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化德育模式就是以道德教育的超越理念为哲学基础,以实现道德自由为宗旨,以德育美的建立为目标,去提升德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道德教育在对人生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过程中完成。  相似文献   

2.
党课审美化教育模式是以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将审美化教学原理运用于党课 教育之中,对党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环境、评价进行审美转化,是美学精神对党课 建设的深层借鉴,意在克服党课教育中工具理性的弊端,以求取得提高党课教育质量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德育审美化是近年来提出的旨在解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之间矛盾的一种德育思想。对德育审美化的研究历程以及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发展进行回顾,系统地介绍德育审美化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德育审美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尝试德育审美化模式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尝试通过审美设计,形成德育目标引领性与关怀性的统一,达成德育内容系统性与亲和性的统一,促成德育实践规范性与欣赏性的统一,完成德育方法讲授性与情境性的统一,实现考核方案终极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德育生活化模式为探索大学生德育的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学校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择业等实际需求来建构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是自己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及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德育模式建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生活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模式建构应以道德功能相融合,教育机制相融合.知情交融等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高校德育改革已普遍重视德育中审美因素的价值,并注意探索德育和美育相融合的德育新模式。实现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三个德育要素的审美化,以美辅德,是实现德育和美育融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德育现状基础上.探索德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在哲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建构开放德育范式是开放时代背景下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开放中对话,以对话促大学生道德养成是大学开放德育范式的核心理念。基于对话已经或正在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对话哲学视域中建构大学开放德育范式须有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在大学开放德育实践中,对话哲学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生活世界理论和美学理论共同构成了大学开放德育范式的理论基础,它们交相辉映,齐促大学德育实效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建构21世纪的高校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建构新的德育模式。本文指出了新世纪高校德育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需要思考或加强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我国近年的"审美化"研究模式中出现了,"非-审美"的异化倾向,表现为:一是抽空审美的具体历史内涵而将其界定为超历史的抽象概念;二是置换审美的内涵.否认了真善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等同于美,实质取消了"审美"与"非-审美"界限."审美化"研究模式难以真正使文学研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活化德育审美化是德育美学观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提升大学德育层次的重要举措、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等价值意蕴。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活化德育审美化要以德育主体审美化、德育内容审美化、德育载体审美化和德育方法审美化为实施路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开拓大学生活化德育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欣 《教育革新》2007,(11):30-31
近些年来,主体性德育是我国教育界学者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把学生当作德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德育才能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德育美学角度深入探讨了新时期审美化德育实践观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的培养与塑追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通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体、客体和育人环境的审美化改造,真正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历史本体之美与家国情怀的内在美高度契合。在中华美学的影响下和深厚文化的浸润滋养下,家国情怀也实现了融合升华。历史学科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勇担使命”的民族复兴重任有着内在统一性,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高中历史教学中美学理论与家国情怀的融合,对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有正向影响。本文以家国情怀为视角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审美化建构,并以审美化建构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进而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建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后刚 《黑河学院学报》2023,(9):24-26+49
高等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美学特征和美学规律,对其进行改造,包括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通过一种高效的方法,让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因素都能充分地发挥出其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审美美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理念,构建其教学规律,改进教育形式,促进教育内容的审美以及创造高校校园环境的审美化建构,并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眼去审视美,用脑去思考美,用口去再现美,用手去创造美。从读、问、写、思、品五方面来建构初中语文教学审美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塑造学生的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9.
檀俊宝 《中国德育》2008,(11):83-84
1.在中国,“德育实效低下”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德育的强制灌输模式。事实上强制灌输模式的无效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等保留较多灌输痕迹的东方国家中也都有明显的表现。因此专门、专业的对策意味着我们必须找寻一种坚持价值引导但又不回到强制灌输老路上去的德育模式。而借鉴美学精神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心理自由式德育指让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形成品德的德育模式。德育实践表明,强制教育仅有外在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只能培养言不由衷的人。而学生在心理自由状况下,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判断和选择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依据自由方式践行道德生活,主动获得道德经验,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心理自由下,学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成为其在社会要求之下的自动化反应过程。一、心理自由式德育的依据(一)自主主义理论在西方德育史上存在着适应主义和自主主义两种德育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