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当前的华文教育呈良好发展势头.文章分析了西加省发展华文教育的几条主要经验:(1)当地华人社团、基金会等机构大力支持、推动;(2)成立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规划统筹华文教育发展事宜;(3)重视当地华文师资的培养,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师资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西加省华文教育的发展对印尼华文教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在华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菲律宾华文教育得以迅猛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随着菲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以及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菲律宾华文教育逐渐发生变化,并加快了与菲律宾本土文化的融合进程。从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来看,华人政治认同的改变对华文教育的变迁产生影响,教育菲化案加速了华文教育的融合进程,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华文教育历经了华侨教育时期和华人教育时期,有其鼎盛和繁荣的纪录。随着菲律宾对华人的菲化,华文教育工作者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华文教育遭遇低谷。但华族是个永不言败的民族,他们从低谷中奋进,推动着华文教育的发展,使华文教育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4.
印尼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作者多次前往印尼考察所获,研究了印尼政府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并对其未来华文教育政策走向做出预测:(1)印尼政府会从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和促进民族和谐的高度看待华文教育及汉语教学;(2)印尼政府官员中及民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限华、仇华意识,这是印尼华文教育的阻力,也是印尼华族危险仍在的根源;(3)印尼政府会把重点放在正规教育和培养印尼族汉语教师上,校外华文补习班、家庭补习和华人华文教师只是必要的补充;(4)印尼政府财力有限、人力有限,拟采取私企办学、有限度利用华人财力、人力的措施;(5)印尼政府会借助中国政府和中国高校的力量,优先培养正规学校的汉语师资。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拥有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非华人族群的"汉语热"日趋增温。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导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陷入困境。华人族群的华文教育向本土化转型、非华人族群出于商业价值形成的"汉语热"这两种形态并存,是马来西亚近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6.
论泰国华文教育发展动因及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华文教育历史的演进对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见之明,而将经贸、文化同华文教育紧密结合是泰国华文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华人社团的积极倡导和华人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则是华文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师资短缺、教材缺乏针对性以及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也是制约泰国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华人华侨大约800万人,约占印尼总人口的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印尼华文教育最繁荣的时期,华文学校最多时有1860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  相似文献   

8.
在荷属东印度时期,殖民政府推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这种族群分化的魅影并未随殖民时代的终结而消弭。印尼独立后,政府为解决族群矛盾与族群隔阂,陆续实施一系列的少数民族同化政策,被视为外裔的华人族群首当其冲。在苏哈托军政时代,白色恐怖的威权政治举措愈演愈烈,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全面封锁。对于威权同化政策下的华族生态,印尼华文作家并未回避敏感议题,他们立足本土言述华侨华人的政治遭际、族群创伤与身份认同更迭,在痛诉中融入政治批判与社会建言,在反思中寻求政治出路与族群新生。当前,在“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理念下,印尼华族的社会作用日趋凸显。  相似文献   

9.
2002年11月2日-4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分别就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发展、华文教育与文化传媒、华文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华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及其成果对印尼乃至国内外整个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将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泰国华人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对泰国北部最大华人社区美斯乐乡的华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及中华文化认同等情况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从20世纪中期至今,美斯乐乡华文教育经历了起步、骤变、复兴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不同,在华语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两个层面产生了代际差异,从第一代华人到第三代华人对于这两个层面的认同逐渐降低但幅度较小。美斯乐华人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也呈现代际差异,老一代华人更偏向情感认同,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上;而新生代华人更偏向工具认同,尤其注重网络文化层面。建议从增加中外教育合作交流机会、拓宽民间华人联系渠道、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建设三个方面,建构海外新生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东南亚华裔学生在学习华文时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虽然已经是异国国籍,却仍然有着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认为自己是华人就应该学习汉语。文化背景影响着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影响了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学习动机、态度等特征。因此文化认同是东南亚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学习华文时差异的核心。可以通过建设更有利的语言文化背景,加强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促进国外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华文教育在门本华侨华人社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日本华侨华人子女人数的快速增加,已有的华文教育已经满足不了需求,远程华文教育应运而生.本文探讨日本远程华文教育热潮的背景,并分析日本远程华文教育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东南亚华人人口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是整个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加坡从殖民地时代到建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变迁深受中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改革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华人人口的比例占70%,华文教育历来受到重视.1979年起,政府号召推广普通话,将华文教育纳入统—化和标准化的轨道.进入90年代以来,顺应时代的要求,政府及社会各个层面为深化华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对相联系的范畴,改革不仅是对旧的、不适应的环节进行删除修正,而且还可以对那些以前没有的、或者是很薄弱的,但又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因素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在传教同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华文教育能提高华人文化素质,又是华人社会的基本需求,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积极参与了华文教育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至4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基督教教会参与早期华文教育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印尼华文诗的审美特色●戴方(香港)美丽富绕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以它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孕育了一大批华文诗人。尽管印尼近代史特殊的政治背景使华文文学备受磨难,但顶风冒雨执着于华文园地的作家、诗人们却以非凡的勇气,胆识和毅力,维护、发展和繁荣了华文...  相似文献   

17.
语言态度影响人们对语言的文化认同和学习的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视角,结合关于海外华裔对英语、当地语言及汉语语言态度的研究,以及华人对不同语言态度的调查,通过分析华文语言态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语言态度的展望,提出如何从加强语言态度的措施上,提出促进华文语言乃至中华文化学习切实有效的方法,为华文教育提供新的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杨苗  周家瑜 《文教资料》2020,(4):135-136,46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外贸进一步发展、多边外交政策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等,国际上掀起汉语学习热潮,华文成为英语之后的又一大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学习。探索华文教育在缅甸的发展和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华人教育是为缅甸华人提供文化学习和传承理论的主要路径。本文介绍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分析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探究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为促进华文在缅甸教育中的有效开展,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华文教育不仅是一种语言教育。还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维系华人与祖籍国情谊的纽带,它促进了中国与侨居国的文化交流。文章探讨了华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华文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学术活动之一,全球135位学者出席,主题为"华文教育发展研究"。主要内容有:华文教育中的认同问题;国别华文教育的成就、困境与未来发展;两岸华文教育发展研究;华文教育、教学标准研究;华文师资、教材、教法研究;华文习得与偏误分析;面向华文教育的汉语本体与语用研究。研究新动向:华文教育与族裔文化身份的认同;华文教育的语言生态;华文教育史的人文价值;现代教育理论视角的华文教育;华文教材的价值赋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