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紧扣“雨”线展现“心计”──《避雨》教学浅谈福建/钟惠河《避雨》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雨”为线索,写了迟雨、避雨和谈雨,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物──公社气象站的女气象员放在典型环境──春雨中进行描写,表现女气象员认真工作、热爱气象事业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2.
《避雨》(五年制第七册6课,六年制第九册12课)一文讲的是“我”在路上避雨时,遇到公社气象站的一位气象员的事,赞美了一位有心计、热爱气象事业及具有丰富的气象知识的好姑娘。文章借“雨”写人,构思十分巧妙。“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这就是课文中心句,教学时可以从此突破。  相似文献   

3.
避雨     
《避雨》重点记叙了一位公社气象员姑娘避雨时的行动和语言。第一次下雨时,她“不声不响”地站在草棚的“最边上”。雨停了,大伙急着赶路,她“没有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告诉大家:“还有雨!”第二次下雨时,她“仍然站在最边上”。姑娘在避雨中的行动,反映了她爱观察气象变化的特点。第二次避雨时,人们向她“打破沙锅问到底”,她对  相似文献   

4.
《避雨》按“遇雨——避雨——谈雨”的顺序,叙述作者在路上遇到一位年轻气象员的事,赞美她“有心计”。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两处“避雨”的细节描写。我试用了下面三种教法教学这篇课文,效果很好。 一、找·议·想 (1)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课文写哪些人避雨?什么地方避雨?后来跑来  相似文献   

5.
《云南教育》第六期“谈《避雨》的教学质疑”一文,段一全同志把能预测雨的女气象员被雨淋湿说成是“课文中出现的自相矛盾的地方,属于教材编写的疏忽。”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其理由如下: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随着科学的发展,尽管对气象的观测也不再象古人说的那么难了,但仍然还是一门比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第九册第12课《避雨》以“雨”贯穿全文,教学时,应沿着“雨”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介绍,段落如何联系。一、初读循“雨”理脉络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①课文按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整篇课文在叙述过程中都离不开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  相似文献   

7.
一、乐于争议"挑剔",《辞海》解释为"苛求责备,存心在细节上寻找缺点".在日常生活琐事中,过分纠缠细枝末节,固然大可不必,但如果在学习、工作、研究中能在"细节上寻找缺点"神"存心"引起争议,没有什么不好.实践说明,许多创造发明以至历史性的突破往往起始于对原有公理、定论的细枝末节上的争议,所以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审视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教学《避雨》一课时,学生提出: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写到:"雨下得正紧",那姑娘为什么"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不声不  相似文献   

8.
浅析《雨》的修辞美兰州市西湖小学王真小学语文第五册中《雨》一课,以它那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中的雨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界中的风、雨等现象单凭人们的直观感觉是不容易写的。但《雨》一课为什么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呢?细读之后,不禁使人为作者的...  相似文献   

9.
十月的一天,我们几个教研员到遮岛小学五丙班听课,讲课的是小学高级教师尹绍玲同志,讲授的内容是《避雨》。尹老师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她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遇雨→避雨→测雨→谈雨”的结构层次和文章的主人公——女气象员踏踏实实工  相似文献   

10.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避雨》这篇讲读课文叙述作者在路上避雨时遇到一位气象员的事。全文借“雨”写人,以事赞人,以人衬人,塑造了一位善于用心思考,热爱气象事业、具有丰富气象知识的人物形象。由于本文中心句是在篇末点明的,因此,设计教法时可以这一句作为全文突破口,定准这个“点”,然后由点带面,理解全篇。  相似文献   

12.
《避雨》(部编五年制7册)一文的备课,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姑娘和人们的行动对比。对比即事物之间的对照比较。课文中,这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揭示文章中心,表现女气象员是个“有心计的姑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避雨的时候,“大伙说着笑着,谈论着这场好雨”。可是,姑娘却“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人们的谈笑议论,说明他们对这场春雨十  相似文献   

13.
教学文摘     
《避雨》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扣住“雨”线,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设计下列问题:1.为什么发生了避雨这件事?2.避雨时姑娘与人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3.姑娘与人们谈了些什么?姑娘回答得怎样? 二、抓住细节描写,领会人物形象。如两次“站在最边上”、“不声不响”、“不再作声”、“姑娘没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喊”等等,充分体现出姑娘认真研究气象和对气象工作的热爱。 三、引导学生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文章写了一群避雨的人,这不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他们在避雨时的表现与姑娘恰好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姑娘的“有心计”。 四、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的散文《山中避雨》 (语文版七年级上)是一篇优美的佳作,文章描写的雨中山景令人称羡。在文章中,作者采用了艺术“变形”手法,即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抒发感情的需要,对原有的实景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变形了的景物成  相似文献   

15.
汀打︸绍…遮雨的人浏护留护留口口尹口留l留户护雨说来就来了避雨的人没带伞还有很远的路程肩上的行囊沉重要保留那份好心情越来越近的雷已经落在头顶的雨回首望一望远方的家门发现自己已是一枚过河的卒避雨的人在等待目标非常单一路边茅屋就是晴朗的小站大雨之后会重现青天要好好磨砺自己的信念卢了口高广/雨在目光的枝头凋零以后避雨的人上路了雨后的大地格外清新雨后的天空出奇灿烂他走在彩虹上面……霞冰层之下水的光芒含而不露河静静地生长像一株古老的树比冰还要坚硬的人打开冰层,打开希望之门一看见水,冷静,透明一种不灭的北方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在雨中等你》 [美]加思·斯坦著/林说俐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08年11月第1版定价:25.00元 ★推荐:一本融合了爱、悲剧、救赎、危险并以一只名叫恩佐的狗讲述故事的长篇小说《我在雨中等你》,近期出版了。  相似文献   

17.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选入了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的一篇随笔——《山中避雨》(编者对其有改动)。文章叙述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自己真切地体悟了古语所说"乐以教和"(即音乐的魅力在于教育感化人,使人们和谐相处)的道理。选文第4自然段用了插叙,笔者认为保留此处"插叙"值得商榷。选文第4自然段内容如下(其中方括号内为插叙内容):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的语文出版社《语文》初中七年级阅读课,课堂实录简述如下。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山中避雨》,现在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下注释中作者简介。(师板书课题、作者姓名)  相似文献   

1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一、二两句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的羁旅愁思。三、四两句则记事志喜。行人希望找个酒家,歇脚避雨,饮酒浇愁,于是问路牧童,牧童随手一指让人产生意外的惊喜:那隐约  相似文献   

20.
天降大雨,有人泰然处之,有人奔走找寻避雨之所,亦有人雨中漫步,享受自然的妙处。于我,欣赏处之泰然的淡定,认可找寻避雨的务实,但更仰慕雨中漫步的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