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生群体,对其子女的教育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他们进行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文章通过探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分析了相关研究现状,指出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文化适应的若干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衍生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城市学校上学的现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城上学有些是被动选择的结果,有些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适应城市学校大体上经历了角色转变期、角色感知期、角色同化期等演进阶段.而家庭经济状况、个人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个人学习成绩及在学校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毛君甫 《四川教育》2007,(11):12-12
近年来,伴随"两基"攻坚工程,国家在西部农村开始推行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目的是为贫困、偏远农村的孩子创造一个基本的教育条件,解决农村孩子没钱上学、路远没法上学、没好学校上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最大限度地遏制学生失学。这一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示出了显著的教育效应和民生效应,被人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寄宿制在实施的进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实施寄宿制后相应产生的饮食、就医、安全等管理问题,比如学生寄宿后家长、社会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学校、学校不堪重负等问题,比如对贫困学生资助标准不高、力度不大的现实与贫困学生的就学成本增大而相伴产生的失学隐患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在政策层面、实践层面提出解决的建议与策略,以促进这项惠民工程最大化地利民、利国,最大化地让农村孩子得到实惠。本期"热点话题"讨论的初衷也正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某些随迁子女必须缴纳较高的费用才能上学,二是部分随迁子女所受教育的质量相对偏低.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某些地方教育资源有限,流入地政府观念没有转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为此,应该加强相关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制定相应的奖惩和支持制度.  相似文献   

6.
周燕  蒋国平 《广西教育》2009,(21):12-13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必须大力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农村职业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中职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了上海两所中职学校,比较研究了随迁子女学生群体和上海本地生源学生群体的相对剥夺感,总结了随迁子女学生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分布、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模型。研究结论:相对剥夺感在中职学校随迁子女学生群体中轻微存在,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相对剥夺感在随迁子女学生群体和上海本地生源学生群体中并没有显著性差别;相对剥夺感与家庭收入满意度、公平感显著负相关,其中,家庭收入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公平感;提升学生的家庭幸福感和公平感有助于消减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8.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国日益得到重视,国家也花了大力气来扶持职业学校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的难题与尴尬。这无形中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门槛。职教在新形势下遇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每到放学时间,各个小学门口就会聚集着一群接孩子放学的家长,然而这一现象在柳营路小学却十分少见。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全部都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很难请出假来接孩子,即使接回去也无人照看。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对深圳市小学四年级、六年级57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下称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并与该市1200名四年级、六年级本地户籍的学生(下称深户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女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男生;深户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随迁子女,随迁子女的师生关系好于深户学生;没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有留守经历学生;与父母双亲一起生活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与其他家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等)一起生活的学生;家庭经济地位越高、父亲学历越高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性越好.为了提升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政策,搭建随迁子女发展平台;搭建学生互助合作平台,帮助随迁子女解决学习困难;接纳与关注全体学生,帮助随迁子女走出自卑,提升自尊心.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15,(4):74-86
经过为期三年的参与式教学培训,上海市M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的课堂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在对七所学校14节课堂进行观察测量的基础上,通过与三年前课堂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校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理念已经普遍认同,教学技能得到了有效改进,课堂质量也获得了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教二十一年,有十七年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另有四年从事中学教研工作。由于工作需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教学巡导,检查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农村学校的情况看得多,体会深。那么,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到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呢?现在,全国都在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的发展,需要改善哪些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所谓吸引力,也就是一个学校对生源的魅力。学校要能够有效地将学生招进来,留得住,社会各家庭要愿意将孩子送进学校,这都关系到学校的吸引力。凡事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却并非轻松,特别是对于面向农牧区招生的学校。在广大农牧区,或因传统观念的影响,或因家庭劳力缺乏,或因经济条件过差等,多数农牧民不愿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因此,如何增强学校吸引力,把学生招进来,留得住,乃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加速,很多农民为了能够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而加入了进城务工的行列。然而进城务工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很多农村学生拥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分居、认知理念的差距等问题,导致了现阶段的农村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甚至"无亲"家庭。而对于这些孩子的教育而言,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平衡,以此来对一系列的"瓶颈"进行突破,最终实现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2012年铜仁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在铜仁市中小学就读人数达1.3276万.对于一个财政压力巨大,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西部落后地区,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问题显得格外的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铜仁市城镇化、工业化战略能否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对当前铜仁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的受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得到了铜仁市进城务工人员随从子女人数多、增长快的特点,同时进城务工人人员随从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存在“入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问题.我们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镇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比例大幅提高。大量随迁子女进城使城镇基础教育不堪重负,城镇基础教育发展必须与城镇化进程同步,才能满足随迁子女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建议加大城镇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城镇教育管理体制,改变经费拨付办法,建立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他们弃农从工,一部分是为赚取更多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另一部分是向往城市生活努力赚取获得离开农村的资本,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到来虽然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笔者通过走访赤峰松山区老府镇了解,22岁至27岁之间外出务工人员占打工的72%,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十分突出.本文试图从该乡镇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存的问题入手,分析其潜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提出,是由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决定的,他们是我国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回避的一个特殊群体.全纳教育的民主、平等和“零拒绝“原则使我们再次意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所面临的迫切性、复杂性和严峻性.进城务工人员要想获得相当的公民权利和民主权利,真正迈入全纳社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我校学生中79.4%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省内外60个市(县),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及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校班级授课制难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全面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差异教学策略研究,基于“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改进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制定照顾差异的有挑战的教学目标,设计分层训练与辅导,鼓励同学间的合作互助学校,结合“掌握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通过教学速度、难度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实施合适的差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由、协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向上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不断突破,城市中涌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此衍生出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群体。基于现有研究文献,通过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心理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流动更有利于家庭完整、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结论,据此提出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改进家庭教育的建议,以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出留守或流动的两难抉择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