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忠 《学语文》2014,(1):21-22
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荆轲与太子丹的鲜活形象。荆轲与太子丹之间的冲突有三个回合。  相似文献   

2.
3.
《太原大学学报》2017,(4):49-52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的现实困境与少年时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荆轲在等谁     
吴建勋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64-64,70
文章针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疑问,对"荆轲在等谁"的悬念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荆轲等的人很可能是狗屠。  相似文献   

5.
王丹凤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26-27,30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尤其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荆轲刺秦王》中对秦王拔剑的描写十分精彩:在手持匕首的荆轲的追赶下,绕柱奔逃的秦王企图拔剑还击十分困难,前后至少三次拔剑;若不是侍臣“王负剑!”的提醒,秦王就很可能拔不出剑而被刺。这也使人产生了下面的疑问:秦王的剑拔不出来究竟是何原因?为什么“负剑”就能使“长”且“坚”的剑轻而易举地被拔出?秦王的剑到底有多长?“负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  相似文献   

7.
宣云港 《语文知识》2005,(12):19-19
翻开报纸、杂志,时不时有“杀手”扑面而来。例如: ①浴室“杀手”要改变形象?(《福建工商报》) ②大豆也是“精子杀手”(《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③抑郁症的患者已经有2亿多人,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  相似文献   

8.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尤其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作为英雄,荆轲最主要的品质不外乎勇于献身和长于谋略。如果以此来衡量荆轲,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0.
吴志强  姚锋 《学语文》2015,(3):23-24
荆轲虽然好读书击剑,但是剑术不精,他之所以能成就侠义之名,一方面是众人襄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事件叙述过程中衬托手法成功运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读《刺客列传》,深为荆轲刺秦王的不成功而惋惜,惋惜之余又忽发奇想,荆轲去刺杀秦王,若让高渐离作副手,这一段历史是不是要改写呢?  相似文献   

12.
13.
荆轲刺秦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相似文献   

14.
陈伟 《科技文萃》2005,(12):142-150
像美国历史上多起刺杀总统案一样,欣克利(John Hinckley,Jr.)行刺里根总统案扑朔迷离,错综复杂,众说纷纭,其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难解之谜.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法院对欣克利案的审判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刺客欣克利并没有精神病,有毛病的是过分保护罪犯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毛病的是枪支泛滥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古小说《燕丹子》的成书年代一直令学界感到困惑并不断引发争议,由此牵涉到《燕丹子》与《史记·荆轲传》之关系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定位等相关问题。事实上,《燕丹子》并非出自秦、汉人之手,更非先秦古书,而是南朝江淹假托史事讽喻建平王景素的拟作,其写作时间当在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江淹被黜吴兴之前。至于此事不为世人知晓,主要是因为江淹碍于现实因素有意隐瞒了自己的作者身份,从而导致了一千五百年来《燕丹子》成书之谜。  相似文献   

16.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五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着重为我们刻画出荆轲这一不畏强暴、英勇果敢的侠士英雄形象。在备教过程中,笔者着重从问题入手,以问题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荆轲是历史上有名的悲剧人物。荆轲踏上刺秦的不归路,可以概括为"三逼":其一、田光的"交心"把荆轲逼上只有两种选择的绝路;其二、太子的"屈尊"把荆轲逼上"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独木桥;其三、太子的"慷慨"把荆轲逼上"箭在弦,不得不发"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8.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何以不成功呢?细酌之下,其原因有好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在我国渊远流长,家喻户晓。荆轲刺秦王最后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荆轲有着自己的无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荆轲只是这场刺秦活动的幕前实施者,作为整个刺秦活动的幕后策划者和指挥者,太子燕丹既没有识人之智,也没有用人之量,更没有自知之明,整个刺秦活动固然悲壮,却更像一场闹剧。他才是刺秦失败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