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晶  阮智 《教育与职业》2004,(21):75-76
蒙古族民歌流行非常广泛、音乐丰富、内容体裁多样,是被人们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那种朴实的美、生活的美、生动的美是可以视为艺术之美的最高境界了。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春平的新作《盐道》将视野转向历史文化领域,以“镇坪古盐道”上盐背子们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主人公崔无疾一家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和民俗之美,奏出了一曲美的赞歌.  相似文献   

4.
孙犁散文以其朴素、精练的语言,真实、感人的内容,精妙、独到的理趣吸引着读者。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尤其是近年的散文作品,艺术上更加精进,风格更加平实、自然,文字更加精致。孙犁散文之所以拥有这样的美质,固然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修养等因素有关,更与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认真的创作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风景优美、民风习俗淳朴的湘西画卷,谱写出一曲人性美的赞歌,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且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从亲情、人情、爱情三方面入手,品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乃至人性美。  相似文献   

6.
君子之学以美身,语文课改德先行.本文作者顺应时代潮流,从增强自信理念、强化情感教育、发挥德育功能和欣赏自然之美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关键是从"美"入手,通过激情导入,画出"美";初读课文,接触"美";沉思默想,感知"美";再读课文,感受"美",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得到有效的链接。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力作,作者在力与美的展示中,立体雕刻了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一文学史上典型的"硬汉"形象。整部小说像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处处回荡着沧桑而坚韧的精神之美、自然界的宏大之美、温和柔软的人性之美的旋律,巨大的混响中,生命之美、精神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被提升到令人仰视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湘君》描绘出一幅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神——湘夫人的形象。本文分析了湘君在追求爱情时约会、寻找、失落、等待四步小曲。在美丽壮阔的水乡背景之下,湘君情感美摇曳多姿,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10.
画家们在创作之前大多先收集创作素材,再组织素材进行创作.但部分创作逐渐受到社会功利性质的影响,不再从创作本身的情感出发,反而为了迎合他人审美改变初衷,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不加审视,缺乏真谛.本文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倡导在创作中重现自然界之美与生活市井之美,融入个人真挚的创作情感,赋予画面最直入灵魂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12.
13.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和意境都是美的。教师可从"文本之美"的视角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在赏析洞察中体悟灵动之美;紧扣重点,在品析核心中品味奇特之美;设置情境,在形象描述中发现意境之美;表情达意,在想象拓展中表达壮观之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着意阐明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既非征服亦非简单的顺应或崇敬,而是一个相生相息的关系。在形象塑造上,本文不宥于单从老人的角度分析人物的精神实质,而以老人为出发点,阐释整个文本对宏观人类精神的塑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5.
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花,还是河旁堤岸的柳?是中秋之夜的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夕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效乃一声山水绿”?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之美罢了。它们固然很美,但终究只能愉悦人的眼目。真正永恒的美,属于人。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花,还是河旁堤岸的柳?是中秋之夜的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夕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效乃一声山水绿”?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之美罢了。它们固然很美,但终究只能愉悦人的眼目。真正永恒的美,属于人。  相似文献   

16.
诗是美的象征,爱国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主旋律和最高音,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提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曰情感美;二曰形象美;三曰风物美。文章以大量诗例从理论和作品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爱国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收到湖南著名女诗人张振萍寄赠的诗集《一百次心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翻阅数页,便被深深吸引住,从而欲罢不能。读此诗集时,笔者如同迎着和煦的春风,漫步于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百花园中,尽情领略其多姿的自然之美;又仿佛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一知己静心品茗,把酒言欢,心旷神怡,为之陶醉,一如其诗集名“一百次心醉”。在笔者的印象中,当代女诗人的诗集能令人如此陶醉的并不多。《一百次心醉》令人陶醉之因颇多,这里笔者想择其要而言之,与读者分享读此诗集时的愉悦。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获得该奖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他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邢孟达 《考试周刊》2013,(34):19-20
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相结合,向读者展现了以女主人公驹子为代表的纯净美和悲哀美的完美融合。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物哀"之美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花未眠》,就是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花未眠》属于说理散文,作者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川端康成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清醒地“活下去”,去努力感受到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