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八十年代初期,“乡土文学”向“寻根文学”的衍化过程中,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往往被看作是最富“乡土情结”的文学,它交织着几种意识:乡土意识、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他的一系列取材于沅水流域的作品,构筑了一个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原始、半原始的封建宗法社会向“现代”过渡,留下了一幅清新的图画,《边城》和《长河》就是代表作。作为一种作品的特征,沈从文的“乡土意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植根于中国先秦时期,荆楚地区的南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由于沈从文与苗族的血缘关系和他颇传奇色彩的经历,他着力发掘那些未被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情和未被扭曲的人性。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这个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的。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的地方为羞耻。”①五荒八蛮,古朴的民风世俗与边陲山村的人情美、人性美构成沈  相似文献   

2.
湿湿的想念     
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沈从文)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以"乡下人"特有的眼光,观察着都市文明,嘲笑着都市的丑恶,认为都市的人生形式远远不及湘西的生活状态。而事实上,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病相"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4.
二、整合实录 1.情景导入,创设意境 师:久居都市的我们,心灵的沉吟往往被喧嚣所遮蔽。只有那自然的清音,才能将其唤醒。当我们猛然走进雄奇的大自然,那繁茂葱茏的树林、那空际辽阔的草原、那旷古未有的宁静、那蓬勃生长的绿色,使我们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湘西世界进行了赞美,而对于都市文明进行了猛烈批判。本文就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探究沈从文对都市文明肆意批判的真正原因,并通过他的小说创作,揭示出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而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6.
程秀美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42-44,51
沈从文一方面怀恋和赞美故乡那“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方面又揭示了由于政治、经济、战争等外部因素的挤压造成的对正常人性的摧残,嘲讽了被都市上等人异化和扭曲的人性,从而表现了作者对那种向善的道德、对理想的生命形式的呼唤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女娲用泥做成了人,本没有灵性。是谁,给了我们这一切?是自然。自然的山山水水赋予了我们这一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灵动的水伴着沉稳的山,沉稳的山缠着灵动的水,涌动出一段美丽的自然人生。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天才并不比平常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殊的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至燃点。当我们在作文时感到思路狭窄想像  相似文献   

8.
柔软的障碍     
当尖叫的飞鸟逃离黑色的天空 人们沉寂无言 我的血因等待而疼痛 ——《暴雨将至》 一、这不是我的都市 一个喧闹的都市不是散文,好像网路上一块又一块的帖子。 我生长在这个地方,高楼也在这里生长得很高。我看到女人们漂亮起来,乳房膨胀起来,每一根飘扬的发梢暧昧起来。恍惚一切与我无关,我流离在城市的边缘津津有味地看。如果你在这个城市一个叫无影山的地方看到某个低垂着头走路的人,那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明进程的结构特征-“贵族性”始终使人陷于“自我封闭”的情感之中,同时这一文明的“贵族性”又使文明的成果始终集中在特定社会及特定阶层中。将文明一词从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来看,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与沈从文所揭示的都市文明特性非常接近,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边城》家喻户晓。文中的诗意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清丽,优美淡然.读来使人沉醉。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沈从文的都市小说研究相比起湘西小说研究要少一些,特别是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般容易被忽略,批评者们并没有过多地从城市的角度追踪沈从文如此表现都市人性和都市恶的原因。文章从《都市一妇人》这个单篇谈起,回归城市深入研讨沈从文小说的都市女性叙事。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1902—1988)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且很多人都会说是中国历代以来最优秀的散文文体家之一。沈从文最早最热忱的读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市青年──自认为现代人的第一代中国人和不久就投入共产党革命、国民党反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去的那一代中国人。沈从文选择的却是另外的战斗领地。一处是中国语言,沈从文努力以中国语言的现代说话方式来丰富和重构文学语言,使它具有中国古代诗词中所在细微的哀婉和微妙的引喻。另一处就是有关中国本身的看法。20世纪初,中国是一个老朽而战乱的国家,沈从文希望把它重新构想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3.
贾月菊 《中学文科》2009,(1):139-140
读《边城》,感觉像在欣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沈从文用他的如椽大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梦如烟、如诗如画,美丽的湘西世界。那里有山、有水、有人家;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那里静谧安宁、古风淳朴、景色秀美、民性和善;那里的生活犹如一首田园牧歌,清澈、美丽、自然。  相似文献   

14.
《绅士的太太》是沈从文都市批判系列小说的代表,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虚假做作与骄奢淫逸。为了更好的揭示这一主题,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构建了庞大且繁复的都市空间,其中一方面是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界线的模糊化,另一方面是物质空间建构下都市精神空间的揭示。从整篇小说来看沈从文又采用都市叙事模式,淡化具体事件,突出都市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湘西边陲小镇自然和人生形式的边城小说,与沉落的都市世界相对照,希求以和谐自然的湘西社会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参照,实现其重塑民族经典的伟大梦想.浓重的湘西文化色彩使他一直不曾被都市文明完全同化,那深刻的童年记忆与现实中的一切形成鲜明对照.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乡下人心理上的优势,沈从文以他那特有的重直觉重感悟的独特思维方式构筑起一个理想的乡土世界,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风凰县,地处湘、川、鄂、黔四省交界,又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1923年,他带着湘西明秀山水铸就的自然灵性和少数民族血统中积淀的沉痛隐忧的独特气质,只身来到北京。手上没有文凭,囊中空空如洗,生活的困窘以及都市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无不让沈从文体会到一种深刻的心理压力和被排斥感。这一心理压力和被排斥感一方面促使他对都市人的性情、趣味进行猛烈抨击,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反作用,越是被排斥,越是想进入,他非常羡慕、渴望进入现代社会和文坛主流。城市对他的轻慢更激起他向别处寻找精神支柱的冲动,而正是在湘西的民间天地中,他发现了迥然有异而又足以与都市价值标准相抗衡的精神支柱。“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恋爱小说创作风行一时。沈从文对此种风潮有过严厉的批判,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文论之中,甚至还在他的小说《松子君》中也曾出现过相关的评论。这篇小说虽然也是在这种风潮影响下所诞生的作品,但是沈从文的笔触却并没有聚焦于对青年男女情欲的描绘之上,而是试图在这篇小说中呈现小说与故事的区别、恋爱小说的本质以及现代都市的生活模式等诸多更为复杂的内容,而这也使得这篇小说乃至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书写具有了不一样的气质。  相似文献   

18.
凤凰之恋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15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 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城市里,我却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沈从文《边城》  相似文献   

19.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豪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从文先生这样…  相似文献   

20.
著名京派作家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一方面对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抒写;同时,对湘西女性所禀有的原始淳朴、率真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与讴歌,其笔下的湘西世界与当时的异化、病态的都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显露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态内蕴与生态意识。本文试以生态学视域为切入点,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为参照对象对沈从文小说的生态意蕴及生态意识加以释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