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在借鉴前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塑造人物形象放在小说的核心地位。蒲松龄在诸多“异史氏曰”中向我们传递了有意为之的信息。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又让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采用直缀与横切交融的叙事策略,从而使得小说人物面貌出现了明显的新变。通过对二者有关人物关注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小说进步的轨迹、发展趋势,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笔记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言微篇小说.唐代以后的笔记小说非常发达,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平广记>、<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文言微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庞杂,故事情节与线索混乱.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人物众多,但主人公尤索林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仍是最突出、最主要的.他已经成为文学作品中"反英雄"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尤索林为代表的清醒者最终只能通过看似疯狂的努力来挣脱战争枷锁,实现个人目的.  相似文献   

4.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典籍文献中关于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审美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以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5.
<简@爱>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在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反映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与场景,达到了景与情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 一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树立了用白话文写作的典范。然而,在他的白话小说中他却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文言句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而且文言句式与以口语为基调的语体风格之间显得自然、融洽,起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本文试就鲁迅小说中有关塑造人物方面的文言句式的运用艺术作一番考察,探讨其使用规律,以期为我们在文言句式的选用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纪昀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并非完全反对虚构.他的虚构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虚构"一词在小说中以多种形式出现;特别是寓言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其小说的虚构性;但纪昀却有意用理来对虚构进行限制,使虚构披上了"理所宜有"的面纱.从"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宜有",情理的消长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纪昀久历仕宦的个人经历与当时重考据的汉学之风,加重了其小说的"理"性色彩,从而使纪昀对虚构的运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相似文献   

8.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我国某些文学理论教材对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有关论述的理解是有偏颇的.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与环境描绘的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相互依存"论是不科学的.应该把恩格斯的论述看成是对人物塑造与环境描绘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白鹿原>这一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文本为切入点,针对当下小说,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存在的问题,从创作方法和可读性两方面剖析了<白鹿原>成功的原因及它给当下小说创作提供的启示.文章认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并不象有的论者所说的那样已成为一种"过时"的方法.相反,它所追求的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人物塑造的典型化,以及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不仅依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而且正好可以弥补当代小说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现实主义必须自我发展,放开艺术视野,博采各家之长,才能更好地回应新形势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功夫熊猫>除了大量运用中国叙事元素外,在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上也大量运用了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入话手法是古今中外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叙事策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入话”,在外国古典小说中是“故事套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从精英文学到通俗文学都使用了入话的手法,催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元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小说的入话手法。  相似文献   

13.
较中国古代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的全知叙事模式,近代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作方法,增强了小说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背离与超越,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叙事的连贯性,节奏的均衡性,是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突出的艺术特征,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再到谢晋,他们在各自的电影是作中对传统的叙事结构不断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郑政秋的“巧而简”,蔡楚生的“巧而实”,谢晋的“巧而真”,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叙事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而谢晋融合了现代电影以心理活动为情节线索的叙事方法,其创新步伐更大。  相似文献   

15.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相似文献   

16.
张秀亚作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在抗战时期沦陷的京津地区,不仅坚持编辑纯文学期刊,也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合深沉的感时忧国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女性意识。她在诗歌的美学营造方面,以象征女性气质的秀美与温婉为主,而她在爱伦.坡的《钟声》影响下用长诗讲述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不仅为新诗诗形建构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也引领了北京沦陷区的长诗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17.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成就奠定了它作为一个经典文本的地位,更在于它是子部小说这样一种文类的标本。在史、子、集三种叙事传统中,纪昀明确地以子部为归属,着眼于三者的异同来确立和完善子部小说的特点,在题旨上注重事理的揭示,在叙事准则上反对过度虚构,风格简淡,回避现场感,其文类特征是鲜明而系统的。面对《阅微草堂笔记》,应当采用子部小说的原理来阐发文本及其小说史地位,否则牛头不对马嘴,只能徒滋纷扰。  相似文献   

18.
“分类学”与“传记学”的叙述方法构成了现今中国美术史教材中的两大叙述特色。然而,从一些个案分析显示这两种叙述方式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运用“分类学”的叙述方法去处理中国古代的石窟寺、屏风画艺术时就会出现一些分类模糊的局面,而运用“传记学”的方法去分析中国古代美术家及其作品风格时,则又会使一些讨论过于刻板。应当参考国外汉学界中一些中国美术史、考古学教材中的相关叙述方法,采纳其合理性成分,可作为撰写中国美术史教材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镇贫民——许三观喜怒哀乐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一代中国贫民在那个艰辛年代的缩影。作者以一个卖血故事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长度”进行了展示和叙说,通过其用鲜血换来家庭与爱情,用鲜血为生命增加色彩与信念以及用鲜血让生命与爱延续的富有深层意蕴的故事叙述,表现出作者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思索,体现出一种关注生命的艰辛而执着的存在状态,深怀悲悯与赞叹的浓郁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0.
史传是孕育中国古典小说的母体,源于史传“实录”观念的尚实审美心理造就了中国古典小说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艺术形式。古典小说对直白式心理描写的极力排斥、对第一人称叙事的刻意规避,以及在对故事真实性的执著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时间意识和叙述过程中频频出现的非情节性解释、说明等,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艺术特征,都是尚实审美观念对古典小说家长期浸润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