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叙文的写作,不能平铺直叙,而是应该有起伏、有波澜、有曲折。那么,如何才能用好“一波三折”的作文技法,写出吸引人、感染人的记叙文呢?一、巧设疑团,制造悬念。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巧设疑团,然后随情节的发展再一一解开。根据事件的发展及中心的需要,悬念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悬念的设置可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如《驿路梨花》,文章结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悬念层叠。当深山月夜,“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二字。让人感到好不神秘。这是谁的房子呢?这…  相似文献   

2.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引起读者"追根究底"的兴趣和期待心理,借以激发阅读兴趣。悬念法多运用在叙事性作品中,通常在叙事过程中有意结下一个"扣子",  相似文献   

3.
严敬群 《学语文》2003,(6):39-39
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提出问题 ,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 ,故意不予理会 ,或作出种种猜想 ,引起读者对事故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心 ,等蕴蓄较长的时间之后 ,再解开疑团 ,释除先前的悬念 ,这种写法叫设置悬念法。如讲评书的人讲到关节点 ,往往会突然打住 ,说道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听众急盼故事的水落石出 ,被引逗得心急火燎 ,下回还要再听。这便是悬念的妙用。写文章 ,特别是写记叙文 ,巧设悬念 ,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把文章读下去 ,增强文章的艺术吸引力 ,又能前后呼应 ,使情节环环相扣。[例文]“6号”的故事蔡双霞早晨 ,我正坐在餐…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教学中恰当地设置悬念,有利于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l通过实验,设置悬念自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来设置悬念,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磁铁游戏》一课的教学,开课时教师用“小猴爬树”的实验来设置悬念,学生百思而不得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即“直” ,“直”则“板”。倘若记叙文行文如一马平川 ,读来便索然寡味 ;波澜起伏 ,曲尽其妙 ,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 ,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出波澜呢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法。一、巧设悬念所谓“悬念” ,就是设置疑团 ,不加解答 ,借以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造成悬念的方法 ,大致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 (或尖锐的矛盾冲突 )搁置起来 ,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交“底”。高中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头 ,描写直到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 ,母子三人才走进北海亭面馆吃面…  相似文献   

6.
设置悬念,是作文的重要技巧。它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一个个“疑团”或矛盾冲突,从而牵动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造成某种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心理状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下面结合初中语文教材,谈谈悬念设置的几种方法。一、标题设悬。利用标题制造矛盾、设置疑问,形成悬念。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读者一看到题目,就会情不自禁地引起联想:这最可  相似文献   

7.
本文谈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重要作用,并就课始、课中,课尾如何设置悬念作了分析介绍,着重介绍了课中设置悬念常用的四种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相似文献   

8.
悬念,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传统技法,是指在作品开头或中间故意设置疑团,摆出矛盾,却不立即作答,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急于弄个水落石出。《脂砚斋》有言:“作人要老实,作文要狡猾。”一篇文章若能巧设悬念,就能使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致,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收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卢艳梅 《江西教育》2005,(14):14-15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组 导课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听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什么歌? (师播放儿歌<数鸭子>,生听)  相似文献   

10.
人们喜欢读情节曲折的文章。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只会令人感到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多姿呢?技巧之一就是设置悬念,也就是说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关注,使之对故事  相似文献   

11.
魏少宁 《考试周刊》2012,(30):139-140
本文作者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废品资源、优化演示实验、利用惊奇魔术、创设悬念实验等方法创设实验情境.高效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2.
“为人贵直,作文贵曲。”在记事类记叙文中设置悬念,可以使文章情节跌宕,结构曲折,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开头,它先给文章打一个总“结”,而这个“结”就是全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或主要矛盾,它需要蕴蓄很长时间,在主要事件充分展开,或主要情节达到高潮,或主要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才可“解”开…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云:"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倘若叙事类的文章(包括一般的记叙文和小小说)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怎样写出波澜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法。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设置疑团,不加解答,借以激发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24课。(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论坛》理事单位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优质课奖)[课前谈话]出示课件:一辆红色崭新的轿车。请学生说说这是一辆怎样的车子。(了解学生的词汇积累,激发学生对车子的喜爱之情)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出课文师:(设置悬念)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故事发生在美国,主人公是一个叫保罗的青年人和一个男孩。(师娓娓道来讲述课文1-4节内容)师:老师暂且把故事讲到这儿。根据你对故事的理解,男孩会惊叹地说什么?(出示投影:男孩子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相似文献   

15.
《驿路梨花》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悬念美的风采。当深山月夜 ,我们正为无处落脚而焦急不安之时 ,却意外地看到梨树林旁出现了一座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小茅屋 :竹篾泥墙 ,房门反扣 ,白木门板上用炭黑写着“请进”两个字 ,然而“屋里漆黑 ,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这一设问 ,恰是读者的疑团 ,领起全文的第一个悬念就自然产生了。“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 ,怀着满意和愉悦的心情猜测主人也许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 ,一个须眉花白 ,手提明火枪 ,肩扛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了。“我们”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而老…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辅直叙,似无浪平湖,读起来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如何把记叙文写得曲折有致?一、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与作品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何谓悬念呢?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合吃一碗,这…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置学生于非知不可的“愤”、“悱”境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孔之见。 1 课始巧设悬念 “善始者事过半”。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始,能紧扣学生心扉,启迪他们认真细致地钻研问题,激励他们的探索欲望。一般而言,课始所设悬念应紧扣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例1 在引入“函数单调性”前,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下面,就如何在一堂课的课始、课中、课尾设置“悬念”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从1988年秋季起,平昌县开始使用省编“四川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实验教材”进行教材、教法同步教改实验。实验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师从化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了解课文内容。二、设问激趣、诱导阅读。在设置悬念引入新课后,出示阅读提示,提出自学要求,揭示自学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积极性.诱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  相似文献   

20.
所谓悬念,就是把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而是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个疑团,使读者产生“非看下去不可”的心理,从而增添文章的吸引力和艺术效果。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发现,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悬”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有些作品精心地挑选情节,把悬念设置在尖锐的矛盾冲突或严峻的环境之中,造成一种紧张的局面,一下子就绷紧了读者的神经,“逼”着读者读下去。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写贾雨村一到任就遇上了一件人命案子:“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矛盾的双方,一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