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教育必须按照人的内在规律.通过恰当的方式,促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永恒追求应该是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彰显人的主体意识,解放人的主体力量,从而推动自身与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学生自能发展”这一课题是在分析了教育的最终诉求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才提出的,它着眼于激发人的主体性,进而形成积极健康、持久稳定的意向心态,培养出终生受用的能力素质,让人的一生永远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标榜“人的自由自觉本质”,鼓吹人的“自我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认为,文学就是“人的精神主体学”;“作家内在精神主体的运动规律”在于“作家主体性的真正实现,就是作家的自我实现”。这样,“求诸于自己,自已规定自已,自己实现自己”,成为他的文学主体论的核心内容;“自我实现”覆盖了整个文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更加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用“双主体转换论”来阐释教学,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但这并没有科学地阐释出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育视阈中有关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名刚 《教育探索》2004,2(8):94-96
主体性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当前并行的热门教育话题,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融三者于一体,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的重要问题和重要课题。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弘扬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和塑造其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5.
潘礼琴 《文教资料》2005,(26):51-52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且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充分的主体性”基础上,人的主体性指向个人作为主体存在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激发个人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的是高度发展的人,即一个具有主体性——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遵循以“主体性”为核心的自由教育原则,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求知需求的满足,自我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并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6.
让教育成为一种主体性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最后30年,主体性教育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影响;同时,时代又向人们提出了怎样实施主体性教育的问题。为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我们构思了主体性活动的教育研究,这一研究被国家教育部列为重点课题,历经5年的艰苦探索,其研究成果汇成40余万字的《主体性活动教育研究》一书,蒙四川人民出版社付梓推出。一、主体性活动教育的理念及其特征主体性教育是促进学生主体生成与发展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促进人的主体生成与发展?按照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分析,主体性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创新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强化“主体性原则”,创新是主体生命潜能的一种极致闪光,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性=主体性,一切教学的终极关怀,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酬此笔者认为教学要注重“心灵自由”的营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学生主体原则”是一个带有“哲学性困惑”的概念,它应被“学生自由表达”所取代,“自由表达”是西方教育长期保持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优良教育传统,学生“自由表达”彰显的正是学生主体性之张扬,它是“教育对话”的必要前提,它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激情和理性承担,是学生主体价值寻获式的实现方式。“自由表达”作为“鲜明清澈”的普通语言还原,使较为抽象的“学生主体性”变得有行为特征,使“学生主体论”具体化,实践化,便于教育工作理解和操作,学生天性中的表达欲决定了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积极性,教育工作应予保护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9.
梅亚萍 《江苏教育》2023,(21):22-24
“主体性德育视角”集中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的道德主体为根本。在大思政背景下,我们应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注重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作用,服务其全面自由发展。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的路径包括:推动育人理念从灌输向自主成长转变;推动育人环境从单纯学校教育向广阔社会生活转变;推动育人方式从单向线性向双向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刘琳 《天津教育》2000,(4):10-11
“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主体性,是指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即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 主体是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的现实活动。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由于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正走向主体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倡导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审美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主体性,主要是指培养和发展审美自觉、审美创造以及审美超越等审美主体性素质,这既是主体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也是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的存在与人的发展就是为了寻求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发展就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我性的有机整合。讨论人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得出人的和谐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自由的实现,追求人的主体性实现。教育因此是主体教育,主体教育是走进人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时代任务就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适应意识和选择能力,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提高人的生活境界,追求人的自由与“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何谓主体 ?马克思认为 ,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在人的自觉的能力的实践活动中 ,就成了主体 ,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关于主体性教育 ,从教育的过程来看 ,包括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方面 ,即我们习惯上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育的目的来看 ,可以把它界定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主体性教育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须从教材内容改革入手。首先 ,教材内容改革依实定纲 ,依纲定材的历程体现着主体性教育实…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发展不能缺少理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认识,应当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确立“主体性教育”这样一种范畴和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即主体发展要依次经历群集主体、个体主体、类主体三种不可跨越的历史形态(参见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与时代内涵》,《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4期);其现实基础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背景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主体性教育”的宗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是由主体意识的激发、主体活动的开展、主体认识能力的培养、主体评价的实施构成。这一模式落到课堂教学上,可具体化为“激情示标、学法指导、主动探究、分层训练、自主评价”的“五段教学模式”。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与主体教育各个层面都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认真思考主体性的基本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主体教学论的建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评价问题,否则,主体性课堂教育模式的研究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的提出引发教育领域广泛关注、讨论与研究。1992年,王道俊和郭文安提出了主体教育论的教育思想。30年里,主体教育论经历了提出、发展与建构的艰难探索过程。主体教育论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教育实践,积极开展教育实验,旨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体教育论需要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以培育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当前社会,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能力。笔者认为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能力,这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主体性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响应时代号召,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发展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主体性原则,这是旨在以“主体间性”来思考和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实现二者主体性发挥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呼唤人本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教育是 2 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它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施以教育 ,使人的本质完美形成和良好发展。但不同的时代 ,由于对人性 (人的本质 )的不同认识 ,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 2 1世纪人的本质 ,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增强。主体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主体自觉能动性 ;第二 ,主体创造性 ;第三 ,主体自主性。“主体性”人本论 ,直接引出“人本教育”。因此 ,2 1世纪的教育观应是“人本教育观” ,应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要准确把握“学生是主体”的理论含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由哲学、文学领域发端,进而向教育领域辐射,从而形成了主体性教育理论。“学生主体”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