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自传》(人教版初四册 )写于 1 93 0年 5月 ,是鲁迅先生在 1 92 5年所作的《自叙传略》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在这篇千字左右的自传里 ,浓缩了鲁迅先生近 5 0年的人生经历 ,从出生、家境、求学经历、工作简历到主要著述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不过 ,若就此与一位 2 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相提并论 ,多少还是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作为一篇课文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样一篇极为简练、跳跃性极强的自传时 ,既能明白自传或传记这一文体的特点 ,又能从中更好地解读鲁迅先生其人其事呢 ?适当补充与文章所提到的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资…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2.设疑激趣,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具准备制有鲁迅1898~1930年主要活动的图表(为缺省表,有若干空白格)的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  相似文献   

3.
曹津源 《语文知识》2002,(10):45-46
一、关于家庭“变故”和“父亲”病死。文中所叙“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是指鲁迅的祖父介孚公因科场下狱;关于“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一事,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较详的叙述:“……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而那“最有名”的医生却开出“原对蟋蟀”这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的药引,“……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这两件事,使鲁迅“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终于“看见世人真面目”。在这平稳的叙述中,涌动着的是他对官场腐败、封建遗毒的痛恨和对世态炎凉、人情纸薄的慨叹。  相似文献   

4.
《鲁迅自传》是一篇学生课内自读课文。但自读,无论是课内自读还是课外自读,都不能是教师撒手不管;“管”却又不能包办代替,一揽无余。要管在“刀刃”上,贵在教会方法,自悟自得。基于上述认识,《鲁迅自传》的自读引导设计如下(文中“①②③④”为自然段序号)。一、熟悉课文,了解主旨、轮廓 1.自传是自我介绍生平经历的文章。本文①写家庭状况,是十八岁以前的事;②写________,是从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③写工作经历,是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④写________,是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鲁迅自传》是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也是学生初步接触传记文学。所以 ,在讲读本文前 ,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传记类文章的一般特点和写法 ;然后再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了解自传的特点 ;最后通过写作训练——为自己作传 ,让学生真正掌握 ,学会写一般的传记类文章。本文属讲读课文 ,需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了解课文背景 ,阅读课文 ,疏通文意 ,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 ,列表梳理作者的主要活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用心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仔细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会为自己…  相似文献   

6.
[总体阅读思考] 一、自传是一种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文体。但不同于一般的自我介绍。它至少要求两点:第一,清楚准确地说明自己的经历。第二,清楚地说明自己的主要事迹。写自传体又不同于填写履历表,还需要说明经历与事迹的前因后果,即把自我生活经历的过程叙说成一个整体,给人一个既是清晰的,又是完整的印象。自传有的比较详细,有的比较简约。本文是属于十分简约的一类。阅读  相似文献   

7.
回想起来 ,从事一线教学十余年了 ,我还真的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 :不是为了评优 ,不是为了示范 ,甚至完全不了解学生(只是满耳“差学校的差学生”的善意提醒 ) ,仅仅是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现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以学定教”、“以评促教”、“教评相长”的理念 ,同时通过细致的课堂教学观察记录、“2 +2式”的评价及授课者的教学反思来体验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评价标准”———一种着眼于授课者和听课者共同发展的评价标准。教学过程回顾及初步反思初二 (下 )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名人传记 ,“写作、口语交际”中也有“…  相似文献   

8.
9.
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2.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二、教学建议1.以“梦想剧场”表演活动再现鲁迅先生少年、青年及中年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的主要经历有感性的、直观的了解。2.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写作特点这一难点。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河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以犀利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鲁迅作于 1930年的一篇自传 ,简单叙述了他从 1881年出生到 1930年约 5 0年的人生经历。用语极为精省、简练 ,按“经历+成绩”的结构和时间顺序来写 ;文中只写事件 ,不写个人所付出的心血、努力、艰辛以及所经受的苦难、挫折、打击。但却是鲁迅所交上的一份无愧的人生答卷。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 ,有两个内容需要作为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一、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从简练的语言风格中体会鲁迅的高尚人格。一、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之所以要从 1930年说起 ,是因为鲁迅先生这篇自传完成于1930年 5月 :1930年 1月 ,《萌芽》杂志在上海创…  相似文献   

11.
《鲁迅自传》千字左右,鲁迅先生以平实、简洁之语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过程、著述情况。现在,让我们沿着先生成长的足迹,撷取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五首抒情言志诗,感受一下先生的内心感情世界,走近先生,以加深对《鲁迅自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20世纪最杰出的伟人之一。他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在那黑暗的时代,导引着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鼓舞着进步青年奋勇而前行,被誉为“人类明灯”。60多年过去了。对鲁迅的关注和研究并没有随时代的远去而淡化,如今,国内外研究鲁迅依然很热,那些过去由于政治偏见而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也在逐渐化解,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那种角度讲,<鲁迅自传>都是一篇十分特殊的文字.它篇幅短小,短小到易使人忽略它对认识鲁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行文简约,简约到以致极可能被低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因教时的限制,需抓要义,才有收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教学鲁迅的《鲁迅自传》,本人从“转折”入手,展开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鲁迅自传》,呈现了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作品能高度凝练地展现生活,表达情感,虽然词句简短,但是意味深长,有很强的文化气息。但是由于初中学生阅读经验不足,对于文学文化的常识问题了解也不多,所以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理解也常常不够深刻。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借鉴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展开以文解诗的活动,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作品,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将自己的赏析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而提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喜欢以数入诗。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柳宗元的“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都是脍炙人口的以数入诗的佳句。至于陈沆的十“一”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以及无名氏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那简直是诗的数学游戏了。数字虽是干巴巴的,但以数入诗,用得恰当,便情趣横生。以诗入数的现象也很普遍,翻开《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古代算经,定理、法则、算题很多都是诗歌形式。“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这就是以诗歌形式表述的有名的孙子定理。“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  相似文献   

17.
来玉 《现代语文》2006,(1):71-71
在这并未发表的短短的自传字中,我们看见了一个与平时写作风格迥然不同的鲁迅先生,看见了一个平实含蓄的鲁迅先生。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鲁迅先生那颗为国为民奋斗呐喊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8.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 ,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 ,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 ,或援用诗典 ,或化用诗意 ,或引用诗句 ,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 ,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 :既是政治的、经学的 ,也是诗学的、文学的 ;汉人以《诗》观赋与引《诗》入赋 ,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或援用诗典,或化用诗意,或引用诗句,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既是政治的,经学的,也是诗学的,文学的,汉人以《诗》观斌与引《诗》入赋,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诗歌作品中,《自嘲》是历来颇多争议的一首诗。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关于诗名“自嘲”的含义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具体阐释问题。关于诗名有两种解释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诗题曰“自嘲”是喜怒笑骂的一种表现,是写诗攻击敌人的方式,很难说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董大中也认为“鲁迅所题‘自嘲’二字,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为什么呢?“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什么要自嘲,又有什么可自嘲的呢?”这里,他们的解释主要是把诗题同现实斗争的政治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另一种意见以倪墨炎,郑心伶为代表。倪认为,“本诗题目‘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