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是人学”,作为文学作品,散文同小说一样,都是要表现人的。小说是以典型化的手段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间接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情;散文则往往是以更为自由的方式来写人,从而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分析散文中的人物乃是借助于媒介沿波讨源,体味作者的主观感受,探索作品主题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以散文的人物描写类型、特点和手法等三方面,就如何分析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一些探讨。散文的写人,随着记事、绘景、状物和抒情的不同,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有的直接地全部写人。如《母亲的回忆》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  相似文献   

2.
《菜园小记》是吴伯箫散文中的精心之作。这篇作品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吴伯箫说 :“……我在延安生活了八年 ,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 ,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我对延安的一切 :延河、宝塔、小米、窑洞、开荒、纺线、一道学习、工作战斗的同志们……都有极为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离开延安就像离开家乡 ,想念延安就像想念母亲……”写延安、写延安生活的精神风貌 ,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作品写于 1 961年 ,当时我国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应该怎样克服眼前的困难呢 ?…  相似文献   

3.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当时作者从新疆途经革命圣地延安返回重庆不久,写了不少记事写景散文,均收于《见闻杂记》.作者曾说,在写这些作品时,“国  相似文献   

4.
"知人论世"是我们阅读分析作品时应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则.两派政治势力斗争残酷时,有些作者为避祸全身,作品往往写得含蓄,这时要深刻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本质.另外,随着时代的久远,有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图比较模糊,因此分析这些作品要知人论世,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6.
吴伯箫同志的《菜园小记》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回忆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延安蓝家坪种菜的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乐、奋发乐观的精神。他把琐碎而艰苦的种菜劳动写得轻松、愉快、美好而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小说教学中有一种散文美.这种散文美在作品的选材、谋篇、布局、行文个方面表现出来.这是显而易见、且易分析的.另外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散文精神、散文情趣.往往很难分析理论得清楚,要在阅读作品时,细细品味.这种散文精神可以说是小说的一种品格.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散文创作的物质手段。整体思路阅读不仅要求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还得明确明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鉴赏者务必就道悟文,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9.
<正>中学阶段,除了记叙文,大家写得最多的往往是散文。二者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记叙文往往带有完整的事件,散文则可以没有完整事件,就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我们常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神不散”还好理解,可为什么“形”要散呢?能不能“形”也不散呢?还真不行——因为散文的写作逻辑是,想写什么,却不能只写什么!什么意思呢?你要写好一条江,就不能只写这条江;写好一棵树,就不能只写这棵树,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课文所选的两篇散文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见长的青年作家,散文也写得很美。《丑石》这篇作品富有情趣,别具一格,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秦牧是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知识性强,哲理性强,而深受读者的欢迎。《菱角》是秦牧的代表作品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这两篇散文时,要注意两位作家不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席星荃的散文有些拘谨,这是他的一种特色。席星荃的散文基本是回忆乡村的风景人事,无形中让人生出轻轻的感喟。此外,其写人的散文不多,但却有着不轻的份量。最后,席星荃对生活的理解是独特的,而不是来自某种既成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王振华 《初中生》2013,(23):8-10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如果对作文没有兴趣,就会畏惧写作,讨厌上作文课。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呢?我谈几点看法。一、先看再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加上对生活的感悟不深,如果总是要他们写回忆性散文,往往难以写好,所以不如换个方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序曲     
作为一位编辑,常会收到不少青年朋友的来信,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散文,尽管自己也曾在编辑之余,发表过不少散文,但也很难谈出散文的创作规律,何况现在文坛上对散文的定义争沦不,有的说散文一定要散,又有的说散文最忌的就是散……小过,对丁散文的孰优孰劣,我还是有着标准的,唐代诗人自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就是大凡优秀的散文作品,首先足须得以真情感人。梅思繁同学的三篇散文,正是以情感在字里行间的灌注,才写得如此真实与鲜活,底蕴丰厚涵纳着富有人生和哲学深度的内容,吸引人一口气往下读去,而且充满情趣兴味。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递快捷方便,特别是博客的兴起,人们发文章更容易了.文章可谓目不暇接。但是数量多而精品少,真正有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寥寥无几,既能表达观点又写得深刻的更是少之又少。笔者把从教三十年来学生的作文细细回忆多遍,发现时下学生的议论文不如以前的深刻。有的人云亦云,有的浅尝辄止,往往是罗列现象再发几句议论就完了,或者在议论文中大量地讲故事,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动辄就是李白、杜甫、辛弃疾,写所谓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15.
朱月琴 《小学生》2013,(2):21-21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对情感的表达可直接写,也可侧面烘托,但都要真实自然。特别要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想诉说的情感体验写出来,比如自己性格上的弱点等,不要怕别人嘲笑。有些文章往往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所写事件中去,从而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这是文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的<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写此文时已经67岁.有人说:读汪曾祺的作品,就像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平静地听年迈的祖父在絮絮叨叨记忆中的那些陈年往事;也有人说:汪曾祺的作品"初读似水,再读似酒".  相似文献   

17.
误区警示把散文写得有点像议论文,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文体——议论性散文;把记叙文写得有些像议论文,却是不规范的记叙文。不规范的记叙文的具体表现是:(一)借用议论文的框架用议论进行开头和结尾,中间叙议  相似文献   

18.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19.
《江南的冬景》是郁迭夫写景散文中很有特色的一篇。一般写景散文,常常用写游记的手法,如描绘春景、秋景,往往是在写春游、秋游中写出。可是郁达夫这篇所写的冬景,却并未写冬游,而是直接写冬天的景色。这种写法,当然比起以游记写景来,难度要大得多了。  相似文献   

20.
《黄鹂》在孙犁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也许算不得一篇精品,题材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思想内涵也似有点庞杂。这妨碍了我们对它的解读,因此有人说它是“写热爱大自然”的,有人说它是“领悟艺术规律”的,众口难调,莫衷一是。我认为,要理解这篇作品,一是要用“整体感悟”的方法,二是要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这篇散文的倒数第一、第二、第四自然段,是作品的结尾部分,都是议论与抒情,多次谈到了“极致”这一观点,大自然的极致、艺术的极致,认为这是“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把整个作品归结到“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