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龙 《师道》2006,(6):38-39
最近,我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虚伪,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在此,我选了几个在当时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并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学生将“闸”读成了“j 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 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  相似文献   

2.
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几个出现在课堂上的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眬”三个字,请一位同学读这三个字时,学生将“闸”读成了“j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里面这…  相似文献   

3.
在浙大校区,第一次接触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及他的课堂教学,虽然时隔一年,但学生那如林的小手,欢愉的表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听课教师那不时的掌声似乎清晰可辨.每每想起,如品一杯醇绵佳酿,让人欲罢不能.最近,薛老师来温授课,我有幸再次领略了他的风采.他在教学中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思想及其教学的艺术魅力,给我以及所有与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我应该感到自豪 才对》的教学中,充分实践了“以读为主线,以说话训 练为核心”的组块教学,整堂课亦庄亦谐,机智幽默,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师生合作,向我们展示 了一堂智慧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5.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读教材中的英雄形象时都采用了“高、大、全”的概括方法,这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模塑。近日,读到了薛瑞萍老师《景阳冈》的教学实录(《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10期),读第一遍的时候感觉薛老师的教学视角很独特,“引导学生看到了英雄的缺点,这一点意义非同寻常”(魏智渊语),但仔细一品味,我感觉这种教法是不是正走入另一种“模塑”呢?在这里,我想就武松以及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请薛老师指正。一、缺点从何而来?在教学中,薛老师先后与学生概括出了武松如下的缺点:“暴”倔”“多疑”“自负”“死要面子…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的作用 ,这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对课文的阅读 ,一直都是我们所苦苦探究的问题。日前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 ,对我启发很大。薛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线 ,以语感训练为核心 ,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和读、用结合 ,从而实现了“读出意思”、“读出内涵”和“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片断一 :师 :(指名读课题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一个字念得重一点才好?生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生 :我应该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看到他们的语文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智慧的挑战。为了探寻他们成功的轨迹,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近期我采访了江苏省新生代教师的代表、特级教师薛法根,走进他的语文组块教学,走进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以下记者简称“记”,薛老师简称“薛”)记:薛老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思想、新理念充盈了我们的头脑,但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然感到困惑、感到无奈,这是什么原因呢?薛:我…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看到他们的语文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智慧的挑战。为了探寻他们成功的轨迹,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近期我采访了江苏省新生代教师的代表、特级教师薛法根,走进他的语文组块教学,走进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以下记者简称“记”,薛老师简称“薛”)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大学校区,我第一次接触特级教师薛法根及他的课堂教学。虽然时隔一年,但学生那如林的小手。欢愉的表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听课教师那不时的掌声似乎仍清晰可辨。每每想起,如品一杯醇绵佳酿,让人欲罢不能。最近,薛老师来温州授课,讲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我有幸再次领略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读了《植物的“身体”》一课的教学实录及编后话,觉得薛老师的“实物标本牌”用得妙,因为它在突出该课重点的同时,还兼有示范和揭示作用。 薛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出辣椒的“身体”分为六部分之后,第一次挂出了辣椒各部分的“实物标本牌”,并请学生描述辣椒“身体”各部分,加深对植物六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课堂看似书声琅琅、轰轰烈烈,实则只是海市蜃楼、天马行空。教师一句又一句的“你来试一试”“读出你的感受”“谁比他读得更好”,试图借此让学生触摸情感的温度。然而,我们缺失的是对文本的研读,对字眼、词眼的探究,泛泛的朗读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新一代的“播音员”。“读”的低效、无效让我在教学中倍感困惑,如何让学生多元感悟的读、神采飞扬的读、融会贯通的读呢?终于在执教《去年的树》时让我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迷茫之余心中有了一丝暗喜。  相似文献   

13.
在冷水滩市召开的省小语会第四届年会上,薛根生同志(以下简称“薛”)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会议之余,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他。 记:薛老师,请您简要谈谈我省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好吗? 薛:关于我省小语教学现状,我  相似文献   

14.
等待产生美     
去年秋听一位语文教师上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教师让学生分段朗读。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极不流畅。期间有学生指指手表暗示老师:”这是公开课呀.不能花那么多时间等待了!”可是该教师依然等待.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听。课后交流时这位教师道出了心声:“是的.我是有意让他多读一段,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权利,越是读不好,越应该给他机会。我相信他今天读不好,将来一定会读好的。当老师的一定要学会等待。”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本人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珍珠鸟》一课,对我启发很大。薛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以指导读书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语感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从读对、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本人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苏教版语第八册《珍珠鸟》一课,对我启发很大。薛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以指导读书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语感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从读对、  相似文献   

17.
“读中指导,读中培养语感”这一教学观念在小语教学界提出之后,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就是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的技巧。这样便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的“神似”,去生硬地追求外表的“形似”。结果,学生虽经反复训练,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这是对“读中培养”在理解上出现了误区。那究竟怎样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小语教学要强化“读”的训练,通过读来理解、积累和内化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而获得的。如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一、“读”要到位“读”要到位,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精粹,讲到点上。即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掌握了的…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听薛法根老师上课,是十几年前,只记得一位清瘦的男教师全情投入执教《再见了,亲人》,课上得声情并茂,细腻感人。之后,听过薛老师很多课,我就像一个忠实的“追星族”,和许多老师一样,“追”着观摩薛老师的语文教学,感受他精彩的课堂、睿智的思想,品味他流溢于课堂之中的智慧、幽默。  相似文献   

20.
做教育工作20余年,为什么对学校德育总有激情与冲动?它可以在我的从教经历中找到答案。一、做语文教学骨干———学科教学的艺术就是育人的艺术我曾经是最“语文”的语文教师。那时,我曾坚信“给学生一杯得储备一桶”的理论。一段时间里,我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所有该读的名著“一个都不能少”,然后是很责任感地为10多岁的学生开名著必读书目,还常在学生因读不进去《母亲》、《我的大学》时吓唬他们:“这样的名著不读,想学好语文?”不是不该向小学生导读名著,问题是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谁能替他去读?可是,当我暂时放下“必读”命令,精心选择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