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圈群已成为网络社会个体集群生活的新样态,映射出符号化、聚合式、参与性等镜像特征,衍化出“去中心化”“信息窄化”“群体极化”等负面现象。因此,应增强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意见典范”的舆论影响力、国家的舆情治理能力,促进网络圈群舆论与主流思想舆论间的互动和融合。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舆论已成为主流舆论之一,研究网络舆论中的民意是否代表主流民意对于政府决策具有一定价值。虚拟社会阶层分布形态为“橄榄型”,中间阶层占据网络舆论主体地位,而其他阶层则处于劣势地位,这种阶层结构动摇了网络舆论代表主流民意的判断。网络民意有可能对政府决策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日趋复杂的网络圈群环境下,高校政治舆论传播日益呈现去中心化、群体极化、情绪化表达等趋势和问题,进而引发了冲击、弱化甚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些次生政治舆论问题。因此,必须切实发挥好高校思政课在政治舆论传播引导中的“把关者”“助推器”和“定盘星”功能,进一步构建守正创新的话语体系、精准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科学严谨的教师评价体系、大思政课舆论引导协作体系,增进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主流价值的认同,营造高校良好的政治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4.
现实生活中存在并不完全重叠的“两大舆论场”:一是以主流媒体为主导并着力营造的“官方舆论场”;二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以网络舆论为当下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和谐社会视阈下“民间舆论场”研究具有厚重的理论价值:一是为人民群众的话语诉求提供了广阔的场域和空间;二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三是为新时期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新的战略路向。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民间舆论场”虽然存在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但其建设性还是值得肯定的,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一是社会矛盾的“排气阀”,二是社会舆论的“引发剂”,三是社会文化的“影响源”,四是传统媒体的“解构器”。新媒体时代,必须加强对“民间舆论场”的科学引导,努力打通两大舆论场,形成舆论同向合力的有序发展格局,为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导致“把关人”机制弱化,“裂变式”的传播形式导致舆论控制难度大幅提高。新的传播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新势在必行。以新文明理念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革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由“灌输式”转向“互动交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在提升公信力的同时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改变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打破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之间的隔阂,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生命线”。  相似文献   

6.
新闻发言人是权威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是保证民众知情权、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方式,具有助力政府控制引导舆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作用.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只有30多年的时间,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打造透明政府和回应政府,使政府信息可信,使“大道消息”胜过“小道消息”,使“主流舆论”赢得“网络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场域“碎片化“”圈层化“”后真相化”的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面临诸多藩篱。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共识、可溯源与不可篡改等特征,具有弥合碎片化叙事、突破圈层化壁垒、规制后真相频发的潜力,赋能网络舆论引导突破藩篱。因此,应着眼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引导客体及引导环体的优化,构建“区块链+网络舆论引导”的应用场景,构建协同传播格局、引领受众回归价值理性、清朗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相似文献   

8.
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新闻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新闻媒体的概述、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高校新闻媒体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高校新闻媒体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应采取的措施,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和在线活动引导舆论,推动、促进正向校园舆论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作为当今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深远,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影响巨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实际上就是在高校网络舆论这一大环境下,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促使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的舆论观倾向主流化,最终实现态度的转变和认知的平衡.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使我们明确了网络舆论引导的媒介背景的重要性;态度改变理论为网络舆论引导指明了重点;培养理论为网络舆论引导明确了方向.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是使他们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达到促进精神成长的目的.根据培养理论的当代延伸,从社会网络舆论的主流和大学生对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方面明确引导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媒体垄断。多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利用其舆论传播主导权,一方面,向其他国家输出西方价值观,以此动摇别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利用其掌握的强大舆论机器,在国际上丑化别国形象,为其“改造”这些国家扫清国际舆论的障碍。从东欧剧变到“颜色革命”再到“茉莉花革命”,西方传媒的煽惑作用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影响却不可低估。重点结合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分析,就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加强舆论领域的宣传引导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在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暴力”、“信息造假”等。本文在对网络舆论的主体、客体以及技术平台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引导网络舆论的建议:一、建立健全网络规则,普及网络法律法规;二、联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三、主流媒体要理性对待网络公共事件;四、媒介从业人员应强化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五、培养网民“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从“黑砖窑”奴工的解救、刑讯逼供的整治,到“华南虎照”的鉴定、“三聚氰胺奶粉”的曝光等等,几乎每一次都是舆论通过网络产生全国性影响,进而形成强有力的主流民意。某种意义上,便捷快速和成本低廉,已使网络成为重要的民意形成管道。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运用新兴媒体进行传播的活动越来越重视娱乐性,"娱乐至死"倾向严重,这给网络舆论场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很大挑战。通过对"娱乐至死"现象的成因及所引发的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困境的分析,要想实现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理性回归,就必须从优化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构建、完善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制度体系、拓宽网络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路径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渠道大张旗鼓地营造、修正、引领学校的主流舆论,为贯彻正确的办学思想、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积极向上的氛围。但不管你承认与否、相信与否,与主流舆论相生同行的非主流舆论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一些小道消息的散播,比如一些师生间闲言散语式的议论。应该说,这些议论并非都是不对的,也并非全是与学校发展相悖的,有些可能就是对学校不公现象的某种宣泄。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背后的舆论呢?我以为有三招可试:第一,知彼,方可一胜。校长们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不良舆论”产生的土壤和环境。这些议论是在哪…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主流网站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主流网站具有“形象展示的窗口”“新闻宣传的媒体”“思政工作的阵地”“舆论引导的工具”“校园文化的园地”“师生沟通的桥梁”“信息交流的平台”等功能,认真分析和利用这些功能,可以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6.
舆论是群众的认识状态,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地反映舆论,在当前,各种媒体着眼于在社会舆论多元多变的情况下提高公正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水平,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主流声音得以不断地放大,并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独占信息渠道、引导社会舆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代社会,受众的信赖与支持,不仅是媒体赢得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基石,还是其生存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主流媒体若想在新语境下坚守“意见领袖”的地位,必须积极弥补固有缺陷,并利用已有优势,主动迎接并抢占网络话语权,成为新旧媒体空间的双向舆论引领者。  相似文献   

18.
李英锋 《师道》2021,(4):18-18
2021年,由耽美小说(多指男男同性爱情小说)改编的“双男主”电视剧立项、拍摄、开播数量暴涨,被网友戏称为“耽改101”元年,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与时下愈发流行的“腐文化”相结合,将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3月16日半月谈)“男同”是一种亚文化,在主流舆论场,仍是欲说还休的话题。谁曾想,这样的一种亚文化,现在开始进军大众文娱领域,耽美小说被大量改编成电视剧,俨然有形成一种大众流行文化之势。据了解,目前有超过60部耽美小说正在或已完成影视化筹备。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练汝说”和“形胜说”是苏轼葬郏之因的主流舆论。文章通过揭示从“练汝说”到“形胜说”主观臆猜演变过程,利用大量史料和逻辑推理比较客观地剖析了它们背后隐含的三大认知误区,并阐释了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所造成的误导,指出了苏轼葬郏探因应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包含价值“生成-引领”的关键内容、大学阶段是“内化-升华”的关键期及大学生是“修己-安人”的关键群体,决定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当前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剥离-空洞”、教学创新的“表面-表演”和社会交往的“缺席-错失”等导致思政课教师关键性作用发挥不足。事实上,课堂教学空间的“指挥家”、公共舆论空间的“掌舵者”和学生生活空间的“摆渡人”应是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发挥的现实场域和角色扮演。提升知识型人格魅力以增强课程理论传播力、加强公共舆论引导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强化学生生活世界参与以生成思政课亲和力是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