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与尼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尼采则是一位“重估一切价值”的狂人。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采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原创思想和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如此广泛的读和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化,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化的影响,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既感到非常熟悉,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中国读终于从卡夫卡那里获得了他们早已忘却、但却非常渴望重新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正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彗星,现代派文学的祖师。《城堡》和《变形记》是卡夫卡的名作。《城堡》里K去城堡,要求当局批准他在附近村子里安家落户。城堡就矗立在前面的小山上,看来近在咫尺,想进去却比登天还难。《变形记》中的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他遭到亲人和社会的厌弃,最后在孤独和饥饿中悄然死去。  相似文献   

5.
我们班的马小天在同学中可说是大名鼎鼎,课堂上他是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跑就跑。他的调皮捣蛋、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常常给我的课堂制造一些小插曲。他的意外之言、离奇之举虽常令课堂气氛骤变,使我陷于困境,遭遇尴尬,却也时常促使我生成一些教学机  相似文献   

6.
她和他在同一个写字楼工作。他在五楼,她在六楼。他俩常在电梯上不期而遇。电梯其实是个很暧昧的地方。小小的空间里两个陌生人离得那么近,总觉得有些不自在。于是,他常常拿上一张报纸将自己的目光装进报纸里。于是,她常常看着不断跳动的数字神情专注。如果他那天没有因为看体育报道入迷,到了五楼忘了下的话,他不可能会露出那像孩子一样的表情。如果不是他表露出那样羞涩率直的表情的话,她也不会嫣然一笑。偏偏这些都发生了,意外却浪漫。两个人相视而笑的时候都有种老朋友的感觉,仿佛阴闷的雨季里忽然出现了阳光,如此灼灼,如此灿烂……之后…  相似文献   

7.
<正>弗兰茨·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首都布拉格。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完全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束缚,是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卡夫卡用探索出的一种崭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了他所观察到的复杂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怪诞离奇、新颖别致的构思、具体而富有现实感的细节描写常常表达了严肃的创作主题,他的代表作《骑桶者》就是其独特艺术手法形成的标志。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在"虚构"单元选录了《骑桶者》,作为一篇小说,它是短小的,但作为教材内容,它却有可能是厚重的、饱满而典型的,因为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在"虚构"方面的别出心裁和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总是时时记起他,在我认识的所有老师当中,他是我最感激的一位老师。有时我常常想:他对我们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爸爸1.78米的个子,乌黑的头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长得又帅又精神,而且知识渊博,教育孩子耐心负责。别看他平时言语不多,可是指导我功课的时候却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直到我懂为止。爸爸在公司里是一个管工程的头头,常常要在工地上监督工程,他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因此在工作上我爸爸是出了名的“钉子户”。这不,今年公司有一项大工程由他负责,领导看爸爸这么忙,给爸爸配备了一辆小轿车。妈妈想:这下可以搭爸爸的便车了。我也在想:这下可以搭爸爸的便车了。没想到,他不仅没有给我们搭车,却把这一辆车变成了他…  相似文献   

11.
覃渝 《教师博览》2023,(35):18-19
<正>星期四的下午,我刚把第一批放学的学生送出去,手机就响了。我一看,是来来妈妈的信息。好巧,我也正准备有空的时候,与来来妈妈沟通这两天来来在语文课上不读书的事情,结果却意外收到她先发来的信息:“来来说昨天和今天您表扬了他,因为他读书声音大,我想问问是不是。”  相似文献   

12.
特瑞是个皮货商,人过中年,事业上却不尽如人意,屡屡受挫。他的情绪十分低落,常常无端地发脾气,抱怨别人欺骗了他。终于有一天,他对妻子说:“这个城市令我失望,我想离开这里,换个地方。”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分析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家庭关系、主人公的自我价值和父亲的形象,揭示小说所包含的内蕴:亲情沦丧。自我价值丧失,父权的强大。它是卡夫卡虚幻的现代神话,表达了他对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真实处境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14.
生存的尴尬     
张勇 《现代语文》2006,(8):87-88
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学的宗师,其短短的四十一年生命旅程,如天际边一颗流星划过二十世纪世界坛,霎那间释放出灿烂的光辉,震撼了人类的心灵。他痛苦地走进这个世界,孤独地探索着“存在”,深入虚无的深渊,找寻现代人在荒诞社会生活困境中生存的可能性与价值。他以自己的学创作给现代社会打下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面对社会的异化,生存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人在一个荒谬的世界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却发现存在的意义竟诞生于荒谬之中,也许正如卡夫卡所认为的那样,这个世界不过是上帝的一个“恶劣情绪”而已,而我们都“误入其中”。  相似文献   

15.
《好同学》2005,(7)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总经理之子托马斯·沃森,小时是个末流学生,同他声名显赫的父亲相比,他简直是个低能儿在读公司商业学校时,各科学业全靠一名家数的鼎力相助才勉强过关后来他开始学飞行,却意外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发现驾驶飞机对他竟是那样得心应手,这使他对自己的信心倍增,第二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曾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流血的童话。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他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也许卡夫卡的伤口更深。他的那些童话或者寓言,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如《城堡》《变形记》《地洞》等等,无一不在昭示着苦痛、绝望和孤独的命题,这些东西被卡夫卡从人类几乎不可能到达的深处挖了出来,很多年以后,人们被卡夫卡的发现震惊了。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人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是蜚名海外的日本作家之一。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说服力的超现实幻境让他的作品闻名遐迩。然而,他最出名的小说还是《海边的卡夫卡》,该作品围绕两个人物展开:为了逃避可怕的父亲强加的恋母情结而离家出走的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以及可以和猫交流的老年“呆子”中田聪。两个人各自展开了自己的旅途,他们从无交集,但他们的命运最终却纠缠在一起。在《海边的卡夫卡》中,  相似文献   

18.
正蔡智恒的文字有种淡淡的美,不疾不徐地铺陈开来,有些像凤凰沱江清晨的薄雾,是一种代表着生命状态的美。他的文字虽然淡,但不缺感染力,温馨又纯情,里面夹杂着冷幽默。这种文字风格很有辨识度,几个短句就是一小段,读起来很轻松,往往在睡不着的时候躺在床上翻一翻,一本书就看完了。痞子蔡也算是红了很多年,他现在的年纪就是"鱼眼睛"的年纪吧。但读完《阿尼玛》,我发现他是那种典型的在"鱼眼睛"的年纪却  相似文献   

19.
安杰 《师道》2013,(11):46-46
张文质的文字已经读过很多,每次阅读他的文字都有种灵魂被洗礼的感觉。他的文字非常有灵性,字眼中无不透露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我喜欢看张文质谈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20.
另眼相看     
老师的话:喝山泉长大的李金福是一个有灵气的学生,他立足于厚实质朴的大地,追求的是山的高远和海的辽阔。读他的文字,有种恍然的感触,有种心灵的悸动,让人回味无穷,或为他骄傲。(指导老师:王通国)家长的话:我从不在乎孩子从事文学创作,我并不知道他能有作品发表。当他荣获第五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时,王通国老师到单位来通知我,我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