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凝重醇厚的语言美《<宽容>序言》以其凝重醇厚的语言写出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和生活的情趣,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情趣充沛,奇寓丰厚,韵味深沉。这语言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令人久久陷入耐人回味与深沉的凝重。如:“宁静的无知山谷里”“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在这里“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作者将沉寂愚昧、长久封闭的地方用诗的语言加以描绘,意味深长,令人忧思。在这样的地方将会发生些什么呢?这里的村民在封闭的地方“过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宽容)序言》是荷裔美国作家房龙为《宽容》所作的序。这是一篇别出心裁的序言,它用一个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悲剧发生的根源,寓意隽永深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中的四个“幸福”来解读这篇课文。第一、二个“幸福”出现在第一节中,意义完全一样。这一节主要交待无知山谷的环境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序言开篇便说这里的生活“幸福”,只是我们很快便会发现,这只是一种错觉。这里的环境闭塞破败;守旧老人顽固专制;村民们安于现状,胆小怕事;这里的生活死水无澜,阴森压抑。就在你对“幸福”进行质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创新是一项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缺乏创新的民族最终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迫切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4.
没有桥就顺着河走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有弟子说:“我们趟水而过。”师傅摇头。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人类心灵永恒的栖所。文学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门,每一个门里都有一份民族乃至人类心灵的秘密。我们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用新的手段打开新的文学之门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民族心灵世界、认识我们自己的过程。”这是刘毓庆教授对“文学”意义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第一册的课文《花的话》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作者借花儿们的对话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情思。教师用书上说“作者是借这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歌颂人民教师谦逊的品质和朴素的作风,表达对终日辛勤劳动的人民教师的敬爱之情”,这固然合情合理,但笔者以为“花的话”告诉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我以为,“花的话”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思考,这思考的答案不止一个。且让我们先听听宗璞笔下的“花的话”吧。榆叶梅:“春天的花园里,就数我最惹人注意了。你们听人们说过吗远望着,我简直像朵朵红云,飘在花园的背景上。”…  相似文献   

7.
【片断】在无知山谷里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 ,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 ,大家都和睦相处。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又该怎么办呢 ?深夜 ,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 ,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 ,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 ,再也没有回来。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 ,白骨累累。日月流逝 ,年复一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 ,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品读】依常理揣度 ,宽容不该有敌人 ;但依常理揣度 ,宽容天生就有其敌人…  相似文献   

8.
读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丹柯》,灵魂不为之震撼的人很少吧。之所以写出作者完全的笔名,绝不是要炫耀.只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内涵:“高尔基”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巨大的”.“巨大的痛苦”不是为个人的不幸遭际.而是为了某个集体、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无知和苦难,《丹柯》何尝不是作者悲悯人类苦难、渴望引领人们却又遭遇猜忌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9.
对一个人品德层次的描述,有些教育专家所用的词汇和常人是一样的:这个人品德“高”或者“好”,那个人品德“低”或者“差”,没有中间层次,非常笼统和模糊。在德育教育中,人们大多只进行横向分块,而很少进行纵向分层,即对一个人德性的养成没有在程度上细分。这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对德育过程的无知。  相似文献   

10.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接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的一种倾向。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心理饱和”现象在我们学校教育的情境中无处不在,处处都有。但是这种心理现象,由于司空见惯,常常不能为教育者认知,对它的负面影响和效应知之甚少,或者常常是无知。这也是我们在改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中一个为人们忽视的负面因素。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新课改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着力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的儿子王方,从小就聪明伶俐。一天,有人给王安石送来一头獐子和一头鹿,装在一个笼子里。这人看王方对两只动物很感兴趣,就问:“小公子,你知道哪头是獐,哪头是鹿吗?”王方不认识这两种动物,略加思考后说:“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这一模糊语言的巧答,既正面回答了他人的提问,又轻松地“掩饰”了自己的无知,难怪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奇。  相似文献   

12.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史相宫现象,这决定了我们今天在历史中寻找文学的迹象。本文旨在论述《左传》中“梦描写”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效果,揭示“梦”在《左传》中所起到的而又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文学作用。表现人们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梦描写”,以它既定的实在的生活形态,作为影响人们身心活动的一个动因出现在《左传》的记事中。这不是作者的首创,而是与历史的渊源以及当进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的现象。在《诗经》和《周礼》中,…  相似文献   

13.
奇诗妙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败后,希特勒又下 令大举进攻英国。在德国法西斯占领的巴黎,某日 《巴黎晚报》上刊出一首无名作者用德文写成的 诗: 让我们敬爱元首希特勒. 永恒英吉利是不配生存。 让我们诅咒那海外民族, 世上的纳粹惟一将水生。 我们要支持德国的元首, 海上的儿郎将断送远征。 惟我们应得公正的责罚, 胜利的荣光惟 字有份。 这首诗明是献给元首希特勒,但巴黎人知道 如何读懂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对希特勒的憎恨, 也表达了作者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这首诗的另外一种读法 吗?(答案见本期…  相似文献   

14.
语言杂谈     
《现代语文》2006,(5):24-24
语言是一种“约定”,也是一种“俗成”,每个民族都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它与一个民族特有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中国人一见面常问声“吃饭了”,起初,因为吃饭事大,吃饭不容易,这很可能是一实在的打问,后来说习惯了,用意就不在这里,只是套近乎,表示关心而已。“吃饭”那意思还多:“我请你吃”,这饭不止是饭,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席面:“不靠父母吃饭”,是表明不依赖父母生活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时下,“永恒主题”的说法较多,时常见诸报端,甚至某些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那么,主题是否真的能够永恒呢?笔者认为,作为谈论的题目或范围,话题是可以永恒的,而作为一种看法、观点或思想,主题是不可能永恒的,必然会受到时间、地域、民族、宗教及作者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永恒主题”这一伪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混淆了主题与话题两个概念,本文拟从主题的主观性、时代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助读者准确理解和把握主题这一文章要素。  相似文献   

16.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非常形象:“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相似文献   

17.
袁冲 《教书育人》2004,(4):14-14
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暴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挡住风沙。”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张蕊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不由己”有时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做非道德的事,必然有其心理基础。大学生负道德心理主要表现为:无知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反叛心理等,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与文化的同构看中西语言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对民族语言的影响在今天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在我们看来这种影响的最关键之处在于: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态度最终将决定一种民族语言的形态。西方文化突出地具有一种外倾性,因此印欧语发展了一种精密体认对象的特征,而中国文化具有“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它更注重“人”自我的修炼与完善,因此它发展了一种能指优势,同时也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题目:1.学会关心别人2.我的心愿要求:1.从上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把所选题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要写真情实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我的心愿河南省信阳市考生青青的大山,沉静的小河,萧索的荒村,还有人们那无知与愚昧。这一切,让我有了一个心愿──一个渴望改变山里那种死寂、沉闷与无知的心愿。山里人的生活,是那么的原始,那么的单一。祖先遗留下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到今天还是这样。人们过着难以想像的平淡生活。早晨,人们扛着犁牵着牛,把廉价的汗水洒进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