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采用“文选”式编排的。不少语文教师只知道一课一课地教课文,一学期教完几十篇课文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很少思考语文教材编排及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如:语文教材为什么要把课文划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什么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语文》作为文选型教材,不管教材怎么变,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如果说课文是侧重反映“阅读什么”的话,那么课后习题则侧重反映“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我们可以从选文的特点看出编者意图引导学生“阅读什么”,从课后习题的编排特点看出课文的教学策略。本文以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一册为例,试图从其课后习题透视低年级课文教学的着力点。《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语文知识、课后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纵观一册课后习题,笔者认为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一册课后…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式教材,课文主要由一篇篇经精心挑选过的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往往在语言、内容、结构及思想等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从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何不用“美”来吸引学生,何不用“美”来构筑美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步入文中之景,文中之情,文中之理,吮吸美的精华,领悟文章中的闪光点,进而纯洁道德情感,净化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语文教材源远流长。采用文选体制来结构和编辑语文教材由来已久,选取历代名家名篇,选取当代优秀的时文佳作作为“文选型”教材,几乎已成为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唯一模式。因此,如何处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其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似乎已成了新旧观念的分水岭,但我觉得问题关键并不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观念上,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用教材”教什么?也许会有很多老师说,这还不容易,用教材教语文嘛。理直气壮,而又义正辞严。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微的弊端被人们所诟病,其原因众多,但不可否认,一线语文教师对“教什么”缺乏理性认识和实践抓手是主要症结所在。众所周知,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均为“文选型”教材,大量的名家名篇选入教材后,哪些内容需要教、值得教、应该教,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某一篇课文而言,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规定,以致我们的一些语文阅读课堂,要么漫无目标“无序教学”,要么纠缠内容“得意忘言”,要么重复已知“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怎样才能真正走向“用教材教”呢?2009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即“用教材教”必须坚持“两个基点”,运用“三种策略”,强化“四维综合”。  相似文献   

8.
陈奕奕 《学周刊C版》2020,(12):185-186
“文选型”教材一直从古沿用至今,成为目前我国语文教材的主要形式。“文选型”教材作为古代的一种传统的教材编制形式,“文选型”教材能沿用至今必然有其发展优势,但作为一种单一的教材编制形式,面对我国语文建设的各种诉求,“文选型”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文选型”教材由于弊端所导致的教材教学功用模糊性,对语文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必须努力发挥其优势,并积极正视其不足,使得“文选型”教材的教学功用能够更明晰,能够以更完善的面貌投入我国语文教材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对初中现代文学作品这一特定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对所有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有系统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把握?怎样做到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怎样才能在把握语文阅读教学规律这一“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初中现代文学作品的“个性”?借鉴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选文的分类,从定篇的角度,以鲁迅的作品为例来说明应该怎样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语文学科独立之后,“文选式教科书”大行其道。不论是国语时代,还是国文时代,抑或是1949年以后的语文时代,语文教科书最主要的形式一直是文选式。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选式”这种主流教材形态从来不曾有过突破。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片探索的空间。在文选式语文教科书里,究竟该如何认识“选文”的价值与意义?通过有关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问卷调查,我们到底能发现哪些启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齐玉芳 《新疆教育》2012,(16):232-232
老师们都知道,不管是课文前面的“预习”还是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它们与课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属教学内容之列,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能忽略它们,更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用好“预习”及“思考、练习”,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语感以及语文综合素质的载体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由来已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太重视对教材的“三透”处理,即教者要吃透教材、讲透教材,学生要学透教材。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绝不能用一节课或几节课“讲学”一篇现代文,而应用一节课或几节课“导学”一篇或几篇现代文,让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多练”仍然是学好语文的最古老、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材根据文本表达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适合教师用叙述方式来讲授,我们称为“叙述式课文”;另一种适合用活动方式来学习,我们称为“活动式课文”。  相似文献   

14.
周平  杨广收 《文教资料》2007,(9):162-163
“文选型”是我国语文教材编撰的主要策略。王荣生在《语文教育展望》及《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均提出对“文选型”语文教材的选文加以类型鉴别的观点,颇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对中外母语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从教材编撰的角度,将“文选型”语文教材的选文区别为作为课程内容的“定篇”和作为教材内容的“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并对这四种选文类型的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作了具体的阐释,不仅为语文教材编撰策略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语文教学实践也有多方面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师、学生、教材是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来说,“大语文观”的提出,跳出了语文教育自身的视野,以人本主义、发展哲学为先导,大力倡导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综合性、信息度,倡导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与实践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落实在操作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其重要的标志是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这是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的一个标志。1…  相似文献   

16.
万显红 《学语文》2013,(3):9-10
“吃透”教材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文选式语文教材而言。吃透教材的核心是教师到位的文本研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成功的课,一定是对文本研读到位的课;而那些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课。都与文本研读的.缺失或失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文本研读存在哪些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各类版本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亲人之间真挚感情的课文。我们姑且把这类课文称之为亲情类课文。不久前,江苏省丹阳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从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选取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爱如茉莉》《姥姥的剪纸》等10篇课文,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是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20.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从历次中考来看,现代文阅读往往是学生最易失分的部分。我们要怎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这个“例子”为本,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和考试。课堂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