式——移动学习。本文分析了移动学习的内涵演变历程、支持技术的发展变革,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经典项目,然后深入分析了移动学习研究面临的困境,并结合移动学习理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移动学习的未来研究发展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随之而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广受人们青睐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具有无线移动性、高效便携性、广泛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使它成为在职人员学习的新途径.在分析移动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其在在职人员学习中的可行性、学习模式以及目前遇到的瓶颈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