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属于事理说明文。“看”是观察的意思 ,“识”是辨别的意思。这一标题简洁、明确 ,高度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不仅要写云 ,而且更要写出云和天气的关系。阅读文章时 ,如果我们能按照题意考虑文章的内容 ,就能做到高屋见瓴 ,心中有数。一、分门别类 ,清晰地说明事物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云”,云的特征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如何把大自然的这一特点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介绍清楚呢 ?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写…  相似文献   

2.
自学重点了解用比喻、分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自学步骤1、根据下列提示语言来划分本文各个部分:①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指出“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 )②具体说明云的变化同天气的关系,指出观察云可以预测天气.( )③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学习、留心观察,反复实践,掌握规律.( )  相似文献   

3.
陈恺同学问:“《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明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主要采用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不采用别的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及说明的内容决定的。本文具体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着重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变化姿态万千,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行描述说明比较方便,而云的变化又与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4.
比喻就是打比方。那么,学生把《看云识天气》中“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峰峦……”的说明方法答成“比喻”,对不对呢?一  相似文献   

5.
毛丽新同学问:《看云识天气》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那么课文中讲了哪几种云?怎样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呢?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有这样一个说法: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种说法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怎样将这一理念贯串到每一堂课中去?那就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为此,我设计《看云识天气》教学活动预案时,注意如下几点:1、把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2、把教学设计由“传授知识”转向“探究活动”。3、把教学目的由“完成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识记…  相似文献   

7.
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准确,当然也“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叶圣陶语),使人读起来有滋有味。如何让说明语言平添风趣呢?办法是:把握事物的特征,选取生动的词语。1.巧妙设喻。即凭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例如:“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把“云”喻为天气的“招牌”,把握了二者内在的相似点,揭示出了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2.借助拟人。将说明对象赋予人的形象、性情,用新奇的形式反映事物的特征、特点,这就是拟人说明的方式。比如《雪花的自述》一…  相似文献   

8.
整体把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词语 :峰峦、绫纱、粼波、弥漫、晕、姿态万千、轻盈。(2 )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理清说明的思路和层次 ,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2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图表理清内容及说明顺序。(2 )能够辨别多种说明方法 ,并理解其作用。3.情感目标 :懂得看云识天气的意义 ,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在童年时常常喜欢仰望天空 ,并且会对那变幻莫测、飘浮不定的云彩 ,产生许多遐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今天学…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校际间的交流研讨课。《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多次入选教材的说明文。由于人们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提法提出了质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采取了回避的策略,将《看云识天气》这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归入到“科技作品”,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将其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学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如何教好这篇文章,使学生一方面真正有所得,另一方面还能产生学习此类文章的兴趣,我颇费了一番思量。  相似文献   

11.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型的科学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语言规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编者刘真福老师曾引用《文心雕龙》里“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来阐述选编本文的意图。这足以告诫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这“第一课”。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达到以下三点:一是感受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意识;二是学会准确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三是学习以简短的语言概括全篇和段落的内容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思路:  相似文献   

12.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汉语文教学实际,现将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种导人法介绍如下。 1、复习旧课引入法 在导语设计中,一般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因此,可以借助与新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把学生对新课文的新鲜感转化为学习兴趣,自然、流畅、巧妙地引导学生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看云识天气》的导语设计:  相似文献   

13.
变幻的云     
大气降温使水汽凝结成小水滴,便形成了云。云有两种基本形状:单独的“团云”或一片片“层云”。看云识天气云也按它离地面的高度分类。每一种云都可以提供未来天气的信息,因此气象学家们能利用云作出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4.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通俗的科学说明文。中学生对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有一定的感性知识的,但是,他们不一定能系统地认识各种云的形状、光彩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即使有所了解,也不一定就能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教这一篇课文,可以从“看、识、说”三方面着眼。看和识,可说是课文标题的一双眼,它指明考察的对象和研究目的,无疑是我们理解课文的纲。关于看,应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些什么、怎样看,进而研究如何学会象作者那样地看。为此,不妨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先列举一下自己平日看到的云层的一些现象,以及它们同天气变化关系。然后,再对照阅读课文,从中学习它条分缕析地观察研究事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地理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看云识天气》时,别出心裁地邀请地理老师走进教室。学生起初一愣,后经老师说明,才心情坦然地露出微笑。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卷云”“卷层云”“积雨云”;随着“晕”“华”“虹”的图案,学生辨清了三者的差别。在地理老师专业性的讲述中,学生们学完了课文,轻松自在地走出了课堂。学生们感叹道:“地理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还真新鲜。”思考:《看云识天气》一文说明的问题并不深奥,凭借文章本身完全能弄懂。即使文中有些名词术语使人模糊不清,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先作准备,并凭…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式,即由学生当老师,老师从旁指导,学生自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内容浅显、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品,让学生自教,他们定能完成好任务。当然,教师在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按照“大纲”的  相似文献   

17.
<正>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科普文章——《看云识天气》,介绍如何通过云的形态和光彩判断天气的自然常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知识,如果说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云",那么二次函数的"性质"就是"天气"了.本文拟通过一道中考经典试题的解题分析,帮助同学们轻松掌握看"云"(二次函数图象)识"天气"(二次函数性质)的方法和技能.题目(2009年鄂州)已知二次函数y=  相似文献   

18.
现在先对分析综合的写作方法这一问题略加论述.先分析,后综合,在说明文写作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看云识天气》一文,从开头到“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对云的不同形状和天气的变化做了初步的分析;最末一句“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则是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所做的科学概括——综合,又如《宇宙里  相似文献   

19.
生动说明,即语言富有文采,常以描写、比喻、拟人、引用、讲故事、对话等方式方法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兴趣,从而把深奥、复杂的事物(事理)说得深入浅出,使人容易理解。《看云识天气》就是运用生动说明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传播科普知识的载体,其语言精练准确,介绍事物清晰明了,事理说明明白晓畅,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重要体现,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思考能力和阅读写作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说明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把说明文上得生动有趣,体现生命的活力、人文的关怀,使说明文教学课堂成为"绿色课堂",笔者将以《看云识天气》教学为例,尝试为说明文教学课堂增添一片新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