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有了十来年的实践,我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提出了一个主张: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我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这体现在三个方面———语文讲读“生活化”。学《长江三峡》,我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从“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刘白羽笔…  相似文献   

2.
实习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在课堂上显然自如多了。然而,不久我却和一个学生发生了冲突———这天,我正在批阅学生交来的作文“人物肖像描写练习”,刚翻开第一本作文,就感到不对:这不是在写我吗?“语文实习老师,二十多岁,中等个子,戴着黑边眼镜……”文章虽然病句成堆、错字连篇,但作者却用上了许多调侃的词句,以不伦不类的比喻和嘲讽、挖苦的态度,对我进行丑化和侮辱———至少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我看了看作文本封皮上的名字,噢,是“调皮鬼”刘江!今天上午上作文课时,因为违反纪律,我狠狠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把对我的…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我曾在一篇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者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抄写5个生字,每字10遍。这样的作业显然并不算多,也并不难,但对不少学生无疑是负担——因为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使他们‘心累’!相反,如果我们让学生走向社会,让他们就大街上的错别字、生造词进行调查并写成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所花的时间远远比单纯的抄生难字词要多,但学生显然更愿意去做,因为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1986.10.19)这一天,我班搞了一次融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主题班会活动———思想节。虽然这次班会是以纪念鲁迅为主要内容,但班会名叫“思想节”,这是为了使这次班会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纪念、学习鲁迅,还包括了解、学习古今中外其他大思想家。而且“思想节”的“思想”二字还点明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纪念思想家而活跃思想、启发思考、训练思维。班会前我做了这样一些准备工作:一是确立“思想节”的主题———“学习鲁迅,振兴中华”;二是商定“思想节”活动的…  相似文献   

5.
我正式站在中学语文讲台上执教的第一节课,是上《卖炭翁》。时间是1982年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天。因为是第一堂课,所以来听课的人很多———语文组全体老师和教导主任都来了。尽管如此,和当初实习的第一堂课相比,我倒不显得紧张。自我感觉讲得不错。课后,教导主任专门找到我说:“小李,从这堂课来看,你素质不错,具备了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备课一定要更加细心,知识一定要更加准确,治学一定要严谨。比如,你刚才讲‘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是‘半匹破麻布’,不对,‘绡’和‘绫’都是指‘丝织品’。”教导主任并不是教语文的,但他如此博学让我…  相似文献   

6.
在从事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之前,笔者曾经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达十年之久,最初深陷"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尝试教学理论的启示,在语文教学上做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番独特的经历,使得笔者对"满堂灌"的感悟和反思、对于人们认识这一教育现象,具有一定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做着作家梦。当了语文教师,似乎离“作家”越来越远了。于是,我把我的文学梦托付给了教育,延续给我的学生。在我的倡导下,我班的“凌云文学社”成立了。文学社刚刚成立,恰逢《语文报》举办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春笋奖”文学创作比赛,同学们热情得“不知天高地厚”,立即决定参加。几天之内,便纷纷写出“小说”、“散文”、“诗歌”。我自然是这些“文学作品”的第一位读者。我皱着眉头读完这些根本不值得专业编辑一读的“作品”后,委婉含蓄地向社员们泼了点冷水:“你们还是初一的学生,而且文学社刚刚成立,因此,这次比赛不一…  相似文献   

8.
1983年10月的一天,在乐山一中初中84届1班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一件大事———谁来为我们的班歌谱曲?原来,这个班经过我和同学们两年的努力,已经成了充满温暖的大家庭,为了使这个生机勃勃的班集体更加富有特色,同学们为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未来班”,并设计制作了班徽、班旗,还写了班歌歌词,拟定了班训。我们决定1984年新年到来之际,隆重举行“未来班”成立大会。现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就剩下班歌还没有谱曲。虽然最后确定的班歌歌词只有短短十几行,但这是全班同学集体创作的结晶。当初,我曾想过由我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反思与超越——我的从教之路(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至今都忘不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真诚关心和帮助的领导和老师。我还要特别感谢当时乐山市教科所的副所长、语文教研员唐建新老师(现在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工作),他不但一直指导我进行语文教改实验,而且总是在我受到非议的时候为我大声疾呼,并在不同的场合宣传我的教改经验。这种支持甚至一直持续至今——现在我和唐建新老师虽然天各一方,但我仍然常常得到他的鼓励。我还感谢我的岳父——他是乐山一中的退休语文教师。岳父学识渊博,简直是我的“教参”;更重要的是,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他总是给我以继续前进的力量,叫我别退缩,叫我看准…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实习的第一堂课,时间是1981年春天,地点在四川省郫县一中。预备铃响了,学生们已经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待着新老师。可我还在教室外面徘徊,心怦怦直跳。冯老师搬着一把藤椅过来了,他问我:“还在紧张?”我点点头。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没事儿,不过就是一堂课嘛!”冯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他的课朴实无华,非常实在。记得在备课时,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备课时,首先要想我们要给学生一些什么,而不是想我们在学生面前炫耀一些什么。”这些话至今还经常在我耳边响着。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向冯老师提出,先在他面前试讲一次。…  相似文献   

11.
有一段 时间,班上个别学生迷上了社会上出售的不健康小报。 怎么办?我知道简单的批评是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于是我在课 堂上对 学生 们说 :“既然 有同学喜欢读 这种小报,我们就不妨去买几份来‘鉴赏’‘鉴赏’!” 学生们 先是一愣,随即便心领神会。 第二天 ,学生们对着几份小报剖析起来:从 《浴盆里的女尸》、《 荡 妇 苦 肉 计 》等“ 小 说 ”到《 外星 人 劫 持 女 郎 》、《 会 说 话 的 肚皮 》等“ 科 普 知 识 ”…… 通 过 剖析,大家认识到,这些“小说”根本算不上 文学作 品,而所 谓“科普 知识”更谈不 上半 点科 学气…  相似文献   

12.
1985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我把学生召到学校里,为第二天的公开课《我的老师》作最后的准备。按说,我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我在另外一个班已经试讲过一次,讲完后教研组全体老师又帮我进一步雕琢、打磨,现在连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都已精确到了“秒”,并写进了教案;学生早已在两个星期前就作了充分的预习,充分到差不多每一道课后练习的答案都已经烂熟于心了;为了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我事先安排了几个学生重点准备。但为了“万无一失”,我在上课的前一天,仍然把学生叫到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我还特意对全班学生说:“明天上课大家不要…  相似文献   

13.
快期中考试了,我和备课组长一起研究考试命题。在讨论一道题的答案时,我俩发生了争执———“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里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我认为应该是借喻,因为前面已经说杨二嫂瘦骨伶仃像圆规,这里便只用喻体“圆规”来指代杨二嫂。可是,备课组长却说是借代。争论了很久,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本来,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尊重老教师,尤其是自己的指导老师。可是我这个人从来就认真,也很天真,总觉得即使我的答案不对,与老师争论也属于“学术问题”,与“礼貌”无关。然而这位老教师恰恰不这样看,他认为我不…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位老师对我说:“我一想起你,就想起你写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民主与教育》等著作。”我对他说:“其实,我还有一系列没有出版的著作,我同样看重。”他问是什么书,我答:“我为我历届学生所编撰的班级史册!”第一本“班级史册”是20年前初84级(1)班毕业前夕,我为他们编印的。那年六七月份的一个个酷热难耐的盛夏夜晚,我手握铁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在钢板上刻写着我和学生走过的青春岁月,然后一个人在学校油印室里挥汗如雨地推动滚筒。夜深人静时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滚筒转动和纸张翻飞的声音。一张张散发着油墨芬芳的“书页…  相似文献   

15.
谁都知道,语文教学需要语文味儿,语文课堂要教“语文”。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却在教“课文”。在他们的意识中,课文就是语文。其实,“课文”与“语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文也就是教材中二十几篇而已,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则更为丰富,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到生活,从阅读到文化等。凡是用语言概括的,用文字书写的,简而言之,都是语文。其实,编者也试图让教材立体化、课文语文化。然而,大多一线教师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毕竟受知识、地域以及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围绕课文而教,结果自然把语文越教越窄,导致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对一线教师来说,要让教课文真正成为教成语文,最重要的是方向、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三方面的拓展:拓展生活、拓展文化、拓展阅读,从而丰富课文的内涵,拓宽课文的外延,从而让课文与语文对接,实现教材语文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谁都知道,语文教学需要语文味儿,语文课堂要教"语文"。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却在教"课文"。在他们的意识中,课文就是语文。其实,"课文"与"语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文也就是教材中二十几篇而已,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则更为丰富,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到生活,从阅读到文化等。凡是用语言概括的,用文字书写的,简而言之,都是语文。其实,编者也试图让教材立体化、课文语文化。然而,大多一线教师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毕竟受知识、地域以及  相似文献   

17.
继续说我的实验。口语训练只是突破口,因为在口语训练过程中,学生同时还接受着听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先说听力训练。一般情况下,听与说总是互相伴随,这就决定了听力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以说练听,听说同步,互相促进。训练的方式有:听后复述(教师朗读一篇范文,学生复述所听内容),听写练习(教师按记录速度朗读文章,学生边听边写),听话改错(教师在读语音材料时,有意但不做任何暗示地读错字词,或者说一些病句让学生指出并改正),听后说感(听一则小故事、一次报告或一段新闻之后,让学生即兴发言谈感想),听话辨析…  相似文献   

18.
离早读课还有二十多分钟,在平时,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呢。可那天,教室里整整齐齐地坐着全体学生。“李老师,您今天真的要走吗?”我刚一进去,靠门坐的一个男生便问道。我点点头。“李老师,您看,因为您要走,老天爷昨晚都哭了。”一个女生低声说道。她正在细心地擦黑板,好像我今天还要给大家讲课。我苦笑了一下。果然,此刻,天空阴云密布,像学生们带着忧伤的脸。教室里静静的,好像没有一个人。“嘀铃铃……”早读课开始了。“起立!”全班学生应声整齐地站了起来。我恭恭敬敬地给大家行了最后一次礼。“同学们,今天,我要与大家分别了。”我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然而,还有挫折等着我呢———1984年7月,我带完了我的第一个毕业班,升学成绩还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比我预想的还要好。这让我很受鼓舞。回想过去三年的语文教改探索,虽然磕磕碰碰,但毕竟有了令我欣慰的成绩。我决定好好总结一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笔耕,我写成了一篇九千多字的论文《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这是我从教后写得最长的一篇文章,也是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文章开篇写道———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界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教改热潮。但是,就大多数教改实验来看,一般是侧重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当然,针对过去僵硬的教学方法,这些改革…  相似文献   

20.
我虽然是一个崇尚青春追求美丽的女人,但我从来不为自己已到中年而沮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