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景语、情语论诗词,古已有之。我们从唐代的皎然著的《诗式》,刘禹锡《董事武陵集记》及司空图《诗品》等著作中,都可看到诗词中情与景有密切联系的相似观点。但所论都不很具体,以后也总有人提及诗词中景语、情语的问题。至清代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所述则较接近王氏的结论了,他说:“说景既是说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一诗叙述兰芝被遣经过一段中,写到兰芝、仲卿迫于焦母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不得不盟誓分别时,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表达他们的依恋情深。但“依依”当作何解,没注。有人则在是讲解“依依”时,往往引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依依”加以佐证,说这是表达夫妻二人情笃爱深,不忍离别的感情。但又语焉不详。考《诗经·采薇》中的这两句本是写戍边士兵远别家室时的季节景象,为士兵出征勾勒的一幅自然景象的国画。这是征人在戍边征战中饱受羁旅之苦,伤离别之情,由眼前回家路上“载渴载饥”的景物回忆来时的风光的。“依依”是写春天里柳条柔弱而随风飘荡不定的样子。后来人们因“柳”与“留”音相谐协,才以折柳相赠来寄托因征战、羁旅离别相思留恋之情。按古文修辞省文用法,往往将“杨柳依依”节用为“依依”,成语中就有“依依惜别”、“依依不舍”的说法,即形容有了感情,不忍离别。《孔雀东南飞》即是此意义,这实际是《采薇》中“依依”的用法的引申发展,它的语源可上溯到《诗经》。但这里的“依依”与《采薇》中的“依依”形容杨柳轻柔飘荡的状貌应该说在释义上不是一回事。它与王维《渭川田家》中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之“依依”用法倒是相同的。因此人们错误地直接引用《采薇》中的“依依”来佐证此处的讲解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著名观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眉,是人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眉部说:“目上毛也.从目从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眉字上面的偏旁,就是眉形,“目”字只是告诉人们,这个字是“目上毛”罢了.如果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那眉毛可以算它的窗帘.  相似文献   

5.
“情”是“实情”吗?甘肃穆玉平《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语,课本注:“情,实情。”照此说来,这句话就该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弄清楚案子的实情,但一定要按实情办理。”这样翻译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既然不能弄清楚...  相似文献   

6.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7.
对《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他盗之出入”的理解,陈文鸿先生不同意“‘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认为“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指辨》,《语文月刊》2014年第2期)。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陈先生说,“由此‘盗之出入’是‘盗’(宾语)前置,还原为‘入盗’,‘进入盗窃’之意,‘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入盗’,即‘进入盗窃’……‘盗窃“变故’都是名词,二者相对,语义相称”,“‘入盗’,即‘进入盗窃’……动宾结构”。陈先生的解说实在怪异。既然说“盗”是名词,是“入”的宾语,“盗之出入”即“入盗”,那么,“入盗”怎么就是“进入盗窃”之意呢?“进入盗窃”又怎么成了“动宾结构”了呢?暂且不说用译文来作结构分析的不严谨,就是文言的“入盗”和现代汉语的“进入盗窃”,它们的结构可都不是动宾结构啊,而应是连动结构。其次,陈文所说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之”跟前置宾语必须是复指关系.陈文后面所举的那些例子莫不如此,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就是复指“句读”或“惑”的,而“他盗之出入”中的“之”能复指“他盗”吗?文言当中,“入”作“进入”解时,是不及物动词,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只做它的主语,不做宾语,如“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史记·孝文本纪》);当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了它的宾语时,“入”则是使动用法了,这时的“入”是“纳入,使进入”的意思,如“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8.
“杀盗非杀人”的命题记载于《墨经》的《小取》篇。研究墨学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取》为墨家后学所作,并且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根据侯外庐等人的研究,《小取》“大体可断定为写成于荀子《正名篇》之后。”(《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483页)如果这个断定是正确的,那么从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杀盗非杀人”命题的非难可以看出,此命题早已在《小取》成书以前就已存在并引起了人们的注目。由于荀子对“杀盗非杀人”命题的来由没有明确交代,我们不能绝对肯定荀子所批判的命题就是墨家的命题,但是,从《小取》对这个命题的阐述可以看出,这个命题就是墨家的命题。后期墨家就这个命题遭到的责难在《小取》中回答说:“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  相似文献   

9.
苦的感悟     
在人类所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对‘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人生之逆旅,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然而,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有没有在课堂上被老师揪起来一问三不知的糗事呢?呵呵。那么“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从何而来呢?“三不知”是指哪三个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文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谓“一问三不知”,是指向某人问某件事,而被问的人对此事的开始、经过和结果都不知道。后人便通俗地把什么都问不明白,不清楚的人称为“一问三不知…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察传》有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书中列举了若干以讹传讹的事例,说明“闻而不审”,即听了一种说法不加审察的危害,告诫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慎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重呢?书中说:“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们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这是很有道理的。眼前就有一个例子: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周海婴推出了一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其最后一节“再说几…  相似文献   

12.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13.
中语第二册《弈喻》中有个句子是:“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课本注此句中的“益苦”为:“更艰苦。意思是难于想出招数。”依笔者之见,此注有失允当,似有商榷之处。“益苦”,就其语境而言,诚如注释中所说有“难于想出招数”这一语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无论人们对语言文字运用得如何准确无误,别人也未必就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免不了会出现种种误解的情况。引起误解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因字形相似而引起误解据《吕氏春秋·察传》所记: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时,听人念史书道:“晋师三豕涉河。”他认为应是“晋师己亥涉河。”后  相似文献   

15.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16.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刊有《“不知所云”的误用》(以下简称《误用》),文章认为“不知所云”是指“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而不是指听话人没有理解或不能理解”。因此.“‘不知所云’前是不能加‘令人’二字的”。笔者不揣浅陋.也来说说“不知所云”的用法。 据笔者考察,“不知所云”大致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指自己的话“不知所云”——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不知所云”源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在北伐中原出师之时,诸葛亮上表刘禅,分析形势,劝导后主,陈述己志,全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浓烈.行文百转干回,情之所至,笔之所至.说“不知所云99显然是自谦之词。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产生的。即使是原始人,也会在“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触使下,自发地产生感情浑朴的民歌。“乐毋离情”(新出土《诗经》残简),确是深中肯綮之语。  相似文献   

19.
《石钟山记》是一篇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事理的文章。全文三段,内容大致可分用“疑”“察”“叹”三字概括。作用因“疑”而“察”,因“察”而“叹”,段段之间层层相生,浑然一体。先说第一段的“疑”。文章开篇即提出对古人关于石钟山命名说法的怀疑。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分别用“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表明态度。作者的疑并非没有根据,“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相似文献   

20.
西班牙谚语说:要掌握英吉利语,才知道商业的语言;意大利语、歌唱家的语言;法兰西语、外交的语言;德意志语、骑兵的语言;西班牙语、只须回头看看唐璜的故事,便知道它是打情骂俏,恋爱的语言.对于许多国际语言,如果看了或听了瞠目结舌,那就不成为现代文明的人物了.试想如果不认识“涅伏”,梁启超的“巴力门”,鲁迅的“费厄泼赖”,茅盾的“绯洋伞”,“仆欧”郭沫若的“喀斯特”之类,读书就只能一知半解.又试翻开当天的《参考消息》.可能有不少人几乎通版会碰着二三十个似曾相识而又不甚了解的名词.这样,一本完备、准确的“汉语外来语词典”就十分迫切需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