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20世纪观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的回归。这种诗学观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以无我之心观察万事万物不谋而合。这种“无我”之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中心论和情感中心论,从而建立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共时的互相响应。  相似文献   

2.
T.S.艾略特持有强烈的基督教人生观,并对宗教与社会、政治、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精辟的洞见。作为一名杰出的宗教诗人,艾略特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悲观绝望,到危机意识,渴望拯救,最后发展到在宗教中找到庇护与希望。并且,这位了不起的诗歌大师把自己的思想付诸独特而具魅力的诗歌形式,他的作品构成一个连续而完整的有机体,充分展示了作的思想发展过程和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驳,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在西方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理论的具体内容并无定论。其实,该诗学理论由艺术情感、传统和客观对应物三个核心概念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自称为英国温和保守主义的继承者,他对当时自由主义的平等、民主、自由和个人至上等观念大加斥责,对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大加赞赏。他提出健康与和谐的社会应该尊重传统,当然他所认为的传统是动态发展的,是具体社会一历史的。面对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他主张建立社会等级制,确保少数精英在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导向作用。同时,他主张建立拥有新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督教国家以及基督教社会,救赎濒临崩溃的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艾略特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观呈现了他的社会忧患意识,展示了他敢于“面对社会发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在开创现代诗风时艾略特也借鉴了传统,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统。在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结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的传统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以他的传统观来研究他本人同样合适。他受到多种文学传统的影响而进入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受到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象征主义诗歌、古典主义和玄学诗派,而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较为复杂。他曾强烈地反对浪漫主义,但他又没能脱离浪漫主义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早期更是如此。他反浪漫主义与受浪漫主义影响并不矛盾,与他对传统的重视也不矛盾。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先锋作家,被誉为新批评之父。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创新性地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为无序时代的文学树立了新的秩序意识,对之后文学研究走进文本、注重文本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的早期文论一度是新批评派重要的灵感源泉,但新批评派对艾略特的思想并非全盘接收,而是从"文本中心"的立场对之进行了修正.因此,当后期艾略特皈依了宗教、走向更加宽广的宗教文化视野时,双方的龃龉也就越来越突出.艾略特提出的"感受力的统一"、"客观对应物"以及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与新批评派"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及对纯文学标准的坚持,形成了鲜明的分野.从对立于新批评派的角度来看,后期艾略特突破极端文本中心的困境,来到一个更宽广深入的文化境遇,恰恰对于新批评派突破自身瓶颈具有最直接的借鉴作用.在思考艾略特和新批评派歧异的过程中,我们清晰觉察到了文学"美"与"伟大"相互依存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0.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1.
孟楠 《现代语文》2009,(12):124-125
艾略特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提出了文学的整体论、“非个人化”理论等重要的理论,对荚美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其论文《传统和个人才能》和《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为基础,旨在浅析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的形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T.S.艾略特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在在中国文艺界广为人知,并且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梳理,拟定出一条清晰而完整的T.S.艾略特在现代中国(1923-1948)的传播线索,以期深化我们对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学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T·S·艾略特写过两篇评述弥尔顿的著名文章,但这两篇文章猛烈攻击弥尔顿的诗歌,直接导致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弥尔顿的经典地位遭到颠覆。尽管艾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鼻祖,他对弥尔顿的攻击实际上却具有强烈的主观目的性。文学经典无疑具有一定的本质内在特性,但更是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分析和回应艾略特对弥尔顿的批评,并再为弥尔顿辩护,可以管窥批评话语在文学经典建制中的主观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以"非个性化"理论为中心的象征主义诗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这些背景包括他个人的宗教家庭出身和后天所受的哲学教育,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及英美诗歌传统的影响等。考察这种影响和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更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艾略特思想历程的变化以及他思想转折时的几首诗来分析艾略特后期诗风转变的动因,为理解艾略特后期作品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17.
从早期的《荒原》到后期的《四首四重奏》,艾略特对诗歌形式的探索经历了从多恩(统一的感受力)到乔伊斯(神话方法),再到但丁(一以贯之的哲学信仰)的变化。艾略特认为,只有重建信仰才能解决现代写作的形式危机。  相似文献   

18.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它是针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说”、“天才说”而提出的,它主张诗歌不是诗人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反映,而是个性与情感的脱离。“客观对应物”与“情感统一论”是诗歌非个性化的实现途径。艾略特本人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最能反映他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9.
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后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其意象观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其意象应用的主要表现。意象是文学评价者关注的永恒话题,对诗歌主题的表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也是现代主义实践客观化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T.S.艾略特的诗歌意象应用受到多个文学流派的影响,其中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意象主义以及玄学派诗人都对艾略特的诗歌意象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艾略特诗歌中的意象应用其实也是其个人生活和精神状况的真实写照,因此分析和研究其诗歌中的主题意象成为研究艾略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略特的诗歌创作通常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技巧,将蕴含大量新鲜独特诗歌意象的隐喻暗含其中,从而体现其独特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丰富而富有系统性。他的“历史意识”要求诗人要在作品中体现过去性和现存性、永久的和暂时的共存,诗人关照的不是它们外在的“统一性”,而是内在的联系性,在主题思想的统领下,使若干征引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非个性化”理论认为诗人的感情要进入作品,必须要转化为非人格的东西,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性情绪,使诗歌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感情并反映时代面貌。“客观对应物”理论认为诗人的情感不能直接表现,需要借助“一件东西”(象征物)来揭示,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念。艾略特的这些文艺思想在《空心人》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