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名即景的主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名用典非常普遍,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园景题名大都包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典故,景名用典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张妍 《东南传播》2010,(5):143-145
广播语言是广播媒体内容表达的符号,是广播媒体传播者要善传会用的主要工具。广播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出广播语言尤其是描述性广播语言时,处理好"情"与"景"的表达对于提升传播效果尤为重要。本文在播音前辈总结的"情景再现"表达理论基础上,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神州纪行》节目的语言表达为例,探索广播语言"情"与"景"表达更为多元的手段和方法,以期提高广播语言魅力、获取良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何治国 《大观周刊》2012,(10):25-25,41
中国园林以“君子比德,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中;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营造思想的主题却发生变化,主要追求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当人沉静默察自然山水并沉浸于人景,就获得了超越尘世的心灵解脱和精神愉悦即“畅神”说。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坛上旷古绝伦的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精妙的诗句赢得"诗仙"的美誉。古体乐府是李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乐府以其丰富的语言资源和奇特的语言风格跨越古今,征服当世,从而成就了这位千古"诗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乐府语言最为突出的特色,随手拈来皆经典,既朴实又豪华,通俗中蕴含典雅。从李乐府的用典、叙事和表达中,亦可窥见其语言的自然、飘逸和雄奇之风,展现其成为最伟大诗人和"诗仙"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迪妮  郭海霞 《兰台世界》2014,(11):152-153
汉代园林艺术是中国较为原始的园林艺术,经过其对园林意境的拓展,使得中国古代园林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便成为中国文化精神根源,其造园技术体现的正是汉人包罗万象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基于引文分析视角对中国古诗词用典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致力于促进传统人文研究范式向当前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驱动的量化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拓展,推动中国古诗词用典研究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 首先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用典行为(现象)与学术论文引用行为(现象)之间异同点的比较对照,对古诗词用典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用典动机与用典行为、用典关系与用典网络等进行理论分析;其次,选用《全宋词》和《全宋词典故辞典》等语料,从施典维度和典源维度对宋词用典开展量化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中国古诗词用典现象历史悠久,研究议题丰富,现阶段亟需研究范式的创新和转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引文分析法有助于在较大规模古诗词语料上开展更深入的探索。目前研究存在的最大困难在于典故自动识别和提取。未来需加强与NLP技术的密切结合,致力在典故识别提取、用典动机与用典行为分类、用典网络与典故知识图谱构建等问题上提出更有效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和量化分析策略,以有力促进传统人文研究范式由理论阐释到实证解读、由主观判断到客观揭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并在更多数字人文研究议题上产生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用典”作为一种写作技法由来已久。“如果我们从更全面的层次去看待创作中的用典现象时,就会发现创作过程中用典的作用不单是一个表达技巧问题,它可以丰富联想、激发情感,是实现作者与读者间更为有效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机制。可使文学艺术家、批评家从中认识文学自身的特质与规律,促成文学史上‘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就此而言,用典在文学创作史上确曾起到过革命性的作用。”在杨胜宽先生看来.“用典即指引用古今事类成辞来表情达意的创作方法。”何谓“事类”?  相似文献   

8.
华人华侨捐资支持广东五邑侨乡公益文化事业历史悠久,创建和推动了五邑侨乡图书馆公益化建设。新会景堂图书馆作为五邑地区的公益图书馆的典范,始终坚持"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推出了一系列人性化的举措,值得其他馆借鉴并学习。  相似文献   

9.
国外对李清照的研究侧重于翻译介绍,对其中意境美极为推崇。对李清照诗词作品英译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当前李清照诗词作品翻译中的三个问题:由谁翻译;要不要韵体译诗;可采取叶维廉的"正向叠景"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10.
空白是中国绘画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一种绘画方法,也是一种绘画形态,表现出一种绘画意境。它不仅标示着一种艺术特征和风格,更蕴蓄着无限的、悠远的、空灵的审美"意境"。中国画以空白作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象征性符号,表现出中国人对生活和艺术理解的独特思维方式,对绘画意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书对于增长人的才干,提高人的写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宋词是举世闻名的。中国文人,从先秦始至各代墨客骚人,都喜爱用典,因为文中用典可以“理得而义要”。唐宋为中国诗词顶峰,用典也达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2.
冷艳华 《大观周刊》2012,(30):144-144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石与水泉     
《全国新书目》2023,(3):40-41
<正>本书以宋人诗文为主要依据,通过对诗文的整理、解读和分析,证以其他史籍地志、笔记丛谈的记述,加以作者亲身的山居园游体验,探讨宋代园林作为中国园林史高峰的艺术成就,以及园林生活内容和文化意涵。西湖的园林在山景方面多半直接借纳自然的山群,或者利用山势山质的特色来布局,故而在堆造假山方面的工程显得非常少,资料中仅见者如云洞(又称古柳林、杨和王园)的洞景乃是“筑土为之,中通往来,其上为楼……洞之旁为崇山峻岭,有亭曰紫翠,间尤可远眺”(《咸淳临安志·卷八六·园亭》)。  相似文献   

14.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今事。刘勰所讲的事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这比通常所说“典故”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可以说是广义的用典。刘勰把用典故看成是文章之外的东西,是不恰当的,用典应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用典究竟起什么作用?有哪些类型?怎样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在写诈中往往要用典。用典可以证明作者观点的正确,可以帮助作者作生动形象的说理,可以带来评论内容的文化品味。用典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必须运用技巧,这从两个方面介绍。一、合机人类灿烂的文化是浩瀚的海洋。其间可以用来作典的材料很多.但具体到一篇评论,只能选取最恰当,最有意义的材料。刘肥在《文心雕龙·事类})中指出:‘”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出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假。”怎样才能合机呢?首先要选用与题旨相切的典故。这要求作者在评论的构思中能清楚地把握作品说理的主旨.对整个内容了然于胸,然后选用典…  相似文献   

16.
苏裕民 《档案》2013,(2):37-39
一,吴栻遣著概况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坛,被誉为"甘肃三吴"(秦安吴澄、狄道吴镇、碾伯吴拭)之一的吴栻,一生所作诗文内容丰富,遗憾的是他一生清贫,著述无缘付梓.书稿传之曾孙吴化洽时,才斥资到兰州刻版印出《云庵杂文》《云庵赋革》《赘言存稿》《云庵四六文革》四部书籍,遂赠送亲友,其余无力再付梓."文革"中,所刊印版及其书籍被视为"四旧"而焚毁.时至1999年,吴化洽之孙吴景周,不顾年迈(时72岁),开始整理家存的吴栻遗作.  相似文献   

17.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须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除了国内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也越来越重视用典.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还是各级新闻媒体的时事报道,都注重引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体现出用典的近人、动人、服人的...  相似文献   

18.
典故一般来说可以包括历史故事、寓言童话等。用典故入标题,可以使人由典故而联想新闻事实,使标题寓庄于谐,言简意丰。 新闻标题的用典通常有直引入题、衍化出新、故反其意三种,这三种方式有时还可以综合运用。 (一)直引入题。即将典故不加任何修饰,直接引入标题。直引入题在新闻标题的用典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闲话引典     
写言论文章,特别是写条文,适当引用典故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善于引典用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增加文采、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可是,如果引用不当,也会伤文害意,弄巧成拙。除常见的牵强附会、叠床架屋等毛病外,以下两种情况也值得注意。粗疏往往闹笑话为文忌粗疏,用典更是如此。有人自恃脑筋好使,往往凭记忆不加查对就率意引用,结果便会闹出“张公吃酒李公醉”式的笑话。历代文人中,苏东坡可称得上是“超级大腕”了,他满腹经纶,写诗为文善于用典。诗僧参赛在与客人谈论到苏东坡时,客人说:“故实小说,有可用不可用者…  相似文献   

20.
叶同春 《新闻前哨》2007,(11):52-53
新闻评论写作成功的关键是立意新颖,即在文章中提出独到的看法和主张。新闻评论写作立意要想出新出彩,有多种思维方法。本文从典故和成语的多角性入手,谈谈这两种语言形式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妙用。巧妙用典:文章显得充满智趣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词句。在诗文中引用典故,古人称为用事,今天通称为用典。由于典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