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情节高潮部分的划分,应把小说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的极度虚荣和丢失项链的尖锐矛盾冲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小说结尾部分的争议,应该从学欣赏和艺术的“再创造”角度分析,应用“实”的情节高潮,而不应用“虚”的小说情节高潮。读想象的“虚”的高潮,不应纳入小说情节结构划分。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3.
《百合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短篇小说,是茹志鹃同志的代表作。小说虽然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每一个情节都是很感人的,整个小说随着作者真挚感情的投入,读者同样沉浸在一种纯真、质朴的感情熏陶之中。作品虽只有6000余字,但它写出了人物的体态风貌,也描绘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因而,“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①它的风格,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在表现庄严、深刻、重大的主题时,同样可以以“清新、俊逸”来体现。这种风格为当时的短篇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其可贵,可供借鉴的新路子,因…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项链》的情节收煞,新颖别致.它“把女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推到了新的高潮.”(人教版《教参》)小说第二部分,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戴着借来的项链,艳压群芳,大出风头,丢失项链后,突然从感情的沸点降到冰点,是故事的高潮。怎么在结尾又涌现“新的高潮”呢?而且这新的高潮又究竟是如何推上去的呢?其实,这新的高潮是一个“倒高潮”.“倒高潮”,“从戏剧创作手法中的‘倒高潮’一词引申而来.指剧作者故意使表面激昂慷慨的剧情最后归结为出人意料的平淡无奇或荒诞可笑的结尾,而收到讽刺幽默的效果.”(《肖伯纳传》)玛蒂尔德丢了项链,赔了五万六千法郎的巨款,便“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小  相似文献   

5.
在莫泊桑丰硕的创作成果中,《项链》是一直被人们推崇的名篇佳作。这篇小说不但内容深刻,而且艺术精湛,具有鲜明的特色。出奇制胜的结构艺术《项链》艺术构思的新颖独特,体现在结构上,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出奇制胜,巧中寓信。这篇小说的故事并不离奇曲折。它描写的是:一个小职员的爱慕虚荣的妻子玛蒂尔德,兴高彩烈  相似文献   

6.
《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写的脍炙人口的一个短篇。名为短篇,实则篇幅较长。原教学参考书定为三课时讲完。过去,我按常规教学,介绍作者、划分段落、处理生字词、分析人物、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等,也曾用过三四课时进行教学,结果课堂效果不好。现在我自觉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地处理教材,仅用一个课时,就能突出重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个课时中,我着重处理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有哪些情节?2.小说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启发、点拨,同学们明白:线索是“项链”,围绕线索形成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五部分,构成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尾声。而这些内容的讲授,仅用十分钟。接着重要的是对路  相似文献   

7.
《红高梁》这部小说,我自己是把它作为长篇来看待,刚开始写的时候没想到要写一个长篇。写完《红高梁》这个中篇之后,接下来的约稿就很多,我也就觉得余兴未尽还似乎可以接着写。(镐梁酒》《高梁殡》《狗道》《奇死》,就是在1985年、1986年这两年一鼓作气写的。这五部中篇是可以独立成篇的,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人物是连贯的。而且很多情节是交叉写的,时空打得很乱,画面切割得很碎。因为小说的叙事主人公实际上是“我”。小说还有一个视角,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我父亲”这样一个复合的视角。为什么要采用这么一个视角?我想,这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  相似文献   

8.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9.
《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相似文献   

10.
要想品出小说的味道,有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只看到它是怎样写的,只看到它的“有所为”。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看它没有怎样写,看看它的“有所不为”也许我们会读得更明白一些。就拿这篇《非卖品》来说,所谓“非卖品”,通常应该是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就像那件连衣裙,一般的小说也许会编织这样的情节:这件连衣裙某一段刻骨铭心的快乐日子中她的男朋友送给她的礼物,然而她的男朋友或者是死了,或者是去了远方,总之再也不会回来了,因此为了纪念这份刻骨铭心的感情,连衣裙就成了“非卖品”。但小说中的“非卖品”则不然。那件连衣裙并非女主人公宋柠…  相似文献   

11.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形象而尖锐地讽刺了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腐朽思想对人的腐蚀,通过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启迪与教育。该小说曾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本文从艺术特色这一角度对《项链》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反传统的创作手段,往往是从一开始被采用起就定下了它的基调,也往往是从一开始起就预言了它的生命力的坚强或脆弱。伍尔芙的首篇意识流小说《墙上斑点》就是她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篇宣言,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从传统文学创作到实验小说创作的过渡作品,《墙上斑点》仍然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一个冬日午后,女主人公凝视着“墙”上一个不知为何物的“斑点”思绪潮涌,浮想联翩。她想知道那“斑点”究竟是什么,却又无法满意于自己的种种猜测。于是,透过“斑点”她又一次面对着周围的世界,正视…  相似文献   

13.
由读到写的实践———我教《项链》山东/高凤城《项链》是一篇饶有趣味的小说,同学们很愿读,但这篇文章篇幅长,容量大,好读却难讲,教学设计也容易落入俗套。这样一来,倒不如不讲,让学生自己读更好些。因此,在我讲前,先设计了一组预习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毫无疑问,读者们一般都可以从这篇小说中品出讽刺的意味,感觉到作品通过狗与狗之间的差别所揭示出的人与人之间深刻的不平等。但小说毕竟不是诗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意象而存在的。以狗之间的关系暗示人之间的关系固然是小说取得成功的一个方面,而小说更为深刻的暗示却在其情节之中。这篇小说的情节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闯入”模式。作为一条狗的林妹妹是一个“闯入者”。它本来有着高贵的血统,因为被送给了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就只能生活在平民区。可是眼下它却要从一个较为低等的世界闯入一个更为高级的世界——一个类似于大…  相似文献   

15.
《花开花落》是一篇微型小说,该小说通过刘局长住院后,人们对其态度的变化,将当今社会存在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揭示得淋漓尽致,将那些阿谀奉承、媚官势利的小人的丑态暴露无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人际关系是深恶痛绝的。本文的思想极为深刻,写作技巧也有着值得深究的地方。首先,结尾处构思巧妙。从结构上看,文章在结尾处的安排是很出人意料的。一部小说,它的情节结构从纵向看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一反常规,它的高潮处也正是结局处。小说围绕“送花与不送花”这条线索出现了两个转折点,从而引起情节的两次起伏。第一个转折点为“诊断结果的出现”,在这之前无论是上级领导还  相似文献   

16.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17.
周海燕 《现代语文》2009,(12):87-88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无论从全文的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的特征而言,还是从作家本人的创作理念、创作实践而言,都充分说明了名份与事实、概念与现实的脱节,突出了余华小说常用的“虚伪的形式”,咏叹了一曲人性之恶的悲歌。  相似文献   

18.
小说《项链》是一篇并不好教的文本,不好教的根本原因是,它太熟悉,学生熟悉,教师更是熟悉.小说这类文体,对高中生而言是一种特别即时性的东西,因为学生更多追求的是小说情节的新鲜、曲折、扣人心弦,一旦在课前读过这篇小说,那么在课堂上阅读、研讨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就像在看一部被剧透的电影.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项链》是一个早就读过的故事,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研讨的欲望,就成为了开展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要成功做到这一点,不是仅靠课堂形式的新奇,而是应该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基础之上,深入文本有质量地研读.让学生超越仅关注小说情节这个层面,去品味感受更深层的东西,这样阅读的持久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学生也才能真正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佳作。小说以其简练、精致而优雅的风格,成为全世界读者所喜欢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它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崇尚浮华、附庸风雅的悲剧人生。全文以女主公“失项链”为转折,先写她对奢华生活的追求,后写她由此而造成的悲剧;既写了她痴迷虚荣的可悲,更写了她为此而落得的凄惨。她虽然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已成为帝国主义的法国社会,但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依然可以把她放置在我们的生活中去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在内容上写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它只写了件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司空见惯的家庭小事。那么,这篇小说为什么成了一篇世界名著,被译成各种文字,受到人们的重视呢?其原因,是作者通过对琐碎小事的描写,折射出社会本质的某些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