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意境"在中国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词是一种相对比较个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词的意境美是译者的一大难题,本文将探究如何在宋词英译中再现古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
宋词的艺术是高妙典雅的,是中华传世之瑰宝。但我们在欣赏宋词的艺苑华韵之余。又深感宋词的思维意境不足。尽管词彩异呈,但底蕴一律。理论思维力度尚逊于唐诗。造成宋词思维意境不高与疲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对诗词的功能认识不全面。其二,宋代经济转型的不彻底,无力提升思维层次。其三,宗教思维制约词化的品位,阻碍思维意境的创新。实事求是地评价宋词,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走向健康、科学的创作道路,以纠正重艺术性,轻思想性的学创作误向。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4.
王玮 《文学教育(上)》2013,(22):116-117
离愁别恨是我国古代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作为经典, 《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表现这一主题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情景交融、结构绵密、手法丰富、意境优美,堪为承前启后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作为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尤以意境见长,展现其极致之美。但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意境绝非易事,值得广泛探讨与深入研究。本文以李煜的名篇《相见欢》为例,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出发,论述译文如何捕捉原文"灵魂",再现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7.
周锋 《语文天地》2014,(2):19-20
《西厢记》被誉为一流作品、古代诗剧的范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从艺术角度分析,《长亭送别》一段最为精妙。文章景中有别、别中有情、情中有景,真正做到了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8.
万磊 《双语学习》2007,(10M):194-19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剧目。“长亭送别”一折通过途中送别、长亭饯别、临别嘱托、惜别目送四幅场景,表现幽深绵长的惜别之情,泌人心脾、动人情肠,体现出高超的抒情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雍 《中小学电教》2008,(8):100-100
<正>《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这一折戏,历来被曲家视为绝唱,其情感的浓郁、文辞的华美,将崔莺莺怨痛忧郁的心灵世界,揭示的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0.
导语:唐代诗人元稹曾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佳句,还创作了以自己为原型,反映“才子负心,佳人薄命”的唐传奇《莺莺传》。短短的《莺莺传》竟成了后世文人创作的蓝本。金人董解元以《莺莺传》为蓝本,将其改写为“才子佳人,以恩报德”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看,诗歌意境是一种中介性的社会情感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开始阶段,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在重文轻武的形势和隋唐文人园林萌芽的熏陶下,宋代园林艺术在思想、建筑、植物、叠山和理水等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诗画情趣和意境逐渐成了宋代园林最显著的特色。以艮岳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以沧浪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可以称得上宋代园林诗画情趣的典范,宋代园林为元、明、清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宋代巴蜀诗社不多,大概只有八、九个,这些诗社主要分布于宋之成都府及宋之夔州路,其中成都府诗社最多。另外,巴蜀诗社规模皆不大,大多都是由巴蜀本地官员组成。对宋代巴蜀诗社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也许可以为研究宋代巴蜀文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宋代江苏诗社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江苏诗社很多。这些诗社主要分布于苏州、金陵等地,组成人员以官员为主。宋代江苏诗社对江苏文学及诗人们的创作、生活都有影响。对宋代江苏诗社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为研究宋代江苏文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学的新视角研究宋代女性词,发现宋代女性词的传播与接受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互动关系,从传播方式上看,因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传播范式:书面文字传播、合乐歌唱传播、题写刻录传播。在接受类型上,宋代女性词在传播过程中,因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传播目的、传播环境等不同因素,形成的接受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三种:休闲娱乐型接受、审美鉴赏型接受和情感认同型接受。同时,各种传播范式和接受类型之间又存在复合交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宋代杭州诗社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杭州的文人们特别喜欢结社,比如明代杭州的诗社就特别多。其实,宋代杭州诗社也很多,这些诗社大多是"行都士夫及寓居诗人"所结,一般以西湖为社团活动中心。这些诗社对文人们的创作及生活都有影响,周密吟社对清雅词派的影响就尤其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从宋代诗话这一宏观视野来看,白居易接受群体庞大而复杂,接受状况全面而具体。传统的伦理批评与宋代崇德尚贤的社会风尚使白居易的品格赢得各阶层的尊重。君主的嘉奖、批评家的赞誉、藏书家的传布、文人群体的追贤、民众的敬爱等,共同营造了浓郁的接受氛围。文人群体的影响接受论、不同阶层的文本接受论、道德及文学批评论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白居易接受体系。此接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地域性,反映出社会文风改革、政治教化、怡情悦性的多重需求,显示出宋人的思辨精神和理性批判,转法华而不为法华转,最终塑成一种新型内省人格和平民气质,召唤着后世的接受与再批评。  相似文献   

18.
在雅俗文化相互渗透的宋代文化环境中,雅致和世俗成为文士们审美意趣与生活情趣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点,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典型地体现出雅俗兼融的特点.但是由于文体特点、功能、地位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宋诗和宋词在雅俗发展上出现了不一致的走向,表明雅俗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始终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雅俗观念等审美意识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从而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宋代悼亡词简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现创作主体幽微深细之情感的特点 ,在词之腾挪跌宕的章法结构和浓密悲凉的意象组合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伤悼主体的深悲剧痛和无限怀想。有的悼亡词将悼念亡人与自伤身世打并到一起 ,更增加了伤悼情感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古诗内容高度概括,语言极为精炼,寓意含蓄深沉,特别是古诗意境更令学生费解。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古诗的线索、景象、情感、诗眼、典故、通感等入手,使学生眼前浮现诗中景象,灵犀与诗人情感相通,置身于意境中的学生必能理解诗意,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