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改菊 《甘肃教育》2014,(15):87-87
正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块,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些板块涉及到的"自然"、"社会"都是人活动的大环境。在环境的范畴中,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自然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加强精神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解释"人文性"时说"我们所希望的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因此,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加强环保教育。古语格言讲得好:"文以载道"、"寓教于乐"。在地理教学中借助美文,渗透环保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的形象即人的外在表现,它不仅取决于人们的内在素质,而且受客观环境因素(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历史文化的积淀、人口构成、群体的习俗文化)的影响。下面,笔者试从客观环境对人的素质形成以及对人的形象影响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与化学密切相关,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初中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我们通常说的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所谓自然环境是指围  相似文献   

5.
张亭 《教育革新》2010,(9):15-16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是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体现。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风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突飞猛进,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然而,人类的破坏力同其创造力一样,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不科学地对待环境行为,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威胁。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发生的一些重大污染事件,可窥其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意识教育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在日益发展但也更加机器和外在的现代世界文明社会中,人对完美的追求不再放在把自己变成什么上,而是放在拥有什么上,不是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状况上,而是放在外在环境上,教育在社会浪潮的冲刷下,外在的目的越来越强势,而内在的为人的目的则越来越弱势。这显然有着令人忧虑的一面。这种教育创造的外在目的控制支配教育内在本质的目的可称之为教育的异化。教育的异化在教育的多个层次、亚结构中存在,表现、原因也各有不同,但其中具有统领和基础意味的是教育目的的异化,这可以说是教育异化现象的核心或内质。   一、教育目的的历…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重新审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指出科技进步和社会需要是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在动力扣内在因素,继而提出重新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结合;教育内容应注重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相合;教育方法应注重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教育价值应更加注重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的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论,是人类对自身及其与生存环境关系认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中心论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促进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人类对外在一切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以对人类自身的利害关系程度进行的,也即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新人类中心论是在吸收和继承旧人类中心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并摒弃了其中极端个人主义的动物贪欲本能后,主动培育和提高个人的环境道德水准,善待生存环境,主动承担环境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本文从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入手,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如何实现将学习需求、素质和能力、行为习惯三位一体化,实现三个转化: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将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将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学语文,教中国人学语文,按理说应是不很困难的。但师生的普遍反映是语文难学、难教。语文教师对此感到困惑苦恼之余,更应深思。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这种污染面之广,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语文环境也在所难免。 这正是语文教师要直面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素质是在一定的环境(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长期受到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学生就有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素质。几年来,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环境教育,向学生宣传环保常识,培养环境意识。我深深体会到,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应当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稳定的特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1]我们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即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价值判断。现在人文教育的缺失,制约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指这个人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它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高度文明、富强的民主与法制社会,就需要这种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这种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只有努力  相似文献   

17.
自主学习是现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介绍了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内在因素(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元认知)和外在因素(教师的教学风格、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结合英语课程探究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生存的文化环境与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中小学生,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基于北京市民价值观的现状,优化学生生存与发展文化环境的关键是抓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是: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内在要素,开展实验研究和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符合时代精神,要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人类、自然环境的关注,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而言,语文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无论从时间、空间上看,还是从重要性上看,语文课堂教学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环境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在研究人类历史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