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论者将《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作反语解释,即释为“不能忘却”,虽于题目说得过去,但于文意却有所不合。 鲁迅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开宗明义地肯定了本文是为记念而写。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我倒要将他们忘  相似文献   

2.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4.
提起《为了忘却的记念》,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一篇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但如果“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那我认为,所谓“纪念”云云,还只能算是显性意义,只有由此进而探讨其隐含意义,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解读才能“较为确凿”。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6.
如何准备教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研动机大概有几种:①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科研或工作打好基础。这是一种正确的心态,也是我们报考研究生时应具备的心态。②不想马上进入社会,想再多念两年书。③为了混到一个文凭来提高自己的身价。④想通过考研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或仅把考研当成是一种人生经历(考研专业户)。⑤迫于家庭的压力,或随波逐流走上考研之路。  相似文献   

7.
怎样诠释《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题?从一些资料来看,或以“忘却”为反语了之;或以“忘却”后边省略了“悲哀”二字作罢。虽然都不能算错,但实在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上述的解释往往脱离了课文,缺乏依据或说服力。我以为以紧扣课文的首自然段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来诠释课题为宜。先看看文章的开头一段。  相似文献   

8.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9.
漫漫考研路     
转瞬,2006年在不经意间又流走了。与众多在读的研一新生一样,2006年是我收获的季节。然而,手捧那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是喜是悲,我自己都无法明了。因为与他们完全不同,我是走过了一段曲折而又漫长的考研路。还记得读大一的时候,眼看着初中的班主任、高中的老师一个个都考上了研究生,我或多或少知道了考研这个名词。但考研到底有多难,考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学对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标题的理解,就是一个难点。既是“忘却”,又是“记念”,使人更难把握。正确理解“忘却”,对领会文章的主题确有很大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五省(区)中语教参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上述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题目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一词,  相似文献   

11.
王宵 《求学》2023,(5):28-29
<正>从高考到考研,我慢慢领悟到,若想做成人生的大事,大体离不开标题里的这几样,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了。希望我的经验能给正在路上的你一些借鉴。动力:关于为什么考研在考研报名前,我认为应该要先想好自己为什么考研,禁跟风随大流,禁“爸妈让我考”、禁“不想工作,考个研究生再在学校里赖几年”这些想法,如果因为这些想法去考研,那考上的概率不会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一)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总结出了十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现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比如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既是记念,怎么又是忘却,为了忘却又为何要记念呢?这样的开头造成了悬念,在心理上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犹如一石投水,顿起波澜,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为了忘却的记念》:“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代殷夫收信的女士是谁呢?她的名字怎么个怪法?殷夫和她真的“不对劲”吗?这虽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5.
对于鲁迅的文章,不少学生反映其“晦涩难懂”。我在教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文章时,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我以讨论《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二三四五”激疑导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讨论明确如下:“一”即一个标题,一个主旨。围绕标题,学生置疑如下:1、“忘却”与“记念”互为反义,在此是否矛盾?2、如何联系全文正确划分标题的短语结构层次?然后,通过自读,寻找有关“忘却”、“记念”的句子,明确“为了忘却”,正是难以忘却,写此文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即是全文主旨。因此,可谓一个标题,即是全文…  相似文献   

16.
印象三题     
这篇散文给我们的第一个强烈的印象是篇名的怪:记念的目的、作用之一本是防止忘却,而这篇散文的篇名说的却是为了“忘却”而要“记念”,这不是有点怪么 ?虽然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似乎就作了解释:为了摆脱悲哀而作此文,“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但这种思路、做法总让人觉得有些与众不同,总让人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让人回味、思索的东西。   读这篇散文的篇名、开头与结尾,总让我想到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感想独白:“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艺术构思,而写成的一篇内容形式完美统一的沉痛祭文,战斗檄文。讲授《记念》,注意了根据内容形式辩证统一原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原文关键语句、写作方法,分析思想内容;扣住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方法和关键语句的表现力量。具体方法是;以讲解讲清典故、难句,以讲述带过一般内容,为提出问题打好基础;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对有的重点,用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本文只简谈启发学生分析课文的尝试。一、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分析思想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1、“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年青的作家”,“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表明鲁迅一直没有忘记,不能忘记柔石等人,为什么又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是对“忘却”的深刻阐释。在“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情况下,“将悲哀摆脱”,表明还要留下愤怒来激扬斗志,“轻松一下”就是要轻装上阵,以利战斗。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杜老师,你好!我是一个大四的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双重压力,但我却还有些感情上的纠葛,弄得我心情很压抑。我可以不去想,一心考研,可是我觉得问题留在心里总有爆发的那一天,与其这样还不如将它化解,希望杜老师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帮我分析一下我的性格的弱点,分析一下我和同学相处出现了那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以后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克服自己的弱点。请您帮助我改掉自己优柔寡断、多疑、敏感、自卑、孤僻、害羞的个性,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追求幸福的人追求幸福的人,你好!你一直都对人际关系比较怵,是因为你认为人际关…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20.
巧用新闻导入课文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汪老师所教的班级,去听新授课《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传统课文,汪老师能否教出些新意来呢? 正当我想着,汪老师已从容地走上讲台,脸带微笑地开了口: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新闻故事。”第一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爱听故事,一个个翘首以待。于是,汪老师就抑扬顿挫地讲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