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取比较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发现文本中独特的表达范式,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等。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都是有着其独特的写作意图的。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展开比较学习,可以提升学生比较、分析、辨别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阅读不再浮于表面,而是走进阅读的深处。一、画面情境比较,引发学生想象感悟  相似文献   

2.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两种能力提升是交手完成的,实现了互补。"以读促写"正是这种互补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通过精读、耕读,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构思全文,并最终行诸笔端,通过仿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也同时使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用好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中学阶段,由于课程门类多,作业负担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重视课本阅读,让课本为写作服务不失为一良策。首先是在课本阅读中让学生从把握主旨、理清作者思路入手,学会如何审题,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次阅读中领悟作者写什么、怎样写的道理,再次是让学生写好一课一得,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调动了写作的兴趣,同时还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相似文献   

4.
<正>散文是中考阅读中一种常见的文体,它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凝练。由于散文在选材、形式、写法、表达效果上的多样化,所以散文的阅读成为中考阅读的难点。掌握散文考查的要点及思路从以下着手:【考点透视】1.整体感知⑴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思路的把握。归纳为三点: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相似文献   

5.
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明确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教与学的方法……例子是说理的依据,认知目标不是例子,而是作者意图阐述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认知目标:认识事物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阅读,领会到作者通过因果、连锁、相承、总分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说…  相似文献   

6.
题目是概括文章内容的,因此把握了题目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概括内容.这无论对阅读还是写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作文来说,题目是写作的依据,选材、构思、思路等都可依据题目揭示的信息.对阅读来说,可以根据题目推知文章可能会"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从而在客观上把握文章内容,使阅读者居高临下地阅读文章.阅读时从题入手,能摆脱作者的支配,成为读文的主动者.对学生来说,他不仅可摆脱作者的支配,还可以摆脱教者的支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题入手读文章是一场阅读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马博文 《甘肃教育》2004,(10):22-22
阅读与写作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阅读文本吸收的不仅仅是词句知识,还有立意、构思等文法,主旨、理趣等人文感悟。以读为写之起点,写出自己读的理解、读的感悟。把文法的技巧精妙和作者的创意用心,经过理性整合,用感性的形象及个性化的语言作一全真模仿再观,尝试着创造性的表达应用,使读写一体、读写相长,求得文品与人品的共同升华。  相似文献   

8.
《我与地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灵活,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显得十分必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多角度、客观、灵活、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语言感知的理解 所谓语言感知,是指在长期的规范的语文阅读中,对语言运用和语言语境的一种比较迅速的、直观的直觉领悟.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从一定角度来说,对语言的感知就是通过阅读,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感,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领悟,具体地说,是对语言中词义、句子的理解,并上升为文意的准确把握。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立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揣摩揣摩词语的含义,特别是一些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的组合离不开词语,一部分词语在语言组合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准确而尽可能深刻地感知这一部分词语的表现力,不仅可以理解词句的意义,更可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甚至成为解读整篇文意的一把钥匙。1、准确把握和辨析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一篇文章是由许许多多的词缀连而成的,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些词语,准确地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就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相似文献   

11.
读是从感知语言入手,写是从写作的目的出发,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过程是互逆的,又是相依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欣赏作品语言、内容、思想的美,还要树立“指向写作”的教学思路,“走进文本”必须“关注写作”,要多从写作角度去开掘文章“应该怎么写”,以不断开启学生的写作智慧。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由语言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是人们对语言直觉的整体感受而产生的悟性,是人们把握语言字的一种感悟,它是语教育的核心。因此,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就要大力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换言之,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和体验,让他们亲自去感知语言的奥妙,去洞察语言的精髓,去感受语的人熏陶。这样学生在充分展现个性的同时,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融会贯通,这就是创造。  相似文献   

13.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读书。怎么指导 ?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 (解决“为什么读” )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①“内容”角度: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②“情感”角度:初读知情──细读悟情──再读抒情;③“写作”角度:初读了解“写了什么 …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培养学生诵读和揣摩语言的能力;要加强阅读指导,感受生活,加强积累;要使阅读和写作要有机结合,丰富和完善语言表达,提高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说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指的散文与小说。散文1.散文的知识要点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表达感悟的形式2.运用散文的有关知识,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去体会:①整体感知散文。领会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得到怎样的启迪和享受。②理解散文。把握散文的脉络,理清结构线索、作者的思路,并分析作者表达感悟的形式,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还是忆人写事,抓住感悟的媒介,分析特征,挖掘精神实质。③领悟散文。反复品读、品味凝练自然、清新含蓄、优美富有人生哲理的语言,体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理、意、味,并对作者的感…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积累"是基础,"熏陶"是氛围,二者含义明确,范围确定,易操作,本文重点论述"感悟"."感"是阅读,是感知,是对语言材料的认识和把握."悟"是理解,是对语言材料的深入内核的接近和解构,也是困惑,是怀疑,是否定,是期望,是对作者的亲近认同或批判否定.那么学生究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18.
情感领悟是完整、准确、详细、深入地理解一篇文章的钥匙。其含义是指阅读主体根据文章的语言传达的多种信息,对文中人、事、物以及文章作者情感的领悟。多种研究资料表明:凡阅读作品,阅读主体产生不出感受,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离开了情感领悟,也就无法理解文章的主题、组合结构以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布局谋篇而不那样去构思的原因——即写作方法或技巧。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情感领悟,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情感阅读训练的重要课题。一、用含情的语言饱含感情的语言其感染力是巨大的。“范读”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不只起正音、读出节奏和…  相似文献   

19.
<正>当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也有了素材积累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怎么写的问题,以下就是我对解决学生"怎么写"提出的一些策略:一、结合教材,促进写作"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能够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构思、情节、语言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有意识让学生多读并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又  相似文献   

20.
唐昌芬 《新疆教育》2012,(16):239-23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