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鹂》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较为含蓄的哲理散文,其中,黄鹂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用书认为,黄鹂是“文学艺术家的化身”,文章借黄鹂“谴责那种戕害文艺事业的极左政策”;并指出,史同志、皮衣人、卖鸟老头儿都代表破坏文艺发展的极左错误。该说法的根据主要是把篇末的“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主观地理解成“作家与创作环境”的关系。其实,只要我们稍微推敲一下篇末的最后3个句子就不难发现,“景物一体”,就是艺术上的形象(“物”)和环境(“景”)的完美结合,是艺术创作理论;“典…  相似文献   

2.
〔自读导言〕  孙犁称得上是一位“美文”作家,他写于1962年的病中杂记《黄鹂》是一篇情思境界俱佳的美文。  这篇散文耐人咀嚼的东西很多,要找准切入点,指导学生自读。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内教学容量。  本文教学重心可定在“总体把握文意”上,不必字斟句酌地串讲。  本文教学目标可分三个层面:一、通过对有关“黄鹂”的五次描写的比较,了解作者对黄鹂的喜爱乃至迷恋的态度,并体会作者的爱美之心和对于美的事物的热切追求,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通过对黄鹂在不同环境中的遭遇的分析,引…  相似文献   

3.
《黄鹂》是以散文笔法写成的一篇艺术论文,情、景、理和揩统一,是一篇富于诗意的美学专论。它以黄鹂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不同场景的生动描绘,在美与丑的对比中写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最终阐明了文艺理论上的“极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作者用形象思维对这一理论问题作了艺术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黄鹂》是以散文笔法写成的一篇艺术论文,情、景、理和谐统一,是一篇富于诗意的美学专论。它以黄鹂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不同场景的生动描绘,在美与丑的对比中写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最终阐明了文艺理论上的“极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作者用形象思维对这一理论问题作了艺术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黄鹂是文学乃至文艺的象征。童年,爱鸟却没见过黄鹂,以后几次遇到黄鹂,黄鹂的境遇各不相同。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而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相似文献   

6.
一、文思导引孙犁虽以小说名世 ,但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 1 956年以后 ,作者因病很少写作。《黄鹂》是于 1 962年写的一篇散文。《黄鹂》写的是普通小鸟 ,记的是病期琐事。阅读本文重在理清作者行文脉络 ,把握其主旨。作者在本文中以黄鹂为线索 ,以时间空间的转换安排材料。全文重点写四次见到黄鹂的情景 :战争年代 ,初见黄鹂。惊鸿一瞥 ,黄鹂在作者的心中留下极美的印象 ,为后文作者关注黄鹂张本。青岛疗养 ,再见黄鹂。此时虽可尽兴观赏 ,但仍觉意犹未尽。其后 ,鸟市漫步 ,三见黄鹂。被卖的黄鹂凄惨的神色 ,刺痛了作者的心。江南春季 ,四…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黄鹂》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以文体组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赏析散文的语言。这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黄鹂》是一篇散文名作。作者笔下的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鸟儿,而且是艺术的化身、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作者从小黄鹂身上悟出大道理,表达了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所创造的美的意境的向往。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  相似文献   

8.
一、语言含蓄美作者说:“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勾当”一词,课本注释成“活动”,不少人也就认为是贬义中用,其实这是调侃式的自嘲,是对天真无知举动的自我否定。开头一段,不光领启下文,还暗示了美丽的黄鹂不是普通的鸟儿,它需要有适合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黄鹂诗话     
黄鹂,也叫黄莺,有“金衣公主”之称。在历代文学家的眼中,黄鹂是春的信使,是热闹、生机、快乐的象征,是真善美的化身。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句,以黄鹂和百花渲染了明丽活跃、充满生机的春景。在古代诗人笔下,黄鹂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黄鹂     
孩提时代,我们就开始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似乎总是属于春天,属于如春天般灿烂的童年。黄鹂飞来了,又飞走了,春天也总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可是,我们的童年时代却不能再随着黄鹂飞回来了。所以,请珍惜自己这“金不换”的美好时光吧,当你听到黄鹂那清脆的叫声时,别忘了提醒自己一下:不要浪费了这大好的时光哟!  相似文献   

11.
《黄鹂》一文思想内容含蓄、深刻,富有哲理。关键句有三:一句是“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可见本文说的是黄鹂,讲的是艺术,黄鹂是艺术的化身;一句是“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可见不光讲艺术,各种事物无所不包,所讲的乃是哲理,黄鹂乃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另一句是“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它表明了哲理的内涵——要发挥美的极致,必须要有理想的环境。具体来说,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哲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求美。孙犁早期的作品,以清新质朴、简洁明净和行云流水般的艺术风格享誉文坛,文中的“黄鹂”是一种美丽的极…  相似文献   

12.
猫与黄鹂鸟     
从前,有只黄鹂鸟飞到花圃中捉害虫,吃饱了就在花枝上唱着欢乐的歌:“大家早,大家多么早……”猫从屋子里走出来,听到花圃中传来动听的歌声,就向花圃跑去。它看见一只黄鹂鸟在花枝上又蹦又唱,悠然自得。它想:要是能吃到这飞鸟的肉,该有多美啊!黄鹂鸟无忧无虑地唱着,得意忘形,哪里会提防猫呢?猫只是举手之劳,得来毫不费功夫,一下子就逮住了它。黄鹂鸟说:“你是谁?干吗捉我?”猫说:“我是猫,我要吃你!”“你这是不务正业,你的天职是捉老鼠!”“不!老鼠肉我吃腻了,就是没吃过你这飞鸟的肉!”“不行!我要到上帝那里去告你!”“告我也不怕!反正……  相似文献   

13.
《黄鹂》一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黄鹂来象征文学乃至文艺,言近旨远,寓意深刻,几乎成了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深刻反思录。现在,就让我们从文学史的视角来对其进行一番解读。众所周知,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是以1917年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为开端的。孙犁生于1913年,12岁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所以文章开篇即写道:“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他十分喜欢鸟———文学,却“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美丽的黄鹂———新文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之“新”就“新”在它大大扩大和强化了文学同现实生活的直接…  相似文献   

14.
<黄鹂>以清新、明丽见长,是孙犁作品中倍受推崇的一篇.文章写的是日常生活琐事,零星散碎.不论是写黄鹂的叫声,还是写黄鹂的形态,抑或是写病中观鹂,写鸟市看鹂……似乎都是作者兴之所致,信手拈来,却有种耐人寻味的意韵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选编了孙梨在 196 2年写的一篇散文———《黄鹂》。课文选取黄鹂与环境的几个片段 ,逐层铺垫 ,最后水到渠成 ,得出了一个给读者哲理性的启迪 :大千世界 ,黄鹂 ,乃至一切事物的极致 ,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 ;结合时代背景 ,还能听到作者的呼吁 :为作家、人才乃至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但是 ,《教师教学用书·黄鹂》却把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读变了味。下面仅从其“课文说明”中摘录两段话 ,并略作评析 ,以资讨论 :①抗日战争时期 ,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在不断的炮火洗…  相似文献   

16.
《黄鹂》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哲理美文。作者孙犁在这篇散文里抒写了他对黄鹂的一贯喜爱之情,对摧残这类鸟儿的行为及其恶劣环境的憎恶,描述了黄鹂伴着朝霞和彩虹飞翔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作者把广泛的生活感受和独到的人生见解溶化在艺术画面里,显得情思隽永,境界高远。这篇散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17.
《黄鹂》是孙犁散文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课的范文。文章将黄鹂视为美的象征,精心描绘黄鹂在不同境遇中所呈现的不同神色形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痴爱、向往和追求。笔者捧读此文,在理清了该文的意境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分析法,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黄鹂》一文中,作者笔下的黄鹂,既是事实的鸟儿,又是一种寄寓着情思的象征物。作者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并借黄鹂这一典型形象,来表达作者自己细腻的人生感受,揭示这样一则深刻的哲理,具有独到的人生见解,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热切盼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政府应创设一种能使任何事业、任何个人发挥极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鹂》在孙犁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也许算不得一篇精品,题材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思想内涵也似有点庞杂。这妨碍了我们对它的解读,因此有人说它是“写热爱大自然”的,有人说它是“领悟艺术规律”的,众口难调,莫衷一是。我认为,要理解这篇作品,一是要用“整体感悟”的方法,二是要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这篇散文的倒数第一、第二、第四自然段,是作品的结尾部分,都是议论与抒情,多次谈到了“极致”这一观点,大自然的极致、艺术的极致,认为这是“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把整个作品归结到“极…  相似文献   

20.
《黄鹂》是孙犁散文的名篇 ,也是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课的范文。文章将黄鹂视为美的象征 ,精心描绘黄鹂在不同境遇中所呈现的不同神色形态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痴爱、向往和追求。笔者捧读此文 ,在理清了该文的意境结构的基础上 ,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分析法 ,学生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什么叫“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呢 ?要想了解这个概念 ,须首先了解什么叫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它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