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花鼓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其尽管无法取代地方正统戏剧的地位,但是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具备了雅俗共赏的特征。文章系统分析了花鼓戏历史嬗变,并分析了花鼓戏舞蹈的艺术特色,旨在提升对花鼓戏的认知,为花鼓戏的舞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花鼓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其尽管无法取代地方正统戏剧的地位,但是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具备了雅俗共赏的特征。文章系统分析了花鼓戏历史嬗变,并分析了花鼓戏舞蹈的艺术特色,旨在提升对花鼓戏的认知,为花鼓戏的舞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襄阳民间谚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襄阳人民生产经验、生活智慧的总结。它是襄阳人民劳动生活的伙伴,知识教育和道德教化的素材,具有影响深广的实用价值;它蕴含着气象、医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弥足珍贵的科学价值;它言简意赅,巧用修辞和方言,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因此,襄阳民间谚语对襄阳乃至荆楚文明的溯源和传承具有多重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戏种,湖南花鼓戏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其代表曲目《刘海砍樵》不但拥有独特新颖的演唱方式,质朴的乡音俗语,而且具有融合音乐美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的多重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我国民间曲艺发展每况愈下。本文对其艺术风格、曲式特征及唱腔特点等作详细阐述以表露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呼吁人们关注民间艺术,提高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保护和支持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衡州花鼓戏是清末产生于湘南地区的一种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文章试图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衡州花鼓戏于当下的生存状况、表演场合、社会功能等,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和阐释,揭示其于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变化状况,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戏曲剧种多达317个.众多的戏曲剧种之所以类聚而分之,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熔诗、歌、舞、画于一炉"的共性;同时,又因为它们各具不同的色泽芬芳而呈现出形态迥异的个性,从而深深地植根于各自的艺术土壤之中.泗州戏,旧称"拉魂腔".我认为之所以称"拉魂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本剧种演唱的腔调动听迷人,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这当然是一种过誉之词,不必细论;另一方面是唱腔曲调令人着迷,也能产生"拉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蒲剧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极具艺术魅力,而唱腔艺术则是蒲剧艺术的精华所在.文章基于此,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蒲剧唱腔艺术做了分类,并介绍了各类唱腔的特点,继而从建国以前、建国早期、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剖析了蒲剧唱腔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蒲剧唱腔艺术的情况,最后,从整体上归纳了蒲剧唱腔艺术的特征,包括富有变化的调式调性、丰...  相似文献   

8.
梁山调是一种流传于湖北荆门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它起源于四川梁山县(今梁平县),清朝后期与荆门本地民歌、戏曲、方言等相结合后,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通过对其唱腔分类进行研究,分析其唱腔特征,可知其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74-176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境内民间小戏的总称,一直以来湖南花鼓戏音乐特点也在慢慢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城市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新型的娱乐场所的建立,使花鼓戏一度陷入无人观看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越剧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也是演员与观众交流沟通的有效渠道。越剧唱腔艺术只有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倾述人情、人性、人的命运,引起观众强烈共鸣。以袁雪芬越剧唱腔创新改革为例,通过分析其创立尺调腔、多句式加帽、搭尾、唱词减少、起承转合等方面,探讨其在越剧音乐唱腔上的创新和改革,品味袁雪芬以情取胜的唱腔特点。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滇剧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殊的表演方式,并对由旺镇滇剧坐唱的文化价值给予评价及肯定,这对推动与促进滇剧音乐和民间戏曲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声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语言,它同时又是一门艺术——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文章通过歌唱语言的作用、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归韵收声以及歌唱语调的轻重、连断停顿几方面来阐述只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与优美动听的歌喉相结合的歌唱,才能较好地表现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达到演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泗州戏戏曲音乐的草创过程为出发点,对泗州戏戏曲音乐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酝酿时期(唱门子)、萌芽时期(唱地摊)、草成时期(唱庙会)及各自特点进行梳理。唱门子时期主要是自弹自唱,既没有音乐伴奏、服装行头,更谈不上戏曲表演,音乐唱腔也只是一些民歌小调;唱地摊时期,演唱和伴奏初步分离,出现了"压花场"的表演形式和早期的一些戏曲剧目,音乐唱腔初具雏形;唱庙会时期,班社初步形成规模,有了简单的衣箱行头,表演艺术更加成熟,各种板式和音乐唱腔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4.
凤阳花鼓戏虽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整体来看,其发展的境遇一直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它作为地方戏种艺术发展上的先天不足,也与政治经济环境忽视对它的保护和学界长期忽视对它的研究有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有的学者)以为"凤阳花鼓戏"就是"凤阳花鼓",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凤阳花鼓戏一旦灭绝,我们对整个"凤阳花鼓"的认识将会是片面的、肤浅的,以后也将很难认识伴随着整个"凤阳三花"所形成的凤阳花鼓文化。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为濒临灭绝的凤阳花鼓戏提出真正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歌剧中的音乐形象是整部歌剧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中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对整部歌剧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著名的歌剧中,但凡声名显赫的都有其著名的音乐形象。歌剧《弄臣》便是依靠男一号里格莱托错纵交织的角色塑造奠定了它在西方歌剧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威尔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歌剧创作特点入手,对歌剧《弄臣》男中音角色的演唱艺术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梁光辉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82-83,86
外国人把京剧称做“BeijingOpera”(北京歌剧)。这种翻译涵义混淆了京剧与歌剧的区别,让外国人误以为京剧是“在北京表演的西洋歌剧”。其实中国京剧既有与西方歌剧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在理论体系和表演方法与西方歌剧相区别的东方艺术。同时,阐述了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东西方舞台艺术的代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以唱为主伴奏为辅的演唱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在《波希米亚人》中,普契尼在两个特定场景为鲁道夫赋予了两首咏叹调,用戏剧性的音乐笔触有层次地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多层面地描绘鲁道夫内心最微妙、最精细、最隐秘的情感活动和爱情历程,展现了主人公浪漫、柔情、悲剧的音乐形象,实现了鲁道夫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武强年画是在燕赵文化大背景下发展出的一种木版年画类型,其中的戏曲年画是年画艺人将年画与戏曲相结合而创造的融空间与时间艺术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武强戏曲年画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房间布局,创造了"随类赋形"式的戏曲年画体裁。具有寓动于静、象征寓意、不拘一格、设色简明扼要的艺术特征。其戏曲学价值,首先表现在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清中叶以后河北地区剧种间交流与融合的时代风貌,其次是地域文化传统与时代呼声的有机结合,第三注重画面在民族审美情趣影响下的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19.
虽然老腔在发展传承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但它仍具有说书艺术的古韵遗风。说唱性是老腔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主要表现在老腔前手的说书人特征和剧本的说唱性特征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曲角色也在同时发展。戏曲角色在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后,最后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各个演员行当都有了自己的演出特点,为中国戏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