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古工作的全部价值不仅体现在发掘出土的文物之中,还体现在各项文物资料的获取上,而文物资料价值的实现又取决于数据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考古档案的管理有别于其他档案的管理,应按照发掘项目将各类考古档案资料分类存放管理,合而是一个完整的发掘项目,分而则可细致地查阅每一个探方、每一座墓葬、每一件器物的情况,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历史资料,这也是考古档案管理的目标和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考古大会》作为一档考古探秘类文化节目,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多元的展现空间,还创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路径.该节目强调考古文化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意义,实现了媒介情境中考古现场的独特演绎,即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沉浸式考古、社会意义深度阐释的文化式考古、历史事物多维展现的故事式考古.多种意味的考古形式...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历史陈列》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为纪念太平天国起义 1 5 0周年、罗尔纲诞辰 1 0 0周年 ,适应现代陈列设计和审美的需要 ,进一步提升陈列品位和展示手段 ,对原有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进行了重大改造。该陈列的“改陈”工作 ,在如何处理古典建筑与现代展示间的关系方面 ,做了十分有益的创新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展示效果。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在明清古建筑基础上建成的博物馆 ,也是我国唯一的太平天国史专业博物馆 ,占地 1 6 0 0 0平方米 ,其中展室面积 1 1 0 0平方米 ,由三座相衔接的大厅组成。馆区芳草如茵、花木扶疏、山石逶迤、池水荡…  相似文献   

4.
李静 《兰台世界》2012,(4):11-12
1928年10月至1936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有计划的发掘,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科研资料.殷墟发掘在推动各个学科巨大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梁思永先生在殷墟考古中,先后主持了后冈遗址以及侯家庄西北冈的发掘工作.其中,后冈遗址的发掘被评价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1].今年是梁思永先生逝世58周年,也是后冈遗址发掘81周年,本文通过对梁思永先生考古工作及其成就的回顾,以此来缅怀这位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  相似文献   

6.
如今,新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许多以往电视中所无法呈现出来的画面变为现实.国内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运用全新的场景营造手段,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丰硕的考古成果运用技术化场景进行呈现,利用现代表现手法营造让人身临其境的氛围,创新了考古类节目的影像呈现方式.这种创新的技术化场景营造手段既充分展示了中华文...  相似文献   

7.
考古表面上给人以枯燥之感,但实际上它是新闻资源的"富矿"。在残砖断瓦之中,在废弃的驿路遗址上,在风化的墓葬群里,尘封着许多鲜活的故事,从中可以寻觅古老土地的风俗人情和一以继之的文化血脉。写考古新闻,就要写出情感,再现那生动的往事,触摸古老文化的脉搏。这一切,构成了考古新闻的"血肉"和"灵魂"。  相似文献   

8.
考古遗存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媒介,考古出土遗迹、遗物透过自身的形象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文明历程与文化信息,考古文博电视节目《考古公开课》以公共课堂的形式成为观众探寻中华文明的桥梁.该节目设置别出心裁,塑造出考古知识的全新媒介形象,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传播策略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艺术化表达,并深度诠释和传播了"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类型的考古纪录片蓬勃涌现,逐渐成为了我国进行文化传播、建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央视播出的《发掘记》,拓展了传统考古类纪录片的表达形式,也在视听层面和内容选择上做出了新的尝试。本文从视听处理、融合探究、内容传播等方面,分析了《发掘记》所呈现的新艺术效果以及具有的文化意义,旨在探讨考古类纪录片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舒悦 《中国索引》2008,6(2):41-43
在西方的中国艺术教学和研究领域里,一直为东亚艺术系和考古系学生所使用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是袁同礼先生编纂的、Harrie A.Vanderstappen(范德本)教授编辑的“The T.L.Yuan Bibliography of Western Writings on Chinese Art and Archaeology”(《袁同礼的中国艺术及考古西文文献书目》)。从1955年至1965年的十年间,袁先生在这部专著中全面地收集了1920年至1965年间用西文发表的研究中国艺术及考古的专著、书评、展览目录、期刊文献及其他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丁一涵 《视听》2023,(9):91-94
在过往的纪录片传播中,考古文博题材的作品常因内容单调、理解门槛较高而导致其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效果不佳。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拍摄视角、叙述风格等方面做出诸多新的尝试。该纪录片通过鲜活的考古人形象和生活化的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依托新媒体技术,吸引观众参与到互动中,实现与文物的共情,为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制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香港出版机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已经是一种定势,而怎样在内地设点布局,与上海出版机构深入合作无疑是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3.
如何来看“现代”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共通性?80年代学人打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努力,为何虽卓有成效地通向了“晚清”,却不容易通向迄今已经双倍于“现代”文学时长的“当代”?“当下”“当代”与“现代”文学构成怎样的历史连续线条?能否用比较贯通的专业话语来描述和整合自近代中国以来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4.
许倬云的笔下,中国依次呈现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及世界的中国。"如此流转延展,正如古老的长江黄河,源于高山,归于大海,遂与天下众流无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1,(1):52-53
序一我国是一个出版事业飞黄发达的大国,又是印刷术最早发明的大国,是雕版印刷术起源的国家,又是活字版印刷的创源地。但有一点是奇怪的,就是记载这些创造和记述出版事业蓬勃踊跃情况的材料并不活跃,显得很不相称。我国在唐代初年即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可是没有文字记载。20世纪6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6.
推荐理由:金银器是古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各个时期大众对金银器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对我们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研究金银器的专著,本书更多地是从考古资料出发,从物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问题。全书分时期进行研究,对各时期的金银器进行了详细的类型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冶炼技术、社会文化等。本书为学术研究著作,以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学者为主要受众,同时书中有大量配图,语言平易,也适合普通大众特别是艺术史爱好者阅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考古学百年历程的深厚积淀为博物馆事业的多样态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又为考古事业提供了展示平台。为顺应社会发展,中国考古博物馆应运而生。中国考古博物馆始终以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展览内容具有严肃的思想性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设计理念,让观众体验历史,产生情感共鸣,激发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信息的传播离不开符号,无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都是通过各种符号来传达信息和观点.“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①同样,《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也是通过各种符号综合建构的.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根据符号同它们所指示的对象物发生联系的三种方式,将符号分为图符(icon)、标志符(index)、象征符(symbol)三种.图符又叫相似符,主要通过表征物和对象的相似之处来代表事物,标志符是通过表征物与对象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来代表事物,象征符是通过一个法则或者违约的作用表示对象的符号.  相似文献   

19.
陈献国 《出版科学》2000,(4):62-62,59
蒙古民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以英勇勤劳著称于世,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从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来,蒙古族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几百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推动着祖国社会发展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蒙占族在13世纪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运用这种文字和一些兄弟民族的文字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还有一些外国学者、政治家、传教士和商人,也撰写了一些蒙古族的历史、游记等多方面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物和档案各自的特征和利用目的出发,论及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了"实物档案"概念应确立的主张.文中还提出了"信息载体"作为文物和档案属概念的看法,可供学术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