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庆 《江西教育》2009,(1):58-59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名校名师     
“教了一辈子遗憾的课”于漪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前辈、著名的特级教师,是全国语文界的一面旗帜。有人评论于漪说:“于教师的课很难学,因为她的教学没有模式和程式,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于漪老师在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一位年轻老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老师说她…  相似文献   

4.
走近于漪     
《现代语文》2001,(1):56-56
做为教坛上的小字辈,和于漪老师的接触,仅仅限于对她作的解读: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精湛的教学艺术,常令人怦然心动,拍案叫绝。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当面聆听于老师的教导。今年的十二月份,笔终于有幸与于老师坐在了一起,目睹了她的风采,聆听了她的教诲,有缘走近了于漪老师。  相似文献   

5.
可以用“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来描绘于漪老师结束报告时礼堂内的情景。这些原来带着书籍报刊来准备度过这个“难熬”下午的高年级大学生,现在却不愿离开礼堂,他们围着于漪老师争先恐后地和她握手,要求她签名。这个场面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1981年于老师第一次应邀来我们学校作报告时,那种热烈的场面至今令人难忘。是什么吸引这  相似文献   

6.
说实话,于漪老师是校长,是特级教师,又是全国劳模。对她,我以前一直存有敬畏之心。此次有幸拜读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自觉如聆面诲,获益匪浅。在此推荐这本好书。通读全书,字里行间处处闪现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高尚的师德,良好的职业素养。于漪老师有扎实的功底,深邃的思想,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对语文教学是“举重若轻”;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眼中有学生,胸怀祖国,肩负着民族振兴的责任,她对语文教学又是“举轻若重”。  相似文献   

7.
好人于漪     
今年,我们几个于漪老师的弟子有幸被评为特级教师。名单公示后,于老师打来电话要请我们吃饭,她说:“我太高兴了,一定要祝贺一下你们!”我们说,应该我们请您,您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最终还是没能拗过于漪老师,她请我们以及一些更为年轻的语文教师一起吃了顿饭。  相似文献   

8.
于漪的校长观程翔一、校长是什么校长不就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么?这个问题似乎太容易回答了。当你深入到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心灵世界之后,你就体会到这个问题并不简单。1995年秋,于老师出任上海二师校长。她在这个位子上一于就是10年。于老师说:“一校...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童心     
李卓吾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许多名师治学严谨,造诣很深,却不失天真。比如说于漪老师。二十年前的教师节前夕,上海家化公司为慰问教师举行联谊会,欢声笑语中,家化公司部门经理吴小姐举杯向于漪老师敬酒。她曾是于老师一手培养起来的教学骨干,几年前,家化公司高薪在社会上广聘人才,吴老师忍痛舍弃了讲台。当她向昔日老师献上祝福时,于漪老师内心五味杂陈,握着酒杯的手微微颤抖,竟不由自主地落下泪来——她只怪微薄的工资没法留住人,甚至自己的得意门生。其实在这种  相似文献   

10.
于漪,中国教师的典型代表,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与时俱进的完美体现者。她将她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教育事业上。于漪的教学,可以说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统一。她对每一课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明显带着于漪特点。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谈谈于漪老师在教学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早就听一位老师说过,爱听于漪老师评课并且期望自己的课被于漪老师点评,因为她能切实地让你知道得失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去年,笔者听到了于漪老师对“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五节课的点评后,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2.
一面     
刚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股读《语文报》的热潮,我也随波逐流的看起《语文报》来。从此,我便结识了于漪老师,并被她所创办的专栏“于漪信箱”吸引。她的“信箱”总能使我的心灵震动,总能给予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也正是因此,我要同她见上一面的愿望与日俱增。一个下雨的午后,我路过校黑板报栏时,发现了一则有关于  相似文献   

13.
于漪老师是当代语文界成绩斐然、独具魅力的语文教育专家。她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后改教语文。在近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生涯中,她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在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在教学风格上独树一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著作甚丰,仅《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一书就500多万字。在一个行业,一个人能赢得同行们的一致称赞,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以说,于漪是当代语文教师的楷模,当之无愧。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于漪,能在语文教育领域做出不同凡响的成绩,这既得益于她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又归功于她执著的钻研、治学精神和对教育的炽热情…  相似文献   

14.
情景再现去年6月,我校请于漪老师作了一场报告。与其说是报告,不如说是于漪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75岁高龄的于漪老师神采奕奕,激情满怀。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她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结束的时间到了,仍然意犹未尽。光是这种人格力量,就使在场的每一位教师折服。即便这样,于漪老师还反复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相似文献   

15.
早就听一位老师说过,爱听于漪老师评课并且期望自己的课被于漪老师点评,因为她能切实地让你知道得失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去年,笔者听到了于漪老师对“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五节课的点评后, 深有同感。她这样评“思考的跨越”一课:能从思维的角度去启发学生,选择的是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男子110 米跨栏比赛中获奖的事例作议论文写作的材料,很有  相似文献   

16.
王友 《教育》2021,(23):26-27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听说过于漪老师.因为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一直用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我们,而且还经常向我们推荐于漪老师的文章.于是,我在懵懵懂懂之中逐渐知道语文界有一个于漪.记得那个时候,于漪老师在《语文报》经常发一些师长寄语、和中学生谈语文学习之类的文字.我一直订阅《语文报》,就是为了能够读到更多于漪老师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群英铸师魂     
计琳 《上海教育》2022,(19):44-47
<正>“人民教育家”于漪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她颁奖。人民教育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荣誉等身的于漪老师用生命在讲台歌唱。为师,于漪老师从摸不着语文之“门”的年轻历史课教师,到中国语文教学界的一面旗帜。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她“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更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难得天真有人说,童年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而我想说,童心则是最美好的人性。童年终将逝去,而童心却可不老。童心之特点就在一个"真"字。明代李卓吾写过一篇《童心说》,声称"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想起于漪老师,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她的课或文章,而是一件小事。二十年前的教师节前夕,上海某公司为慰问教师举行联谊会,欢声笑语,可是,当部门经理吴小姐举着酒杯向于漪老师敬上一杯酒时,于老师握  相似文献   

19.
于漪老师是语文教师的标杆,学习于漪就是要追求一种高境界的教学生命状态.她锐意创新,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者;她对学生倾注了爱,并且满是智慧;她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地增强专业实力;她的课浑然天成,融进生活,触目所及皆语文.  相似文献   

20.
冬雨·暖阳     
那天傍晚,为了组稿上的一点波折,加之冬雨绵延了一天,心绪低落。郁闷中,手机铃声响起:"我是于漪老师啊……稿子写好了……"稿子写好了?!怎么可能!约稿时得知于漪老师身体不是很好,分明需要好好休息;样刊送去了,想着怎么也要再过几个月才能再约请于漪老师写点东西——"……学生的文章,还是要以鼓励为主……"电话那头,于漪老师的声音温暖,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