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大千是丹青巨匠,但是少有人知的是,他还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厨界高手。张大千既爱吃又懂吃,这两条也是判断美食家的重要标准。什么叫“懂吃”?不仅要知道一道菜的做法渊源,还要深谙这道菜的食材,并知道去哪家菜市场能买到,还要能下厨做出来,得是全科素质。  相似文献   

2.
当年张大千应邀到巴黎举行展览会时,陪伴着张大千进军西方艺坛的,只有徐雯波一人。
  张大千在大陆时期,从不出席自己画展的揭幕仪式,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个“习惯”。他的这个习惯,却在他第一次在巴黎“东方美术馆”举行“张大千临摹敦煌石窟壁画展”时打破了。当时,一手为他筹办展览的“东方美术馆”馆长萨尔要求他亲自出席画展揭幕,以示隆重。他答应了,并决定带徐雯波一同出席。  相似文献   

3.
蜀中山水孕育了张大干的蜀中画与蜀中诗。蜀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名胜、古迹众多,风物、风情、风习奇特,不仅成为张大千诗画创作的题材,而且是他情感的寄托和艺术的生命,影响到他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张大千以造化为师,天地万物为他所用,蜀中时期笔墨风范开始具有独创性,成为张大千绘画技法“变革”的前奏。蜀中诗画是张大干艺术世界的奇葩,反映出张大干恋乡的情感特性和“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大千的山水画注重“以造化为师”,“师法自然”。张大千的山水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仿古期、渐变期和创新期。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充分地表现出张大干先生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有记者问我与上代新闻人是否有代沟。 我想起几年前在《新青年》的时候采访画家吴冠中,他说:“徐过在的话,我要请他喝茶聊天;张大千来,对不起,不要见的,我觉得话不投机,有代沟。”  相似文献   

6.
代沟     
有记者问我与上代新闻人是否有代沟。我想起几年前在《新青年》的时候采访画家吴冠中,他说:“徐过在的话,我要请他喝茶聊天,张大千来,对不起,不要见的,我觉得话不投机,有代沟。”学生让他讲讲,他说:“漂亮和美不同,漂亮讲的是那个质感、细腻,美往往是造型艺术里面的独特性,构成美,  相似文献   

7.
赏画须有指针,余以为唐人张彦远在其所作《论画》文中概括的五句话,可视为初学赏画者入门指针之一。 第一句“像物必在于形似”。张彦远品画,首先提到“形似”二字。历代画论家、绘画大家,包括现代潘天寿、陆俨少、张大千、齐白石等人,对于“形似”,都有见解: 潘天寿说,“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他认为,“把老虎画成了狗,老虎的神肯定捉不住。”他又说:“做人一定要老实,实事求是,但画画不能太老实,否则就没有艺术性。”潘天寿笔下之形,似乎在老实与不老实之间。 陆俨少说,“为人要正派,画却要调皮”。他笔下之形,似乎在正派与调皮之间。 张大千的教学语言是:“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这便是绘画的艺术。”张大千笔下之形,明确在“像与不像之间”。 齐白石认为“不像”为“欺世”,“太像”为“媚俗”,他要求笔下之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张彦远提出的“形似”,引伸出绘图第一个辩证统一,即“似与不似”的辩证统一。“似与不似”统一的妙处,是高水平画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文人趣答     
1945年,在重庆的许多文化名人应邀参加廖冰兄漫画《猫国春秋》首展剪彩仪式。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说:“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名叫冰兄。”郭沫若听后,哈哈大笑,说:“噢,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一句话引得满堂宾客捧腹大笑。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在饯行宴上,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见众人不解其意,张大千解释道:“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一句话引得满…  相似文献   

9.
于右任先生生前写过一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的对联送给张大千先生,以描述他的景况。原来张大千成名之后,绘画数以千计,卖画所得折合美元达几百万元。他的一幅通景大荷花,1963年在美国展出时,就有人出资14万美元,创当时中国画售价最高纪录。可是,张大千有  相似文献   

10.
心中无事     
大画家张大千的胡须有尺把长。一天,有个小孩问他,您睡觉时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在被子外面?没想到,这一问把张大千问愣了,晚上睡觉时竟不知如何处理胡须,放在被子里不是,放在外面也不是,本来挺随意的胡须竟然“纠缠”得他无法入睡。看来,只要心中有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也会弄得人寝食不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是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绘画技艺卓绝,可他的嘴上功夫也丝毫不逊于他的手上技艺。他的言谈之中往往是妙语迭出,妙趣横生,令人叹为"听"止。张大千留有一口长胡子,有些朋友常以此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的命运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连,他一生的经历体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关张大千爱国主义思想的研究通常结合张大千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创作展开,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张大千抗战的经历、敦煌之行、去国怀乡、国画作品和诗词美学几个角度。与张大千对祖国的贡献和张大千的历史地位相比,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下边是一则高三课堂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是命意作文系列训练的开篇:张大千先生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一次,一位朋友好奇地问他:“你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张先生一愣,想了半天才说:“明天再告诉你吧。”晚上就寝,张大千先生将胡子放在被子里头,感觉不太对头,放在被子外面,又觉得不自然。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他想: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怎么现在成了件头疼的事了?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我“高四”时的班主任“张大千”,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张大千”实名张新坚。因此帅两眼深陷,颧骨突出,一脸络腮胡子,两臂奇长,颇有大画家张大千之  相似文献   

15.
这是高三的一次课堂作文.是命意作文系列训练的开篇。张大千先生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一次.一位朋友好奇地问他:“你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张先生一愣.想了半天才说:“明天再告诉你吧。”晚上就寝.张大千先生将胡子放在被子里头,感觉不太对头,放在被子外面,又觉得不自然。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相似文献   

16.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因为留有一口长胡子,还闹出一个笑话。 一次,张大千在重庆出席一个饭局.一个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甚至消遣他。张大千却不烦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给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刘备在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做先锋。  相似文献   

17.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当时,梅兰芳正好被安排坐在张大千旁边。虽然两人神交已久,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于是,张大千主动向梅兰芳敬酒,  相似文献   

18.
正抗战胜利后,张大千曾一度借居在北京颐和园内,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令他神往不已。他原打算在北京定居,其时正巧有一清王府房屋出售,张大千看房后很是满意,便与房主谈妥了价钱,交付了定金。某日,张大千从一位古玩商的口中得知,南唐顾闳中所作的中国人物画珍品《韩熙载夜宴图》,被北京玉池山房购得。张大千闻讯  相似文献   

19.
争购名画 也许应了"冤家路窄"这句古话.上世纪30年代初,张大千又来到北京.此时的张大千,已是名扬四海的著名画家了.张大千也有收藏的癖好.有一天他逛琉璃厂,在一家古玩店中发现一幅华喦的山水图.须知,华喦的花鸟传世较多,而山水却遗留较少.张大千见这幅山水图,纵横不羁,变幻灵奇,知是新罗山人的杰作,随即问价.  相似文献   

20.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这是茅盾的《白杨树》。他的《白杨礼赞》是现代散文园地里的一朵奇葩,这与其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一、欲扬先抑文中先写在“黄与绿主宰的”“无边无垠的”“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