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批判意指对教育思想、言论或行为的理性否定,包括教育实践批判与教育知识批判。教育实践批判最终指向某种教育活动,旨在否定和变革不合理的教育行为;教育知识批判则指向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概念体系,力图在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纠偏查错。两者都是在由某种确证依据和理论逻辑构成的批判方式下展开的,具有本质性联系。当前教育批判陷入了困境,表现为教育实践批判异化为自大与私利的争端,教育知识批判则因人们各安其论而日益稀疏。教育批判的困境缘于其"外在-经验"批判范式,这种批判范式使教育批判陷入认识与伦理的双重困境。超越困境可尝试转向"内在-超验"批判。"内在-超验"批判以"教育理想"为批判基础。教育理想既不能通过教育实践"做出来",也无法通过表述、论证"说出来",但可在教育艺术作品非现实地"做"与"说"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
虽然先秦各学派大都有对其他学派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的批判,但儒家学派的批判才具有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命之曰"正名",至荀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学说,代表着先秦哲学中价值批判的最高水平。这首先表现在荀子对十二子的批判中表现出极强的理性洞察力,其观点和论证具有相当自洽的系统性,传递出哲学理论思维的特有魅力;其次表现在荀子将"道"作为其"正名"学说的基础。但是,由于荀子并没有解决老子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先秦儒家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之间的扞格不通,导致了他的正名学说没能做到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3.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过渡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逐渐变得喜欢独来独往;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很多事情采取批判的态度.喜欢模仿,看到一些行为,自认为是"酷"是有个性的表现,便盲目模仿.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方法上。具体说来,又主要表现为:以立足"三情"来"紧密联系实际",用着眼发展来"抓住事物的根本",因统筹兼顾使辩证方法得到创造性的运用,以勇于批判来发扬科学精神,靠一力创新做到对历史转变的"超群出众"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人的成长往往是在"批判"中实现的,"批判"就是"否定之否定",就是超越、发展和成就自我。"批判的精神"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秉持"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自己的智慧"的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视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具有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联系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就能理解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方法论意义.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社会危机的形式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改革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自我批判,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辩证统一.社会自我批判集中指向"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引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发展中的历史定位,深刻反思资本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中的两重作用.社会关系的物化形成"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社会自我批判的目的在于限制物化关系的消极作用,以"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对希腊散文家卢奇安的作品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卢奇安对话集》中"非圣无法"的"疾虚妄",对"世相人情"的抒写,以及讽刺的趣味,契合了周作人的文化批判,也契合了周作人的审美趣味,理想状态则是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建构的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而在"阅读与鉴赏"的12个子目标中,强调的又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真正做到"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就必须讲策略有方法。因为"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并不等于"放鸭子","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也不应当"放空炮"。唯有在合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大前提下表现出个体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有感受和思考方能称之为有见解有批判。这些,都少不了用心操持。  相似文献   

9.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阿城试图从社会批判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文化思考与批判的维度。他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从历史到人生,还是从内在体验到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尤其是在个体层面,阿城"寻根派"小说文本注重文化审美的现代性思考,其具体表现主要是超越政治阶级层面的"文化寻根"、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寻根",以及感性力量与非理性因素的挖掘。  相似文献   

10.
高阶思维就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识能力。其从思维能力来看,主要表现为问题求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链"是将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转化为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环环相扣且层层推进、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组。"问题链"是发展高级思维的关键。化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性"问题链",发展问题求解能力;创设探究性"问题链",发展创新思维;创设批判性"问题链",发展批判思维。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时刻保持着知识分子固有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用杂文之笔痛心疾首地指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并加以深刻地批判。他在杂文中批判某些文人帮闲与帮忙的阴险卑劣,揭露某些文人以隐士等各种头衔作为“嗷饭”招牌的真相,呼吁敢于进行社会批评的“真的知识阶级”的出现。“真的知识阶级”应该对社会的丑与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敢于进行深刻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精神选择,践行他一生所追求的“立人”的人学理想。  相似文献   

12.
从批判的前提,批判的依据或尺度,批判的实质内容,批判的目的,批判的基本特性等层面,对批判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批判和哲学的关系,认为,批判是哲学的本性,批判精神是哲学的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当代最具深度的批判性哲学。在今天,阐扬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批判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有自身特定的批判对象。从批判指向的目标看,科学的批判性表现在四个维度: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对非科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批判,对科学自身的批判,对科学技术及其影响的批判。即通过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越出科学领域,对非科学领域的宗教、迷信以及伪科学等方面进行批判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对业已存在的科学概念进行批判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或革命;对科学导引下的技术所产生的多重影响进行批判,为科学的发展护航,并为科学的合理性存在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典型。在他们身上,笔者发现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再次复活,所不同的是,他们对于自身的劣根性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却依然安于此道,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阿Q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对阿Q基因的继承和变异,进而开掘其与阿Q存在的相同与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文化反思。其次,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笔者发现鲁迅、钱钟书都是运用了模糊小说情节、抽象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手法,为我们奉献了阿Q、方鸿渐两个精神典型。再有,作为讽刺幽默的两位大师,鲁迅更侧重于社会批判的姿态,对与实际的现世生活格格不入的荒诞的人和事进行尖锐的讽刺,钱钟书则是以学者的睿智"过滤"出平凡生活中的喜剧和哲理。  相似文献   

15.
前期创造社以“自我表现”为核心建立起统一的文学批评观,作家们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性,认为情绪是文学的本质。情绪表现是创造社小说的一致倾向,小说形态显示出许多非传统和现代化的特质,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创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于13卷8号由沈雁冰主编开创了“创作批评”栏目,对于当时不成熟的批评界,沈雁冰有着清楚的认识,因而并没有对此专栏预设下很高的想象与期待。1923年郑振铎担任主编后,在14卷1号取消“创作批评”另设“读后感”一栏,在15卷开始又取消了“读后感”一栏,实质上郑振铎并不看好这两个栏目,作为学院派学者,他认为这种批评只可算做读者的见解。两位主编对于批评栏目的态度相差不远而在运作上却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沈雁冰主编的编辑心理更多地体现出宽容同情、具有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精心培育人才的大家风范,他的态度明显是鼓励的,这也使得批评迅速扩大影响;郑振铎编辑却更多表现出治学严谨的学者风范,其编辑行为与编辑选择促使批评更趋近于严肃、端正的学院派风格,使得批评更具有了学术性的内涵与价值,在理论层面上提升了现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7.
吴澄是有元一代大儒,他学术上提倡实学,重会通,求自得,融通而包容。受学术思想影响,他文学批评中有一种儒者情怀。具体言之,这种儒者情怀表现在三方面:个性情志与世教伦理的统一、包容欣赏的批评态度、融液贯彻的主体修养之功,这是他作为名儒所具有的淑世精神、平和风度和人文关怀的反映。吴澄对于认识元代中后期江西文学的圣贤气象和元中后期平易正大的盛世文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批评领域,金圣叹的小说戏曲批评历来为人们所注目,以至于淹没了金氏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金批《史记》即是其一。论文着重从金批《史记》的批评视角方面关注金氏《史记》研究的价值:一目之以“文”;二动之以“心”;三析之以微。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肯定了金氏在《史记》的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地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主要着眼于"人",他从文本分析入手,探寻潜藏在其中的人性人格,并藉此展开对整个人生宇宙的深层看法。本文拟从批评的精神内核、人性审美视角的批评尺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路线三个方面来探讨李健吾"以文论人"的批评模式。"人"的因素是该模式的主线,批评的最终旨归是丰富的人性。但在方法上又并不完全局限于其惯用的印象主义批评,同时还采用实证性的批评方法,二者相互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