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关于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高职教育语文课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提出了“三个理念”支持下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的改革;阅读教学的新思维;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教师应依据语文自身的性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语文课堂,植根语文教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研究实践过程和得出的方法,并推广给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使用,真正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次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郭肖肖 《现代语文》2011,(3):156-158
在探讨21世纪中国语文学科教育发展战略时,有一个问题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那就是语文课程教材建设与继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讲,就是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教材体系,为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总则”第七条中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着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文章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6.
史洁 《现代语文》2002,(11):1-1
吴心田,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山东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在30多年的语文教研工作中,他满怀着求实爱真的热情,致力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探索,建构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高效率发展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以来山东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富有求实性和创新性特征的语文教育思想。一、基础工具观:人文性与基础工具的统一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并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实践。吴心田从语文教学发展的实际着眼,探讨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认为对中学语文课的“定位”,必须从中学生语…  相似文献   

7.
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教材的最鲜明特点是:实至名归、“新”逢其时。主要体现在:体系涵盖新课标、内容体现新理念、教学指示新方法。究其质量成因,主要有:站在语文教育制高点审视和把握语文教育,对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有符合实际的清醒认识,有一支确保教材质量的最有资质的教材编写队伍。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际分类法,语文学科属于核心课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的特点可知,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必须以全面的素质培养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学科的核心地位和基础工具性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中小学课程中教学时间最长、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充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和创…  相似文献   

9.
张骞 《甘肃教育》2011,(20):61-6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时代已成为了历史。新课标提到: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所以,远程教育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这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的语文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要重视开发语文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启发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可以说,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一、依据教材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促进语文教改的深入发展,迎接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年会,我会决定举行以“走进新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为主题的新世纪首届论文大赛,热忱欢迎全国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积极参赛,特别是各级新课程教改实验区的老师和教研人员。一、内容范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改革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研究性学习探索,综合性学习探索,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其他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经验介绍等。二、参赛要求1.提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特别欢迎一线教师从实…  相似文献   

12.
吴建文 《课外阅读》2011,(10):327-328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学科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3.
李瓯潮 《教育现代化》2005,(11):100-100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位置。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练,要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了语文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过于强调语文学科内容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发展在语文课上得不到保障。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的使用又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因此,语文教学的进程必然是富有创造性的,必然存在着许多非预期性因素,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非预期性的因素才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由此,人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进程的教育价值,把教学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陈先云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1期发表了《语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四个问题》一文,其中提出,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局限性和不一致性,语文教学研究“学”与“术”的长期分离、理论没有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汉语在当前社会角色中的失衡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办法,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保证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紧紧围绕课标制定的培养目标,追求既见“语”又见“人”的教育功能,着眼于语文学习与生活以及人的发展的整合,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生活化,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为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现代人”。如何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内涵的渗透、开发和利用呢?本文就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王军林 《教师》2023,(34):15-17
针对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与国家教材委员审核通过的2019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语文必修下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对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语文学科教师要以“新教材”中的文本为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文以载道”的教材观、“文道合一”的教学观、“全人之美”的学生观。语文学科教师要坚持以文化人,以美其身,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持以文铸魂,焕彩生命,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20.
一、辩证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历次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新世纪之初的课程改革,过分强调了教学形式、跨学科的特性,教师上课的花样很多,学生似乎很快乐,却忽略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功能。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又可以看到对语文学科“下具性”的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