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语虽存之,今学却难解。诗歌如此美妙,许多同学们想起来就瑟瑟发抖。如何赏析诗歌才有趣呢?请同学们往下看吧!一、古典诗歌言志缘情传统“隐逸诗人”陶渊明总是一副醉心田园山水的模样,他于东篱下采菊花,倏忽南山便出现在他眼前,这是怎样的悠然淡泊啊!陶渊明以诗来阐明他热爱田园之志向。李白给孟浩然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来表达钦慕之情。  相似文献   

2.
一位青年教师写了一则教学案例要我指导,题目是《倾听:课堂上师生的心灵之约》—— [案例】 听陈老师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的‘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这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当然要称“他”“她”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可陈老师却说:“我觉得雅丽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因为是鸭子,用‘它’也有道理呀,你们说呢?”这时,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更开动了脑子.找出了不少理由:“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表彰会在首都召开,在获得一等奖的几名同学中,有一个个子不高的“小不点儿”,登上主席台,站在大同学中间,就显得更小啦。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来自哈尔滨市呼兰县东方红小学的马山川,才8岁,是获得一等奖年龄最小的同学,也是东北三省惟一获得一等奖的孩子!马山川年龄虽然小,可处处表现得很懂事儿。“新世纪,我能行”活动开始以后,他不仅认真地看了《新语文读本》、《中华传统美德》、《“十五”大进课堂》这些书籍,而且还看了《古诗合集》、《幽默故事》等。他看完一段,就写一段笔记,还把…  相似文献   

4.
一家之言     
去年秋季,我接手四(3)班班主任工作。为了相互认识,在自我介绍后,我便开始逐一点名。当点到“马成华”时,一同学随口而出:“马大哈”。顿时,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因是初次见面,我便瞪了他一眼。停了半分钟,待安静后,才继续往下念。经过我三番五次强调,班上同学再没有喊别人“绰号”的现象了。 不久,我对第一单元进行单元检测,阅卷时发现他计算题错了两道,应用题虽然列式正确,但也因计算失误而错了一道。当时,我在他的错处打上问号,并在旁边写了个醒目的“粗心!”第二天,语文老师也生气地说,他把“料理”写成“抖理”…  相似文献   

5.
“副”     
先看一个例句:“他曾留下一副条幅:‘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新民晚报》1996年2月14日)粗看以为“条幅”是“对联”之误。仔细阅读引文,才知道引的不是长联。既然如此,那么错的是量词“副”;应把“副”改为“个”或“张”,书面色彩浓些,改为“帧”也行。  相似文献   

6.
我有个同学,他叫李明。有一次写作文,作文是这样的:“从前,有人开个医馆,生意一直不好。有一天,一个人为他想了一个主意……不到半个月,这家医馆生意就好了起来。”请你展开想象,把中间部分补上。同学们把作文都交了,等老师讲评时,她幽默地说:“李明,如果你这个主意能行,那么,我们不用实行计划生育,就能减少人口了。”我们急忙围上去看李明写的作文。作文虽短,却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这样写道:“从前,有个人开医馆,生意一直不好。有一天,一个人为他想了一个主意。只见,他在大门上贴了一张大告示,上面写道:本医馆为了…  相似文献   

7.
编辑部曾收到一些同学的来信,说某篇习作“克隆”(或者说抄袭)了某篇习作。郑想同学的《作文拒绝“克隆”》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别的同学只写了一封信,而他却写成了一篇习作。有点了不起吧?读完他的习作后,你或者会发现,他这篇习作的写法与我们写惯了的记叙文有点不一样。习作的前半部分写了他发现“克隆”的过程,后半部分却对“克隆”现象发了一通议论。确实,他写的已经不是记叙文了,而是小学阶段我们接触不太多的议论文。在这样的文体中,文章前半部分对事件的记叙,是为了给文章后半部分的议论提供事实基础,让读者们认识到,他的…  相似文献   

8.
一位学生在完成《黄继光》一文课后的“读读写写”习题时,把“持续”一词漏写了。于是,我把这位学生叫到面前问:“这儿还有什么词语没有写,是不是叫我帮你写啊!”他有点儿慌了,忙回答说:“老师,我去补写。”几分钟后,他把作业交来了,我一看,他把“持续”写成了“特读”。这时,我没有发火,却和蔼地说:“请你看一看,这里的字有没有写错?"第三次交来的作业,他虽把"特读"的第一个字改正了,但第二个字仍然是个"读"字。我压住火气,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再认真地查查看,这两个字到底该怎样写。"第四次交来的作业才是全对的,于…  相似文献   

9.
每当学习一篇新课文,语文老师们总要给学生留下写生字、抄新词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在提倡减负的今天,我采用了让学生对新学的生字词读一遍、抄一遍、默一遍的方法进行巩固记忆,可班里有几位同学作业总出现错字。给他打上“×”号,让他改错,今天改对了,过几天又写错了。怎么办呢?经过思考,我进行了如下的批改尝试:批改作业时,只在作业后面写上“错3字个字”或“错2个字”,不再出现红色的“×”号。发下作业本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批语自己找出错字,自己改正。对写得全对、书写规范的同学奖给一颗红五星(画在作业下面),…  相似文献   

10.
一日到年级组做日常巡查,在一年级办公室见到一个男孩,正站着扒在教师书桌上写什么。凑近一看,小男孩正在写检查,只写了几十个字,因有些字不会写空着,其意我不完全明白。问他咋回事?他说是吃早餐的时候不小心把同学的牛奶拂到了,正好倒在那位同学的身上。没想到那位同学大哭大闹起来,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教室秩序一时大乱,老师便要他到办公室写检查。他写的最后一句话是“qǐng老师月亮我”。看着他写的“检讨书”,我不由地想笑,但我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11.
宽容     
生物课上,我要求学生想想怎样写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谁先准备好就上黑板去写。谢星同学很快举手了,我示意他上去写,他却说:“我还没准备好。”“那你继续准备吧!”我说。接着就有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了。他急了:“老师,我准备好了。”于是我让他上去了,可他在讲台上磨磨蹭蹭,老是下不了笔。我又提示他,他才动手了。下边的学生跃跃欲试,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不是这样写。”“那里错了。”……我正要制止其他学生的议论,他猛一转身,双手擂在讲桌上,  相似文献   

12.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外貌就更不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了,就算是双胞胎,也会有极细微的差别。可是,许多同学的文章里,写孩子总是“圆圆的脸蛋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写大人则是“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写老人就是“眼里透出慈祥的神情”,这样的外貌描写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色彩。这些外貌描写上的套话、空话,对表现人物特点根本没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自己并未仔细观察,不过是偷懒捡现成,人云亦云。我们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必须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才不会落入俗套。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  相似文献   

13.
黄战军 《中国德育》2007,2(1):85-85
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至今记忆犹新。 三年前,我刚接任一个班不久。一次上课时,我发现一名学生(当时恍惚记得他的名字叫“毛哲”)正在桌下痴心地看课外书。我暗示了几次,他全然不知。作为班主任的我气愤不已,脸色一变,严厉地点着“毛哲”的名字批评起他来。这时,另一位学生举手,不恼不怒地给我爆出一道“难题”:“老师,我叫毛哲。您严格要求同学是为了我们好,我们真心实意地理解、感谢您!可您在点名批评时却喊错了名字。您这样做,是否侵犯了我的姓名权和名誉权?”顿时我陷入了窘境。学生们全都屏住呼吸,眼睁睁地看着我,似乎等待着我的发作。面对刚才的失误,我努力控制住情绪,提示自己:“要冷静!千万不能再错下去了。”于是,我走到毛哲同学桌旁,诚恳地对他说:“毛哲同学,非常感谢你指出老师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要做到具体、形象,除了要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还要多问几个“到底是怎样的”。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夜访同学家》的文章,其中一段写他黑夜去邻村同学家,走在路上时是怎样害怕,后来又是怎样战胜害怕的内容。他是这样写的: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想到自己对同学作的保证,我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了同学家。老师告诉他,文章空洞,要好好修改、充实。方法就是多问自己几个“到底是怎样的”。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认真进行了修改。他写到“天很黑很黑”,就自问:“那天晚上,天到底是怎样的黑呢?”他边回忆边写:天阴沉沉的,到处漆黑一团,伸…  相似文献   

15.
今年四月,我读了杨骁同学发表在贵刊上的《诸葛亮“亮”错了》一文,读过之后不禁拍案大怒。诸葛亮呕心沥血,处处为黎民百姓着想,堪为后世之楷模。没想到,在他逝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竟有人说诸葛亮“错了”。不行,我要为我的祖先———张飞的顶头上司来辩护。杨骁同学说诸葛亮“错了”的原因有三:一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二是逆时代潮流错择主公;三是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咱先说这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是想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此贤德的刘备,怎能说是“大野心家”呢芽如果孔明不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怎能称得上贤德之人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同学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我用如下方法进行尝试:以互评“随笔”为内容,以“三分钟练说”为形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具体做法是:互评内容是“随笔”,即不规定范围、题目,只要是生活中有感受的、有兴趣的都可以写。时间安排在每堂语文课前五、六分钟,按学号顺序,每天由一位同学朗读“随笔”,后一学号同学主评,然后自由发言,展开评议。评议可以从命题、选材、中心,或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有所选择地点评,不求面面俱到,不作硬性规定,强调同学习作中的主要优缺点,以鼓励为主。坚持互评“随笔”一年多,学生不仅…  相似文献   

17.
一日,进教室随堂听了一节高三语文复习课,上课教师精选了一段文言文《范滂别母》作为范文来进行赏析,并择其中四句“乃以滂为清诏使”、“中常待唐衡以颂请资”、“滂以非其人”、“犹以利刃齿腐朽”要求同学们思考其中虚词“以”在各句中的意义。尔后,请四位同学来谈谈各自的理解,并郑重地对其他同学说:“请大家仔细听一听,他们哪里错了”尽管这是一节很不错的课,但听者出了教室后总感到有点不对头。难道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错”吗?我们应注意的又都是学生的“错”吗?我们就只能是在注意“错”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吗? “哪里错了”,…  相似文献   

18.
在运用倒叙写记叙文的训练中,不少同学觉得无从下手,即便是下了手,也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文。他们大多会这样问:在什么时候运用倒叙最妙呢?下面以数文为例作些许点拨。一、当“结局”“片断”对主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18日,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表彰会在首都召开,在获得一等奖的几名同学中,有一个个子不高的“小不点儿”,他登上主席台,站在大同学中间,就显得更小啦。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来自黑龙江省呼兰县东方红小学的马山川,才8岁,是获得一等奖年龄最小的同学,也是东北三省惟一获得一等奖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周六晚上,电话铃响了,是一位家长,她劈头就问:“星期五我的孩子是不是进教导处受批评了?”多年与家长接触的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爱子心切,总爱维护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孩子受委屈了就要向老师讨回“公道”,这个家长肯定也是如此。于是我平静地告诉她,她的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了一些不文雅的话,我才叫他到教导处,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家长明显有些不服气,忿忿地说孩子并不是那么说,说教XX科的老师看见他写这些话后,拉起他的衣服,把他扯了起来,还说一些同学经常欺负他,而老师却又相信其他学生而批评他……这位家长越说越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