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没有采访就没有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的形态就不完整。而作为电视新闻,在向受众传播基本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向受众灌输着某种观点、看法和思想,也就是媒体观点。那么,作为电视新闻实践形态之一,电视新闻采访和媒体观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又如何更好地为媒体观点服务等问题,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没有采访就没有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的形态就不完整。而作为电视新闻,在向受众传播基本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向受众灌输着某种观点、看法和思想,也就是媒体观点。那么,作为电视新闻实践形态之一,电视新闻采访和媒体观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又如何更好地为媒体观点服务等问题,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闻有学,采访是新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通称新闻采访学;采访是"学"的运用,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采访是现代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是新闻传播活动成败的关键。要写出好新闻,首先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法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隐藏起记者的身份而装扮成一般群众进行暗访的一种方法。 一般说来,“隐性采访”法只能在下述情况下运用。 一是采访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倾听群众的真正呼声,可运用“隐性采访法”。通讯报道要真实可信,这是高尔基在数十年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始终不渝地坚持的原则。苏联人非常热爱高尔基,熟悉高尔基。他一来到街上,人群便把他围  相似文献   

5.
《为了儿子的高考》获浙江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二等奖,消息传来,使我惊喜交集。回想起这则稿件采写时的一个的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这是我在采访和写作中,比较成功地调动情感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新军 《新闻爱好者》2010,(12):151-151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们合伙进行的一种采访方法。它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者人物,合伙分工协作进行的采访。作为企业报的记者,灵活运用和掌握好"普尔"采访法,在企业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才能不落俗套,把新闻写得有新意,  相似文献   

7.
全国两会是个新闻富矿.但是,限于文体和开会的节奏,两会采访需要“短而精”,如何在三言两语中抓到新闻?我的体会是,除了抓“观点”更要抓“事”,理论联系实际,让事与理相融相彰,代表委员的观点才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报道才更好看、更有新闻价值和传播力. 比如,我就“培育工匠精神”话题采访工人代表、山东豪迈集团电火花小组组长王钦峰时,他说起一件事:在豪迈集团,发现问题有“提案奖”,解决问题有“改进奖”,去年,集团1.2万名员工提出了11万个问题,解决了8万多个.这是个非常好的事例!当日稿件中,我提炼了这些语言,做了小标题“激励机制一年促成8万个‘改进”,稿件一下就变活了.  相似文献   

8.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9.
“喂食式采访”与“觅食式采访”,是笔者从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一次座谈会发言中听来的。 所谓喂食式采访,顾名思义,即张嘴等待,不论好歹,一律接受,懒汉懦夫的采访。所谓觅食式采访,则是根据写稿需要,根据记者愿望,想方设法,主动出击的采访。换句话说,就是深入生活,潜入海底,采撷最光彩夺目的贝石。 过去,许多采访线索常常需要  相似文献   

10.
采写出更多不同凡响的新闻报道,是每个新闻记者萦绕于怀并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中,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如体制的制约,政治因素的掺杂,采访条件的限制等等。但是,最大的干扰恐怕还是记者本身,是记者一种习惯的思维定式所致。  相似文献   

11.
“共情”(empathy)一词原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术语,近年来随着传播心理学、新闻心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构架的不断发展、成熟,“共情”一词也自然而然地被移植到新闻实践当中,国内一些专家甚至把“共情”的运用能力作为衡量记者及主持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共情”一词最早来源于德语。英文中“共情”(empathy)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不大好译成中文的名词,我国心理学界多把“共情”译为“移情”。按照美国心理学家C.罗杰斯的解释,“共情”一词有“能体验他人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的一种能力”的意思。台…  相似文献   

12.
贺卿 《记者摇篮》2007,(12):43-44
公共关系所追求的目标"是在组织和公众之间进行互动、解释、传播与沟通,以促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公共关系所强调的这种和谐,也正是记者实现采访目标所必须具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植树节,泉州市区一所幼儿园举办了师生家长同植爱心树的活动,在采访孩子们之前,记者私下和孩子们聊天,孩子们说, 植树一点都不好玩,累死了,浑身又弄得脏兮兮的。可是,当记者话筒递过去采访时,孩子们说“植树虽然很累,但是,很有意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呀,还可以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顺利地将采访进行下去,是每个记者时常思考的问题。诸多采访技巧中,同理心是很多采访中不可缺少的。"同理心"一词,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将当事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人,能与受访者产生智识上的交锋、情感上的共振。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和教育报道中,经常遇到一个专业性和思想性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我有一些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先从五十年代初期的一次深刻的教训谈起。那次,我到东北的两个研究单位,采访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花了两个来月,材料记了两大本,所有有关的人员都找到了,有的研究人员我反复地采访多少遍。科研现场,我一有空就去看。每一个技术细节,也都弄得一清二楚。关键的环节,问得特别细致。可是,稿子写出来后,寄回报社,却石沉大海,而当时写的几篇短文,却都刊用了。  相似文献   

16.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应中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几位美国朋友——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一次在春天里访问了北京,使我又获得了与他们交谈和采访的机会,随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乒乓外交”见证中国微笑》,5月被评为人民日报好新闻。屈指算来,我采访“乒乓外交”已经有20年了,是《乒乓外交幕后》一书的作者,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的“乒乓外交”节目,  相似文献   

17.
采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让不能说的人能说,让能说的人不能说."能说"与"不能说"都由记者根据需要掌控.  相似文献   

18.
19.
采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让不能说的人能说,让能说的人不能说。“能说”与“不能说”都由记者根据需要掌控。  相似文献   

20.
王士彬 《军事记者》2007,(10):18-18
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回到北京后,社领导和同事与我初次见面,几乎都是问我"脸咋晒得那么黑?"我听后颇感欣慰,因为脸黑是千万里追随参演部队跨国输送及"野营村"驻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