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海拾零     
文海拾零马克思的家庭文化马克思的家庭不仅是革命家庭,同时充满了人生的乐趣。马克思一家人爱好极其广泛,对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怀有强烈兴趣,为我们树立了家庭文化的典范。马克思和燕妮总喜欢带孩子去动物园和植物园,帮助孩子们认识自然界的生活。郊游时一家人也...  相似文献   

2.
<正> 文化人类学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民族文化的科学,又称民族学。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兴起的实证科学十分关心。马克思花了大量精力研读文化人类学著作和有关亚、非民族土地所有制方面的著作,写了许多读书笔记。恩格斯在研读摩尔根《古代社会》等著作的基础上,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他们想以此来揭示古代原始社会的真实状况及其发展规律,完善唯物史观。继马、恩之后,拉法格、考茨基、库诺夫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由我校黎克明、黄标熊、李治华三位同志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一书,最近已再版。全书十八节,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不多的篇幅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早期的革命活动和思想发展、家庭生活、与恩格斯的友谊、与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关系、主要著作《资本论》的写作经过等.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既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光辉业绩,又描述了马克思的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这样既避免了把马克思神化,且谈起来感到亲切和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4.
摘要:近年来,随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专家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对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展开了探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文化概念的文本解读、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等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让我们对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而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化从来没有引起过象今天这样多的议论。当我们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从而研究文化和文化史诸现象时,很自然地碰到一个问题:马克思是怎样研究文化和文化史的,他的文化观、文化史观与他的整个学说有何关系呢?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相当模糊的认识和误解。马克思并没有一部专门论述一般文化的著作留给我们,似乎因此马克思并没有系统的、内在的文化观、文化史观。人们都知道马克思有浓厚的文学艺术兴趣,马克思也曾经摘记过有关文化和文化史方面的著作,但是,人们往往把这些都看作为马克思个人的兴趣和业余消遣,至多认为这些兴趣爱好使马克思具有深遂的文化修养,作为背景知识作用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仔细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写下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里,恩格斯大量“抄录”了马克思《写在摩尔根一书的详细摘要中的批语。”因此,他说此书是他和马克思两人用“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下面拟就《起源》中马克思的若干观点作一初探。 1891年,恩格斯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材料,对《起源》作了重要修改,重点在家庭一章。在家庭形式的演进上,恩格斯与摩尔根不完全相同。《摘要》将家庭形式分为五种,依次为:血缘、普那路亚、对偶、父权、  相似文献   

7.
当前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人化"和"微观化"两种认识趋向。这种文化研究中的泛化现象,并没有完整反映出马克思文化理念的本意。从马克思历史观的角度看,马克思的文化概念只能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理解。而只有整体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改变以前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即把马克思的历史观理解为关于历史的源起、本质、结构、发展动力、过程、必然趋势等问题为内容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整体历史观,才能改变文化研究中的泛化现象,回归马克思历史观唯物主义意义上的文化本意,也才能够确立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影响到了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的发展内容,本文简述了西方马克思一些典型的学派和个人的消费文化理论,阐述了西方马克思消费文化研究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不仅是个思想家,也是个世界史学家,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亦有独到的见解。对于阿拉伯人的历史和文化,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深入研究阿拉伯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马克思看来,阿拉伯人具有游牧部落的习俗,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特有的宗教文化,阿拉伯人科学技术和文化奠定了西方文艺复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总结分析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思想。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包括:作为社会的劳动的人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的价值目标;文化解放与文化全球化是文化的发展趋向。马克思对文化基本问题的科学阐释,为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话语资源和实践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观、贯彻“内外动力”的功能观、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 ,信息渠道越来越多 ,这些信息无疑对小学生发生着正面或负面影响。学生从家庭接受信息比学校来得更及时、更强烈。如果仅靠学校教育 ,显然会滞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 ,将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早期优势 ,启蒙性能 ,是奠基教育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马克思一家人的爱好极其广泛 ,对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怀有强烈的兴趣。马克思和夫人燕妮总喜欢带孩子们去动物园和植物园 ,教他们认识自然界 ,马克思经常教育孩子们 :坚持做操可使人匀称、优美、灵巧。…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贝尔指出当代社会存在着精神分裂、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回归宗教和建立公众家庭.从马克思的文化观分析,我们能够得出,贝尔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是深刻的、现实的,但其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不科学的.贝尔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分析和批判,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的文化矛盾或信仰危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文化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实践的正确理论指导。论文以马克思文化观为基点,从阶级性、创新性和人本性三个维度对我国当代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理论解读,并以此为基础探寻相应的具体建设方式,以期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动力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过"文化哲学"一词,但是马克思把文化哲学的精神融入到他的哲学范式中.本文从<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文本中发掘其文化哲学思想,彰显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是冷冰冰的逻辑运算,而总是表达和体现了他们的情感和追求,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正是马克思思想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家庭和早期教育的自由思想的熏陶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思想的价值走向,自由联合体是马克思自由世界观的结晶.马克思的自由世界观是理性的,因为他主张以物质自由为基而后达到人类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具有丰富深邃的文化思想,本文仅涉及他的文学艺术情趣、经济理论基本概念、自然观与文化思想的联系。马克思的文学艺术情趣是他观察社会及其历史文化变迁的窗口、镜子。他在文学作品中读史,看到社会层面与文化风俗和历史变迁。被马克思称为“对象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它不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哲学概念。由于带有目的、意义和自由等人类的特性,因而有文化色彩。文化与劳动并生,一起发展,随劳动异化而异化,产生不合理性。马克思自然观带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文化色彩,这是区别于其他自然观的重要特征。在天然的自然和与人有直接联系的自然中,马克思更重枧后者。自然的历史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历史和逻辑上相互交织着。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社会细胞的家庭进入近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迁,传统家庭文化也日益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和社会文化心理基础。家庭文化的走向不仅与家庭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社会结构的优化、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家庭文化在改革、开放、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不断地进行着组建和重塑,由家庭文化变迁尤其是现代家庭文化的生成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整合也日趋激烈,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为家庭建设和社会结构优化所必需。  相似文献   

18.
马毅 《大连大学学报》2000,21(3):52-56,42
在当代 ,人与实践、文化的三位一体本然关系日渐突出。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存在之论述不难发现 :马克思确立了理解、说明人的本质的新视域 ,即马克思从科学实践观出发 ,揭示了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本质形成的最终根源 ,而实践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人化、文化世界的生成才展现了人的本质存在及其过程 ,人通过实践的力量获得了文化的存在方式。从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即可充分展现出人的需要与满足、创造与超越的具体特性。最后本文探讨了人的实践与文化本质存在的当代问题及解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多元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家庭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一方面受民族整体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文化.此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视野对蒙古族家庭美德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对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家庭美德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讨论了背景变量的文化,中介变量的文化和行为变量的文化与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关系,认为蒙古族家庭美德的内容无一不是与其自然、社会背景发生联系,无一不受到家庭文化、宗教习俗、价值观等中介变量文化的影响,无一不通过语言、交际、活动等行为文化来得到表达和传承.蒙古族家庭美德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影响并孕育了家庭美德,而家庭美德反过来反哺和丰富着民族文化,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与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批判意识形态“虚假性”、“欺骗性”和研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精神生产现象时揭示了“思想的生产与分配”的规律。列宁和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再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虚假性,而是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实现战略。马克思、列宁及葛兰西在意识形态批判、建构过程中揭示的阶级社会和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